漢族由漢王朝而得名,此前稱華夏族,所以漢族本身就是由不同民族融合而成的,其主體是華夏族,這就是中國之所以稱為華夏的原由。
“九州”的由來
“月兒彎彎照九州,幾家歡樂幾家愁。”大家知道,“九州”代表中國。那麼,為什麼“九州”代表中國呢?九州之名,最早見於《尚書·禹貢》,中有“禹別九州”之語。其它古籍中亦有“九州”的記載。盡管具體的州名有所差異,但記載州數均為九個。
據《禹貢》記載,夏朝時的九州是冀州、兗州、青州、徐州、揚州、荊州、豫州、梁州、雍州。《周官》記載,西周時,多了幽州、並州,而少了徐州、梁州,還是九州。可見,九州之說是春秋戰國以前的行政區劃,這種古代的稱呼,一直流傳至今,用九州來代表中國疆域,成了中國的代稱。
“社稷”的由來
“社稷”是一個特指名詞。社,古代指土地之神;古代又把祭土地的地方、日子和祭禮都叫社。稷,指五穀之神。故“社稷”從字麵來看是說土穀之神。由於古時的君主為了祈求國事太平,五穀豐登,每年都要到郊外祭祀土地和五穀神,社稷也就成了國家的象征。後來人們就用“社稷”來代表國家。這個代稱一般現代白話文文章已經很少用了。
長江、黃河文化的由來
黃河是中華民族的發源地。從中石器時代起,黃河流域就成了我國遠古文化的發展中心,拉開了黃河文明發展的序幕。黃河文明的形成期大體在公元前4000年至公元前2000年之間,前後經曆了兩千年之久。黃河文明的發展期是它的升華階段,從時代來說主要是夏商周三代。黃河文明的興盛期,是進入封建帝國文明的曆史階段,自秦漢開始直至北宋。
長江,橫貫中華大地,日夜奔騰不息,迄今大約有兩億多歲了。它同黃河一樣,同是中華民族的搖籃,中國古文化的發祥地。早在舊石器時代,中華民族的祖先就在長江流域勞動生息。
關於長江和黃河的來曆,民間流傳著一個有趣的傳說。
遠古時,在須彌山外的青澗洞裏,住著青黃二條孿生龍,它們嫉惡如仇,常常與那作惡人間的東海之濱的“魍魎”作戰。
有一年,人間大旱,山神土地紛紛告急天界,如來佛知道兩條龍深諳人間世道,便差青黃二龍來到人間。
不久,青黃二龍便查知,原來是“魍魎”二妖又在人間作怪,它讓魔子魔孫分散到人間,到處放火。又使魔力讓每個人心裏藏一種“癘火”,互相作惡,攪亂人間清涼世界,於是很多人都崇拜它跟隨它。
青黃二龍決心替人類除去惡魔,重整人間正道。他們化裝成二個出家人,以治病療邪為名去除人的惡念心疾。
居住在東海之濱的“魍魎”,聽說有人破了它們的法術,大怒,親點魔兵五萬前來挑戰,青黃二龍駕雲布陣,在空中迎戰“魍魎”。青黃二龍各施法力,與魔兵大戰了七天七夜。“魍魎”二妖眼見自己的魔兵越來越少,不甘失敗,於是商量了一個歹毒的主意,“魍魎”二妖各施魔法招集所有死心踏地跟隨它們的人,由自己駕馭分南北排成兩條長蛇陣。遠遠望去妖霧繚繞,像盤踞在大地上的兩條滾滾噴火的巨龍,緩緩向中間擠來,所過之處,萬物皆為焦土,要把青黃二龍和掙脫它控製的人一齊燒掉。
青黃二龍已經和魔兵苦戰幾天幾夜,身疲力竭,當他們看到“魍魎”妄圖毀掉自己救出的人時,決心保護他們。於是他們不顧安危,化成青黃兩條冰涼的大河,分別迎著兩條火龍而去。當它們與“火龍”接觸時,死心踏地的人與魔子魔孫紛紛被巨大的旋渦卷入河中,又經過三天三夜,終於把兩條“火龍”趕出一千多裏外,用他們巨大的身軀漸漸地把“火龍”壓在身體之下,最後,兩條龍傷失了元氣,漸漸嵌入地下,形成了現在的長江與黃河。
直到今天,長江和黃河兩岸的炎黃子孫,仍靠兩條大江大河的養育生生不息地繁衍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