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人文化的由來
北京人是中國華北地區舊石器時代早期的人類化石,屬直立人,距今約70萬至20萬年。發現於北京市周口店龍骨山的洞穴堆積中。
1918年,瑞典地質和考古學家安特生在周口店發現一處含動物化石的裂隙堆積。1921年,安特生和奧地利古生物學家師丹斯基等人在當地群眾引導下,在龍骨山北坡又找到一處更大、更豐富的含化石地點,即後來聞名於世的北京人遺址——“周口店第 1地點”。1921和1923年,先後發掘出兩顆人牙,並定為人屬。由於這一發現,1927年在周口店開始進行大規模的係統發掘,當年又發現 1顆人的左下恒臼齒。北京協和醫學院解剖科主任、加拿大籍解剖學家步達生,對先後發現的3顆牙齒進行了研究,給這一從未見到過的古人類定了個拉丁語化的學名——Sinanthropus pekinensis(曾譯“北京中國猿人”,原意應為“北京中國人”)。美國古生物學家葛利普則給了它一個俗名:“北京人”。 1929年,在中國考古學家裴文中獨自主持下,於12月2日下午發現了一個完整的北京人頭蓋骨。這一消息的公布,震動了世界學術界。自從北京人頭蓋骨發現以後,特別是隨後又發現了石器和用火遺跡,直立人的存在才得到肯定,從而基本上明確了人類進化的序列,為“從猿到人”的偉大學說提供了有力的證據。
北京人的文化遺物包括石製品、骨角器和用火遺跡。石器以石片石器為主,石核石器較少,且多為小型。北京人的石器有砍斫器、刮削器、雕刻器、石錘和石砧等多種類型。他們挑選扁圓的砂岩或石英礫石,從一麵或兩麵打出刃口,製成砍斫器。這類石器的尺寸較大。“刮削器”是用大小不同的石片加工而成,有盤狀、直刃、凸刃、凹刃、多邊刃等形狀,是石器中數量最多的一類。“尖狀器”和“雕刻器”數量不多,但製作比較精致,尺寸小,有的隻有一節手指那麼大,製作程序和打製方法比較固定,反映出一定的技術水平。在世界上已知的同時期的遺址中,還從沒有聽說過精致程度堪與之相匹的同類石器。石錘和石砧是他們製作石器的工具。從石錘上留下的敲擊痕跡可以看出,北京人善於用右手操作。
北京人還有一個更為進步的舉措是已經會人工取火。在北京人居住過的洞穴中發現了厚達數米的灰燼層,說明篝火在這裏連續燃燒的時間很久,也說明北京人已經懂得保存火種,不需要火時用灰土蓋上,使火陰燃,到下次要用火時,扒開灰土,添上草木,經風一吹便能引燃。灰燼中被火燒過的石塊、獸骨和樹籽,則證明北京人已經會使用火燒熟食物。
北京人遺址的材料,在全世界發現的同一階段人類遺址的材料中,是最豐富也是最係統的,為研究舊石器時代早期的人類及其文化提供了可貴的資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