門神文化的由來
新春伊始,家家戶戶第一件事便是貼門神、對聯。那麼,這兩個“門神”到底是誰呀?
從中國的先秦文獻中,我們就可以看到祭祀門神的記載。南北朝時,民間已有在門上繪“披甲持鉞”的神荼、鬱壘門神的習俗。東漢應劭的《風俗通》中說:上古的時候,有神萘、鬱壘倆兄弟,他們住在度朔山上。山上有一棵桃樹,樹蔭如蓋。每天早上,他們便在這樹下檢閱百鬼。如果有惡鬼為害人間,便用葦索將其綁了喂老虎。後來,黃帝教人們用兩塊桃木板畫上神茶、鬱壘的畫像,掛在門的兩邊用來驅鬼避邪。
《西遊記》裏還有一個有趣的說法:徑河龍王為了和一個算卦先生打賭,結果犯了天條,罪該問斬。玉帝任命魏征為監斬官。徑河龍王為求活命,向唐太宗求情。太宗答應了,到了斬龍的那個時辰,便宣召魏征與之對奕。沒想到魏征下著下著睡了一覺,魂靈升天,就將龍王斬了。龍王抱怨太宗言而無信,日夜在宮外呼號討命。太宗將此事告知群臣,於是大將秦叔寶同大將尉遲敬德一道身著戎裝,站立在宮門外,鬼怪就不敢進宮了,那一夜果然無事。後來太宗因不忍二將辛苦,遂命巧手的畫家,畫二將真容,貼於門上。後代人相沿下來,於是,這兩員大將便成為千家萬戶的守門神了。
今天,我們再貼門神已不是舊時的迷信色彩了。這些曆史上的門神在千年的中華文化中神佑著中華民族的子子孫孫,人們喜歡這種五顏六色的吉祥門畫,所以貼上門神在歡度佳節的喜慶氣氛中得到一種快樂的心情。
財神文化的由來
財神是中國民間普遍供奉的善神之一,每逢新年,家家戶戶懸掛財神像,希冀財神保佑以求大吉大利。吉,象征平安;利,象征財富。人生在世既平安又有財,自然十分完美,這種真切的祈望成為人們的普遍心理。求財納福的心理與追求,充分反映在春節敬祀財神的一係列民俗活動中。
財神的起源頗為難考,所祭祀的神明也因時因地而有所不同。一般認為有所謂“正財神”趙公明,“文財神”比幹、範蠡,“武財神”關羽,“偏財神”五路神、利市仙官,“準財神”劉海蟾。最為人們熟知的財神,則是“正財神”趙公明。
舊時每到春節,舉國各地均祭祀財神,祭祀方法各異。北方地區春節時,家家請回財神,供奉財神像,焚香上供品。正月初二清晨祭焚財神像。祭祀時邊行禮邊誦祝詞。清代俗曲這樣唱道:“新正初二,大祭財神,點上香燭把酒斟,供上了公雞豬頭活鯉魚,一家老幼行禮畢,鞭炮一響驚天地。”祭祀場麵非常隆重。南方敬祭財神供品內容特別講究,供品共分三桌:第一桌為果品,有廣橘,意為生意廣闊;第二桌為糕點,多用年糕,意為年年高,糕上插有冬青枝,意為鬆柏常青;第三桌為正席,有豬頭,全雞,全鴨,全魚等等,有招財進寶、魚躍的吉意。祭祀時,主人點燃香燭,眾人頂禮膜拜。人人滿懷發財的希望,祈願在新的一年裏大發大富。在全國各地,都有祭祀財神的蹤跡,財神在人們心目中的地位,便由此可見。
“土地佬兒”的由來
在《西遊記》裏,時常被孫大聖嚇得要死的土地佬兒,給我們留下了很深的印象。這個小神仙雖然保佑一方,可這個地麵官兒當得也太辛苦了一些。其實,在中國古代,土地神是地位非常高的神靈呢。
大地生長草木五穀,養育人類,所以被古代人視為有無窮力量的神靈。在古代,祭土地是上至王公貴族,下至黎民百姓一年中的大事。
先秦時期社神地位極高,社神即土地神,古人尊天而親地,為報答大地之恩賜而奉土祭社,“社稷”一詞通常作為國家的代稱,祭祀典禮也由天子或各地行政長官主持。
相傳社神有兩個:一是句龍,是共工氏之子;一是禹,傳說他勤勞天下,死後托祀於後土之神。
東漢時,人們就已經把社神叫作社公或者土地了。東晉以後,社神的地位有所下降,隨著封建國家從中央到基層的官僚製度的完善,土地神也演變成為隻能管理本鄉本土的最低級的小神,即由顯赫的大神演變為明清小說中所描寫的猥瑣的土地佬兒了。
東晉以後,句龍等人已經慢慢被人們淡忘,民間就以生前行善或廉正的官吏為土地神,這樣,土地神就有了人格及姓氏。明清時,民間又多以名人作為各方土地。例如:清代翰林院及吏部所祀的土地,是唐代大文人韓愈。杭州太學一帶是嶽飛的故鄉,於是太學就奉嶽飛為土地神。現在的土地廟中常配祀有土地婆婆,這個風俗大約起於南宋。
