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十六章 中國圖騰文化的由來(2 / 3)

在曆史上,第一個被尊稱為“鳳”的人,是中國大教育家、哲學家、思想家孔子,他所開創的儒家學派的思想,不僅深刻地影響了中國兩千多年來的社會、政治、文化、倫理道德等方麵,而且對世界文化思想史做出了突出的貢獻。古代思想家老子就以鳳凰來比喻孔子,《詩經?商頌?玄鳥》中說:“天命玄鳥,降而生商。”孔子是魯國人,而他的祖先是宋國人,也是殷商後裔,所以享有“鳳”的盛譽。

遠古時,鳳的地位高於龍,出土的文物中,如楚國時期的一些壁畫、帛畫中,鳳占主導地位,展翅飛翔的鳳敢於追喙龍。漸漸地兩者的位置出現了變化,尤其是在漫長的封建社會中,龍成了曆代帝王的“圖騰”,其他任何人是不能用的。而鳳則降為附屬的位置,用於皇後嬪妃等。到了清代慈禧太後時,她為了突出自己,便一改龍鳳的位置。清東陵的慈禧太後墓宮中的壁畫,都是鳳在上,龍在下。與其它的龍鳳圖截然不同。

深受人們青睞的鳳凰走進民間,受到老百姓的喜愛,在衣食住行等方麵到處都有鳳的身影,如穿戴有鳳冠、鳳鞋、鳳釵;吃有鳳翅、鳳爪;住有鳳樓;節日或婚娶喜慶時,剪個鳳凰貼在室內,滿堂生輝;出行有鳳輦、鳳扇;吹奏有鳳笙、鳳簫等;還有龍飛鳳舞、龍鳳呈祥、鳳毛麟角等成語;給女孩子起名,如鳳雲、鳳君、金鳳、丹鳳等。特別是鳳的精神鼓舞著女性的崛起,生活在窮山僻壤的女子敢於拚搏奮鬥,成為時代的佼佼者,人們便讚美她們是“山溝裏飛出的金鳳凰”。

煌煌五千多年中華文明史無處不有鳳文化的蹤影,它與龍文化一樣成為中華民族的象征,激勵著華夏兒女繼往開來,創造著更加美好的明天。

麒麟圖騰的由來

麒麟,是按中國人的思維方式複合構思所產生、創造的動物。從其外部形狀上看,麋身,牛尾,馬蹄(史籍中有說為“狼蹄”),魚鱗皮,一角。這種造型是將許多實有動物肢解後的新合拚體,它把那些備受人們珍愛的動物所具備的優點全部集中在麒麟這一幻想中的神獸的建構上,充分體現了中國人的“集美”思想。

所謂“集美”,通俗地說是將一切美好的東西集中在一個事物上的一種表現。這種理念一直是幾千年來中國人精神世界和物質世界所追求實現的目標和願望。因而,麒麟所選擇的鹿、牛、馬、魚等吉祥動物進行組合是有一定的道理的。

鹿崇拜在中國屬於原始動物崇拜,並在古代一種帝王的象征,同時,還被納入神學政治的範疇之中。後來,當人們崇拜神仙時,白鹿又被當作仙家的神畜。在民間,鹿還以長壽仙獸的形象出現,在多種場合用以表達祝壽、祈壽的主題。此外,鹿還與“祿”諧音,象征福氣、奉祿。

牛,在上古時期就走向祭壇,成為祭祀活動不可缺少的神聖物。民間傳說牛是來到人間幫助人類的天上神靈,其在田野默默耕耘,給人類帶來了物質的財富,而且它身上所體現的奉獻精神,也給人類以精神的財富。牛崇拜在中國各族民間都很普遍,在西北各地有公牛崇拜,在南方多水牛崇拜。

馬,被認為是聰明、忠誠、勇敢而耐勞的動物,具有高貴、飄逸、優雅的氣質。馬崇拜多流行於中國北方遊牧民族與遊獵民族中,他們以馬為主要乘運動力。清代文獻中多有祭馬神禮儀和修建馬衝廟的記述。另外在古代的祭天地和出師盟誓時常有以白馬為祭馬,認為白馬屬陽,為天神所驅使。

魚,作為一類水生動物的總稱,其身上的鱗皮被珍視為吉祥、美麗的裝飾,“魚鱗錦”,就是傳統的吉祥紋樣。魚崇拜一直在中國漢族、滿族、藏族、蒙古族、白族、哈尼族、僳僳族等民族廣泛流傳,許多神話中都有說大地是馱在巨大的魚背上的故事傳頌。

中國古人將以上幾種吉祥動物創造性地進行組合,建構了麒麟這一神獸的形象。麒麟,是上古中國人最企望出現的吉祥動物,它們的出現表示人們將獲得幸福。因此,那時的人們希望麒麟總是伴隨著自己,給自己帶來幸運和光明,而辟除不祥。當上古時代的這種信仰被傳承下來的同時,麒麟所具有的吉祥意義也隨之被廣大民眾公認且牢牢地存在於人們的意識之中,麒麟便成了某種意念的象征,某種意境的表現,某種力量的顯示,並啟發人們的想像,引導人們的精神去契合某種意念,進入一種特定的境界,給人們以希望、安慰和某種追求的力量,化入民俗生活之中,表現在民族文化的各個方麵。

貔貅圖騰的由來

貔貅是中國傳統的招財神獸,生活在距今約三百萬年前的生手,傳說是龍的第八個兒子,麒麟的兄弟。它的典型形象為龍頭,鹿耳、羊角,獅身、鳳尾、虎爪、並且有七七四十九種化身。

據史料記載,商朝末期,薑子牙助武王伐紂時,有一次行軍途中曾見到一隻貔貅,但當時無人認識,薑子牙覺得它長相凶猛,就將它收為自己的坐騎,帶著它打了很多勝仗,後來武王十分高興,就貔貅封一個官,官號為“雲”,當時薑子牙發現貔貅每天吃很多的肉食。但從來都不大小便,它唯一的排泄係統是從皮毛中分泌出來,並且汗液奇香無比,遠處的動物聞到香味後自動跑來爭食,反被它吃掉。後人因貔貅隻吃不拉,隻進不出,便將它當作聚財的神獸而加以貢奉。

在東南亞沿海地區,人們更加相信貔貅有鎮宅的作用,當地的台風往往會給人們帶來毀滅性的災難。人們隻能祈禱神靈的庇護,而貔貅,是龍的的九子中最威猛的一個,並且貔貅從不主動攻擊,而是坐等獵物上門,人們覺得它非常穩健就將它貢奉在萬堂之中,以作鎮宅之用。

傳說必竟是傳說,然而在我國古代,貔貅在皇宮裏卻有三個正式的稱謂:漢武帝劉邦曾命名貔貅為帝寶,因貔貅是皇室專用之物,通常將它擺放在王陵門口,書房或是內務庫,用開國昌運侵其龍脈,絕非一般官員及百姓所能使用,後來貔貅又名天祿,即天賜福祿之意,又因貔貅專食各種猛獸,邪靈,故又名“避邪”。正是因為貔貅具有鎮宅辟邪、趨財旺財的象征意義,所以千百年來一直被人們所青睞。

魚圖騰的由來

中國的魚圖騰,可以上溯到仰韶文化的“人麵含魚”彩陶,彩陶上的人麵與魚形的合體花紋,口中含魚,以魚陪葬等,都證明是魚曾經是遠古人類的圖騰標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