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一章 中國文化的起源(四)(2 / 3)

“五帝”是指黃帝、顓頊、帝嚳、唐堯、虞舜(見《史記·五帝本紀》)。都是傳說中太古時代的幾個君主。

傳說,黃帝是中華民族的始祖,居軒轅之丘,故號軒轅氏(亦稱有熊氏),是生活在5000—6000年前北方氏族部落的首領,他先後戰勝了東方夷人的首領蚩尤、西方羌人的首領炎帝,被四方首領公推為“天子”,統一了天下,促進了各族人民的大融合,逐漸形成了古老的華夏族,也就是漢族的前身,是當然的“人文始祖”。

顓頊,黃帝之孫。他繼承了黃帝的統治權,是當時頗為強大的部落首領。

帝嚳,黃帝的曾孫,在位70多年,政績突出,頗得民望。

唐堯,是帝嚳的兒子、黃帝的五世孫,居住在西部平陽,也就是現在的山西省臨汾縣一帶。他當上部落首領後,能夠與老百姓同甘共苦,所以,老百姓非常擁戴他,可以說是一個賢明的君主。

虞舜,傳說因目有雙瞳而取名“重華”。是顓頊的七世孫,傳說,他是通過堯“禪讓”上位的。堯在位70年後,因年紀大了,就召開部落聯盟會議,討論繼承人的問題,大家都推舉虞舜,反映他有德有才,比較合適。虞舜上台後,果然不負眾望,親自耕田、打獵,很受人們愛戴。

“炎黃子孫”說法的由來

傳說遠古時候,中國長江流域和黃河流域,居住著許多氏族部落,其中最著名的是黃帝部落、炎帝部落和蚩尤部落。

當時是我國原始社會末期,氏族和氏族、部落和部落之間戰爭非常頻繁。黃帝、炎帝和蚩尤的幾次大戰,就反映了那個時期的史實。

傳說黃帝、蚩尤、炎帝間發生過三次比較大的戰爭。第一次是蚩尤部落和炎帝部落的戰爭。神話中說,開始和蚩尤戰爭的是炎帝部落中的一個氏族共工氏。由於蚩尤向西發展,奪取了共工氏的土地,雙方發生利益衝突,爆發了激烈戰爭。共工九個氏族的土地全被蚩尤部落占領了。炎帝部落覺得自己的部落受到欺負,就向黃帝部落求救,黃、炎部落聯合起來,共同對付蚩尤。於是發生了第二次更為激烈的大戰。

第二次戰爭以黃帝部落和蚩尤部落為主戰的雙方,地點在涿鹿。曆史上把這次戰爭稱為涿鹿大戰,大概這是我國上古史上一次規模最大的戰爭了。據古代神話傳說,這場惡戰十分激烈。蚩尤是東南方著名的勇猛善戰的首領,“獸身人語,銅頭鐵額”,大概是披著獸皮或是身上畫著野獸的圖紋,用銅作兵器或護身盔甲,反正是有非凡的作戰能力。黃帝運用了巧妙的兵法,布下出奇製勝的陣式,蚩尤戰敗,被黃帝部落殺死,黃帝取得了勝利。

第三次戰爭是黃帝和炎帝之間的戰爭。蚩尤戰敗不久,黃、炎的聯盟也破裂。這是因為炎帝部落要爭做霸主。結果,許多部落都站到黃帝一邊,聯合起來向炎帝進攻。最後炎帝被打敗,歸服了黃帝部落。

三次戰爭後,黃帝部落得到了大發展,基本上控製了整個中原地區,初定了中國的規模。合並後的黃帝部落和炎帝部落,後來又發展為中華民族,所以中華民族都把自己當作炎黃的子孫。

我國古書中對我們民族的祖先炎帝和黃帝有許多美好的傳說。比如,說炎帝教給人們耕耘,教給人們經商。黃帝留給後人的好處就更多了,說他創製了車和船,說他發明了煮飯的鍋和甑,又說他教人民蓋房屋以避風雨,他還叫臣下蒼頡創造了文字,叫伶倫製作了音樂,叫岐伯寫出了醫書,還叫自己的妻子嫘祖教人民養蠶繅絲。上述這些記載無疑是把炎帝和黃帝神化了,但是也表明了炎黃子孫們對祖先的愛戴和尊敬。

“華夏”的由來

相傳,我國曆史上第一個朝代是夏朝。古時候,黃河流域一帶的先民自稱“華夏”,或簡稱“華”、“夏”。“華夏”一詞最早見於《左傳》襄公二十六年(公元前547年):“楚失華夏”。從字義上來講,“華”字有美麗的含義,“夏”字有盛大的意義,連起來的確是個美好的詞。“華夏”所指即為中原諸侯,也是漢族前身的稱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