供奉土地神的土地廟大多比較簡陋。一些大廟也有在殿堂中設有當地土地神位的。土地神的神誕之日是二月初二,舊時,每到這天,官府和百姓都要到土地廟燒香奉祀。
“掃塵”的由來
每年人們舉行過灶祭後,便正式地開始做迎接過年的準備。從農曆臘月二十三日起到除夕止,我國民間把這段時間叫做“迎春日”,也叫“掃塵日”。掃塵就是年終大掃除,北方稱“掃房”,南方叫“撣塵”。在春節前掃塵,是我國人民素有的傳統習慣。每逢春節來臨,家家戶戶都要打掃衛生。
“臘月二十四,撣塵掃房子”的風俗,由來已久。據《呂氏春秋》記載,我國在堯舜時代就有春節掃塵的風俗。按民間的說法:因“塵”與“陳”諧音,新春掃塵有“除陳布新”的涵義,其用意是要把一切“窮運”、“晦氣”統統掃出門。這一習俗寄托著人們破舊立新的願望和辭舊迎新的祈求。
古時有關掃塵的由來,還有一個頗為詭異的故事。傳說,古人認為人的身上都附有一個三屍神,在人體內作祟。他經常在玉帝麵前造謠生事,一次,三屍神密報,人間在詛咒天帝,想謀反天庭。玉皇大帝降旨,凡褻瀆神靈的人家,將其罪行書於屋簷下,再讓蜘蛛張網遮掩以作記號,又命王靈官於除夕之夜下界,凡遇作有記號的人家,滿門斬殺,一個不留。三屍神不管青紅皂白,在每戶人家的屋簷牆角做上記號,好讓王靈宮來個斬盡殺絕。灶君發覺了他的行蹤,想出了一個好辦法,於臘月二十三日送灶之日起,到除夕接灶前,每戶人家必須把房屋打掃得幹幹淨淨,哪戶不清潔,灶王爺就拒不進宅。大家遵照灶王爺的囑咐,清掃塵土,撣去蛛網,擦淨門窗,把自家的宅院打掃得煥然一新。等到王靈官除夕奉旨下界查看時,發現家家戶戶窗明幾淨,燈火輝煌,人們團聚歡樂,人間美好無比。
為了感激灶王爺為人們除難消災,所以民間掃塵總在送灶後開始,直忙到大年夜。
“送窮”的由來
正月初五“送窮”,是我國古代民間一種很有特色的歲時風俗。這一天各家用紙造婦人,稱為“掃晴娘”,“五窮婦”,“五窮娘”,身背紙袋,將屋內穢土掃到袋內,送門外燃炮炸之。這一習俗又稱為“送窮土”,“送窮媳婦出門”。陝西韓城一帶,破五這一天忌出門,而且要將鮮肉放在鍋中炙烤,還要爆炒麻豆,令其崩裂發聲,認為這樣可以崩除窮氣,求得財運。此外舊時除夕或正月初五要吃得特別飽,俗稱“填窮坑”。
民間廣泛流行的送窮習俗,反映了我國人民普遍希望辭舊迎新,送走舊日貧窮困苦,迎接新一年美好生活的傳統心理。
福字倒貼的由來
每逢新春佳節,家家戶戶都要在屋門上、牆壁上、門楣上貼上大大小小的“福”字。春節貼“福”字,是我國民間由來已久的風俗。據《夢粱錄》記載:“歲旦在邇,席鋪百貨,畫門神桃符,迎春牌兒……”;“士庶家不論大小,俱灑掃門閭,去塵穢,淨庭戶,換門神,掛鍾馗,釘桃符,貼春牌,祭祀祖宗”。文中的“貼春牌”即是寫在紅紙上的“福”字。
“福”字現在的解釋是“幸福”,而在過去則指“福氣”、“福運”。春節貼“福”字,無論是現在還是過去,都寄托了人們對幸福生活的向往,也是對美好未來的祝願。民間為了更充分地體現這種向往和祝願,幹脆將“福”字倒過來貼,表示“幸福已到”、“福氣已到”。
“福”字倒貼在民間還有一種傳說。明太祖朱元璋當年用“福”字作暗記準備殺人。好心的馬皇後為消除這場災禍,令全城大小人家必須在天明之前在自家門上貼上一個“福”字。馬皇後的旨意自然沒人敢違抗,於是家家門上都貼了“福”字。其中有戶人家不識字,竟把“福”字貼倒了。第二天,皇帝派人上街查看,發現家家都貼了“福”字,還有一家把“福”字貼倒了。皇帝聽了大怒,立即命令禦林軍把那家滿門抄斬。馬皇後一看事情不好,忙對朱元璋說:“那家人知道您今日來訪,故意把福字貼倒了,這不是‘福到’的意思嗎?”皇帝一聽有道理,便下令放人,一場大禍終於消除了。從此人們便將福字倒貼起來,一是為了求個吉利,二是為了紀念馬皇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