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一章 中國文化的起源(三)(1 / 1)

山頂洞人文化的由來

山頂洞人是中國北方的晚期智人化石之一。在世界聞名的北京周口店北京猿人洞的上方有個古代人住過的洞,叫山頂洞。1933年從此洞中發掘出人類的 3個頭骨和其他骨骼化石,共代表至少8個個體,被稱作山頂洞人。

山頂洞的文化遺物比較豐富多樣,有石器、骨器、裝飾品和埋葬遺址。石器發現很少,精致的骨器也不多,最好的要數一根骨針,針身光滑,微彎,一端是針尖,另一端有針孔,是用其他帶尖器物挖成的。骨針表示山頂洞人已經會將獸皮縫製成衣服,而且知道製造和使用比較細的纖維。山頂洞人的裝飾品相當多彩,有穿孔的獸牙、海蚶殼、鑽孔的石珠,小礫石、魚的眶上骨、短的骨管和去除橫突和棘突的魚類脊椎骨。有人說他們佩戴裝飾品是為了愛美,有人說是為了顯示英勇,吸引異性,當然這些都是猜測。但我們至少可以說這些裝飾品意味著山頂洞人的生活中已經有了閑暇,勞動生產率的大大提高才使得他們不需要終日勞累了。

山頂洞人骨周圍散布著紅色的赤鐵礦粉末,這是古人類有意識行為的結果,是埋葬死者的標誌。它表現出人類思想意識上的一個進步:對人的生命有了新的認識。可能他們認為血液是生命的必要條件,人死血枯,加上同色的物質,是希望死者在另外的世界中複活。

山頂洞出土的動物化石中林棲的食肉類很多,像果子狸和獵豹,都是生活在熱帶、亞熱帶森林中或林邊的動物,表明當時北京一帶的氣候溫和濕潤。後來科學家用改進了的碳-14斷代方法,測定山頂洞遺址的年代,得出山頂洞人正好生活在距今3萬年左右高溫期的結論,這比以前測定的年代提早了約1萬年。

仰韶文化的由來

仰韶文化的距今年代,說法不一,通常的說法是距今4000-7000年。

仰韶文化是黃河中遊地區重要的新石器時代文化,是由瑞典考古學者安特生發現的。仰韶文化的名稱來源於其第一個發掘地——河南省澠池仰韶村。

仰韶文化主要分布於黃河中下遊一帶,今天在中國已發現上千處仰韶文化的遺址,其中以陝西省為最多,是仰韶文化的中心。

仰韶文化是一個以農業為主的文化,其村落或大或小,比較大的村落的房屋有一定的布局,周圍有一條圍溝,村落外有墓地和窯場。村落內的房屋主要有圓形或方形兩種,早期的房屋以圓形單間為多,後期以方形多間為多。房屋的牆壁是泥做的,有用草混在裏麵的,也有用木頭做骨架的。牆的外部多被裹草後燃燒過,來加強其堅固度和耐水性。

仰韶文化的農耕石器包括石斧、石鏟、磨盤等,除此之外還有骨器。除農耕外仰韶文化的人顯然還進行漁獵。在出土的文物中有骨製的魚鉤、魚叉、箭頭等。仰韶文化前期的陶器多是手製的,中期開始出現輪製的。一些陶器上留有布和編織物印下來的紋路,由此可見仰韶文化有編織和織布的手工業。

仰韶文化的出土文物均反映出較同一的文化特征。生產工具以較發達的磨製石器為主,骨器也相當精致。各種水器、甑、灶、鼎、碗、杯、盆、罐、甕等日用陶器以細泥紅陶和夾砂紅褐陶為主,主要呈紅色,多用手製法,用泥條盤成器形,然後將器壁拍平製造。紅陶器上常有彩繪的幾何形圖案或動物形花紋,是仰韶文化的最明顯特征,故也稱彩陶文化。

仰韶文化早期盛行集體合葬和同性合葬,幾百人埋在一個公共墓地,排列有序。各墓規模和隨葬品差別很小,但女子隨葬品略多於男子。

對於仰韶文化的內部分類、時間上的分類以及各個遺址之間的相互關係在學術界還有爭論。對仰韶文化的社會結構也還有不同的看法。大多數學者今天認為它主要是一個父係社會,早期的母係社會的論點現在隻有比較少的人支持了。仰韶文化向人們展示了中國母係氏族製度繁榮至衰落時期的社會結構和文化成就,對我們今天的研究,有著極其重大的意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