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十六章 中國圖騰文化的由來(1 / 3)

龍圖騰的由來

龍,作為我們中國人獨特的一種文化的凝聚和積澱,已紮根和深藏於我們每人人的潛意識裏頭,不但人們的日常生活、生老病死幾乎都有打上龍文化的烙印,而且龍文化的視角,龍文化的審美意識已滲透入了我國社會文化的各個領域、各個方麵。

中國的龍崇拜有五千年以上的曆史。君主時代,龍是作為皇權的象征,帝王自稱“真龍天子”。2000多年前建立的西漢王朝,是中國古代曆史上最強盛的時期之一。當時的皇帝自比為“真龍天子”,而自己的後代就是龍子龍孫。皇帝的吃、穿、用、行全部都有龍的標記,其他人是不可以用的。龍幾千年來往往成為中國奴隸、封建社會最高統治者的“獨家專利”,皇帝們的身體叫“龍體”,穿的衣服叫“龍袍”,坐的椅子叫“龍椅”,乘的車叫“龍輦”……總之,凡是與他們生活起居相關的事物均冠以"龍"字以示高高在上的特權。後來的所有王朝的皇帝都沿用了這種做法。

現在在中國的很多皇帝生活過的地方,都可以看到龍文化的遺跡。比如故宮裏的台階上、大門上,屋裏的畫上、燈上,皇帝坐的椅子上等地方,都可以看到各式各樣的龍。

龍之所以具有這種文化象征意義,是與傳說及神話中龍在天則騰雲駕霧、下海則追波逐浪、在人間則呼風喚雨的無比神通有很大的關係。

龍與皇權掛鉤的曆史也很久遠,從黃帝時就開始了。

在傳說時代,有著龍的血緣的黃帝曾四處巡視體察民情。他叫人開采首山的銅,然後運到荊山腳下鑄鼎以紀念自己大戰嗤尤的輝煌勝利。鼎鑄完後,黃帝專門在荊山舉行了一個慶功大典來慶祝巨鼎鑄成。應邀出度典禮的不僅有各路神靈,而且還有八方百姓,大家都想看黃帝鑄的鼎到底是個什麼樣子。時辰一到,大概還是皇帝親自揭幕,隻見一隻高逾丈三、口大如缸的銅鼎閃著耀眼的金光呈現於神、人之前,眾人嘖嘖稱羨,上前細看,鼎身刻著一條矯健的遊龍在一片祥雲中穿梭,周圍是四方鬼神和各種珍禽異獸,可謂千姿百態,惟妙惟肖。

正當眾人眾神懷著崇敬的心情欣賞巨鼎和上麵的圖案時,忽然天空中濃雲密布,擋住了陽光,天色很快陰暗下來,大家都以為要下雨了,認知一道金光穿透濃雲,一條披著金甲的神龍破雲而來,它的尾巴和下半身托在雲中,腦袋靠在寶鼎上,長長的龍須順著鼎足垂到地麵。黃帝明白這是自己完成了人間的使命,上天派神龍來接他上天了,他縱身一躍,跨上龍背,飛回天庭。人間百姓舍不得放黃帝這樣賢良英明的君主回去,大夥兒扯著龍須不讓走,結果扯落了好多龍須,黃帝和神龍還是走了。據說這龍須落在地上,便生出許多細小修長的小草,人們以後就把這草叫做“龍須草”了。

雖然龍是皇權的象征,但在中國民間,龍被人們看作是吉祥和富貴的象征。這種象征意義體現在人們的風俗和日常生活等方麵。比如,過年時,在很多地方有舞龍表演。幾個人或十幾個人架著一條巨龍,隨著音樂起舞,十分好看。人們借此表達自己的美好願望。還有象南方的掛龍燈、賽龍舟等風俗。

龍的另一個文化象征意義是出類拔萃,不同凡俗。龍是神物,非凡人可比,所以人們常常又把那些誌向高潔、行為不俗和有成就的人稱為“龍”。相傳孔子去見道家創始人老子李聃,回去後三天不開口講一句話,弟子們很奇怪,問他:“先生見了李聃,是怎樣教他的呢?”孔子說:“我見到的是一條順著陰陽變化無窮的龍,我張口結舌,哪裏還能教導他呢!”意思是所有的話都是多餘的,老聃是人中這龍,難得一見的大賢。

此外,諸葛孔明未出道時被稱為“臥龍先生”,東漢大夫蔡邕飲酒上百斤醉倒路旁,大家叫他“醉龍”。所以凡是有品德、有才識,或者精工書文,或者為官清廉、或者行為舉止出眾的人,都可以比做“龍”。

“龍鳳配”圖案在唐代以後,廣為流傳。它不但象征帝王和帝後的權威,也可象征人類所有夫妻間的美滿結合,而且還可象征一切世間的精神與物質的陰陽兩極調和。中國人結婚時,人們會說“龍鳳吉祥”。“龍”指新郎,“鳳”,指新娘。給剛出生的男孩子起名字時,人們也喜歡用“龍”字。可以說,龍是中華民族最有代表性的形象符號,是美妙的藝術形象

今天,龍走下了神壇,每個華夏子民,無論天涯何方,都稱自己是“龍的傳人”。龍的形象也廣泛運用在建築、藝術、文學、繪畫、雕塑、服飾各種領域,獲得了無限的藝術生命,表達著人們的美好願望。

滄海桑田,鬥轉星移,我們的祖先所創造的“龍”至今仍保持著旺盛的生命力,仍為廣大人民所喜愛,仍能從心底喚起我們的強烈的民族自尊心和自豪感!

鳳圖騰的由來

從古至今,鳳凰那美好吉祥的形象都深深地印在民間大眾的心目中,世世代代被人們讚美著,歌頌著。

因自然界中無鳳凰這種鳥,我們隻能從古代的有關典籍中領略鳳凰的形象美姿,如《爾雅》郭璞注:“雞頭、蛇頸、燕頷、龜背、魚尾、五彩色,高六尺許。”對於集眾動物大成之美的鳳凰,有關學者認為,鳳凰是古代先民的一種鳥圖騰崇拜。從對鳳凰的形象來看,是融合了古時各個不同氏族所崇拜自然物的特征,結果出現了“鳳凰”這一美的圖騰。

那麼,鳳凰的原形是誰呢?有學者說是孔雀、有的認為是錦雞或雉,有的提出應是家雞,有的說是鶴等。古代學者認為鵬與鳳同是一種鳥,《楚辭》宋玉《對問》:“鳳凰上擊九千裏,絕雲霓,負蒼天乎窕冥之中。”《莊子?逍遙遊》:“有鳥焉,其名為鵬,背若泰山,翼若垂天之雲,摶扶搖羊角而上者九萬裏,絕雲氣,負青天。”在神話傳說中,鳳凰又叫玄鳥。《禮記》鄭玄注:“玄鳥,燕也。”據聞一多等學者考證,燕是鳳凰原形之一。

中國自古以農立國,曆法在農時中占主導地位,古時便以“鳳鳥氏”作為管理曆法的第一官職。黃帝的兒子少皋,是剡國君主剡子的祖先。魯昭公十七年,他到魯國訪時,魯昭公問他:“少皋氏為何叫做鳥官名呢?”剡子回答:“少皋是我的祖先,他登位時有鳳凰飛來祝賀,為了紀念鳥,便以各種鳥命名各種不同的官職,鳳鳥氏,是管理曆法的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