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十六章 中國圖騰文化的由來(3 / 3)

考古證明,在三峽地區生存繁衍著以漁獵為主要食物來源,以魚為圖騰和氏族族徽的魚鳧氏族。

水中轉生是魚圖騰崇拜的主要內容。古代有很多人死後變為魚,得以複生的故事。水中為什麼能夠轉生?一些長期在水邊生活的先民,形成了獨特的水文化,因而有關生命現象的理解都與水結下了不解之緣。人生緣於水,死而歸於水,以水解釋生命現象,對他們來說相當自然。

魚圖騰崇拜,還象征著子孫繁衍,是剪紙中“雙魚娃娃”、“魚唆蓮”等圖案的藝術原型。魚圖騰反映在道教中便是對陰陽太極的崇拜。魚又與“餘”諧音,成為生活富足、美滿的象征。直到今天,魚圖騰還有很多內容保存於民俗、文化之中,其內涵極為豐富。

鳥圖騰的由來

中國的鳥圖騰崇拜,不但曆史悠久,而且範圍廣,持續時間長,在中國文化中占有重要地位。在古文字中,以“鳥”為造字構件或偏旁部首的字,遠遠超過以其他動物為部首的文字,數量居第一位,這是由於上古時候,鳥的種類和數量之多,遠遠超過我們的想象。

對鳥的圖騰崇拜較為典型的史例,有“天命玄鳥、降而生商”’的故事。司馬遷記載說,殷契的母親名簡狄,因為吞了一個鳥蛋而生下殷契。從這個玄妙的故事中不難得出這樣的推斷,當時的“商”可能是一個以玄鳥(燕子)為圖騰的部落發展而來的。我國傳統民俗中總把燕子看做神鳥,直到今天,我國北方地區還把燕子視為吉祥物。

燕子一度受到人們的膜拜,後來由於鳳圖騰地位的提升,燕子的神性逐漸被遺忘。由於先民以燕為祖先,所以燕子逐漸稱謂生命力源泉的象征,甚至被當作主宰生命繁衍的征兆。

我國雲南有的少數民族至今還認為自己是孔雀的後代。青年女子出嫁後穿孔雀衣,一生事事如意。很顯然這種觀念和習俗即是孔雀圖騰崇拜的遺跡。

人們對雞的崇拜,也是曆史悠久,但主要體現在人們的日常生活中。因“雞”與“吉”同音,所以視“雞”為吉祥之物。我國過春節張貼的年畫中有一幅“大吉大富”圖,其畫麵就是一隻大公雞與盛開的牡丹組合而成的:公雞寓示大吉,花開寓示富貴。我們經常見到的雞型窗花也是雞信仰流傳下來的表現。

我國大部分地區還崇愛喜鵲。這大概除了喜鵲外形美觀,體態輕捷,聲音響亮,又是以昆蟲為食的益鳥等原因外,還因為喜鵲在神話中具有促成牛郎織女鵲橋相會的善舉和美德。另外,喜鵲名字中帶有“喜”宇,故喜鵲一直被人們看成是報“喜”的吉鳥。這種風俗最晚在唐代時就己很盛行。

我國藏區有一種特殊的葬儀,即天葬:人死後將屍體置於天葬場,任雕鷹啄食。這種葬儀式實際上以雕鷹崇拜為導因,雕鷹被人們稅為“神鷹”,屍體被神鷹吃了,死者就升天了。這種“天葬”或“鳥葬”都是鳥崇拜的一種反映。

狐圖騰的由來

最先出現在原始宗教的圖騰信仰中的狐是九尾狐和玄狐、白狐等。《山海經》就記有青丘九尾狐。解讀這些古老記載,九尾狐其實是位於東方或南方的青丘這個地方原始部族的圖騰物,《山海經》說它“能食人”,表明它在威脅敵人、保護本部族安全方麵具有神性。又說“食者不蠱”——吃了它的肉可以不受邪氣的侵害,這顯然是與九尾狐圖騰信仰相關的原始巫術,相信九尾狐具有辟邪的魔力。

在上古有一個大禹娶塗山族女子的神話,據東漢趙曄《吳越春秋·越王無餘外傳》和《藝文類聚》卷九九所引《呂氏春秋》佚文記載,大禹來到塗山——據考在今河南嵩縣,遇見一隻九尾白狐,並聽見塗山人唱歌,說“綏綏白狐,龐龐九尾”,如果你在這裏“成家成室”,就會子孫昌盛,於是大禹便娶了塗山氏的女孩子,叫做女嬌。由於神話記載得很晚,明顯加進後世思想文化觀念,如果恢複其本來麵貌,便是大禹在塗山娶了九尾白狐做妻子。這個人獸婚配神話背後所隱藏的文化意義,乃是塗山氏是一個以九尾狐為圖騰物的部族,九尾白狐被塗山氏當作自己的祖先。

漢代盛行符命思想,於是本為圖騰神的九尾狐也被符命化了,成為祥瑞的神秘象征符號。

狐的一件倒黴事也是發生在漢代,就是被妖精化,在“物老為怪”的思想作用之下,普普通通隨處可見的狐狸不比龍鳳麒麟,是很難保住它的神聖地位的。盡管在唐代流行狐神、天狐崇拜,但那已經是妖神了。

熊圖騰的由來

在我國上古的傳說中,大禹的父親鯀死後變成黃熊,而禹在治水過程中,也曾變成過熊。這些都反應了我們的祖先對熊的崇拜。漢字“能”的本義是訓熊,說的是能量、能力、才能等,在金文中就被寫作一隻熊的形狀。古人相信,熊能夠隨季節而循環變化。由於堅信熊具有這種自我複生能力,所以古人才視之為神力的化身,即超人能量的體現者。

史料記載,與“黃熊”或“熊”有關的上古帝王神聖們不在少數,如伏羲號黃熊,黃帝號有熊等,這表明熊這種動物在史前圖騰神話時代就已經充任了生命與再生的化身。

從空間分布上看,熊圖騰崇拜主要存在於我國的北方狩獵地帶。在生產工具落後的情況下,獵人既為獵獲這些巨獸而感到欣喜,同時又對這些強有力量的對手產生一種敬畏心理。

我國北方的一些少數民族,在被逼無奈殺死野熊之後,要跪下道歉,乞求原諒。然後將熊頭割下來,放在樹權上舉行風葬儀式。不然的話野熊的靈魂死去,可以獵獲的熊類就會越來越少。此外,獵獲的熊肉要一次煮熟後集合人們共同食用。熊骨不可隨意拋棄,也要收拾起來進行風葬或土葬儀式。

近半個世紀以來中國境內的出土文物也足以呈現出熊圖騰傳承的清晰曆史。商代玉器中就發現有熊頭鳥身造型的坐熊,西周玉器中也有大批熊造型。從春秋戰國至西漢,熊形的玉器、陶器、銅器更是多姿多彩、層出不窮。商周以後出現的雙熊首玉佩,熊龍,熊龍璧,以及自卷尾熊等各種神奇造型,都說明熊圖騰崇拜在我國有過很長一段時間曆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