龍山文化的由來
龍山文化泛指中國黃河中、下遊地區約新石器時代晚期的一類文化遺存。因發現於山東章丘龍山鎮而得名,距今約4350─3950年。分布於黃河中下遊的山東、河南、山西、陝西等省。
我國在1930-1931年對龍山鎮城子崖遺址進行了發掘。發掘出很多輪製漆黑光亮的黑陶和蛋殼黑陶,所以龍山文化最初稱為“黑陶文化”,被認為是起源於東方而與仰韶文化不同係統的遺存。又有人提出龍山文化是中國文明的史前期之一,並認為後岡的龍山文化是商文化的直接前驅。
在龍山文化中,最引人注目的要數黑陶製品了。龍山文化黑陶是繼仰韶文化彩陶之後的優秀品種,黑陶陶胎較薄,胎骨緊密,漆黑光亮,它在龍山文化陶器中製作最為精美。
黑陶源自於人們的生活用器,而後由於質地易碎,逐漸走出日常生活。如今,黑陶被作為藝術品供人們欣賞。
青蓮崗文化的由來
青蓮崗文化是江淮流域最早的原始文化,是新石器時代文化的一個分支,屬於母係氏族向父係氏族過渡的階段。就因為它首次在淮安宋集鄉青蓮崗發現,所以命名為“青蓮崗文化”。
青蓮崗文化遺址是1951年12月由當時治淮文物工作隊發現的。1958年在《考古學報》第1期的一篇專題文章中定名,後來得到越來越多的史學家的公認,從此便載入了史冊。在青蓮崗文化遺址發掘出的文物中,有翻土用的石鏟,收割用的石刀,砍伐用的石斧,加工穀物用的石舉等眾多的石器工具。
青蓮崗遺址的發現,是我國新石器時代文化研究中的一項意義重大的收獲,它把東南沿海地區的原始文化同中原黃河流域的諸原始文化有機聯係起來,在地域上連成一片,形成了我國新石器時代文化的完整體係,為我國原始社會史、古代文化史的研究,提供了有價值的科學資料。
河姆渡文化的由來
河姆渡文化是中國長江流域下遊地區古老而多姿的新石器文化,第一次發現於浙江餘姚河姆渡,因而命名。它主要分布在杭州灣南岸的寧紹平原及舟山島,經科學的方法進行測定,它的年代為公元前5000年至公元前3300年。
河姆渡文化的骨器製作比較進步,有耜、魚鏢、鏃、哨、匕、錐、鋸形器等器物,精心磨製而成,一些有柄骨匕、骨笄上雕刻花紋或雙頭連體鳥紋圖案,就像是精美絕倫的實用工藝品。河姆渡文化在農業上以種植水稻為主。在遺址中發現有稻穀、穀殼、稻杆、稻葉等遺存,這對於研究中國水稻栽培的起源及其在世界稻作農業史上的地位,具有重大意義。在遺址中還出土了許多植物遺存,如:橡子、菱角、桃子、酸棗、葫蘆、薏仁米與藻類植物遺存。
河姆渡文化的農具,最具有代表性的是大量使用骨耜。河姆渡文化的建築形式主要是栽樁架板高於地麵的幹欄式建築。幹欄式建築是中國長江以南新石器時代以來的重要建築形式之一,目前河姆渡發現是為最早。它與北方地區同時期的半地穴房屋有著明顯差別,成為當時最具有代表性的特征。因此,長江下遊地區的新石器文化同樣是中華文明的重要淵藪。它是代表中國古代文明發展趨勢的另一條主線。
三皇五帝的由來
傳說,中華民族發生發展的曆史,是從所謂的“三皇五帝”開始的,所以,人們常說“自從盤古開天地,三皇五帝到如今”。盤古,是我國古代神話傳說中開天辟地的巨人,是他將混沌的宇宙一分為二,從此才有了天地之別,日夜之分。
人們一般以“三皇五帝”泛指遠古時代,但對三皇五帝的具體解釋,史籍的記載各不相同,一般認為:“三皇”是指燧人氏、伏羲氏、神農氏(見《禮緯·含文嘉》)。傳說三皇分別掌管著天、地、人。燧人氏發明了鑽木取火,火象征著太陽,人們便尊其為天皇;伏羲氏教會了人們“結繩為網以漁”,造福於民,主要在人間活動,便尊稱為地皇;神農是農業之神,教民耕種,采擷莊稼,還嚐百草、創醫學,便被尊稱為人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