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史記》的由來
《史記》是西漢時史學家司馬遷的著作。《史記》最初沒有固定書名,或稱“太史公書”,或稱“太史公記”,也省稱“太史公”。“史記”本來是古代史書的通稱,從三國時期開始,“史記”由史書的通稱逐漸成為“太史公書”的專稱。
《史記》不但是一部偉大的史學名著,也是一部傑出的文學名著,在中國文學史上占有很高的地位。司馬遷具有很高超的語言藝術,特別善於采用當時口語,生動形象地刻畫人物性格。司馬遷善於用各種手段塑造人物形象。他筆下的人物大多個性鮮明,性格突出,具有典型性,能給讀者留下深刻印象。人們不僅把《史記》當做嚴謹的曆史作品研讀,還把它當作優秀的文學作品欣賞。《史記》不僅開創了紀傳體史學體裁,也開創了中國曆史傳記文學體裁。可以說,《史記》是漢代散文的最高成就。一部曆史與文學完美統一的典範作品,所以魯迅先生讚美它:“史家之絕唱,無韻之離騷”。
《資治通鑒》的由來
《資治通鑒》是我國古代著名曆史學家司馬光和他的助手劉攽、劉恕、範祖禹、司馬康等人曆時十九年編纂的一部規模空前的編年體通史巨著,是我國的第一部編年體通史。書成之後,宋神宗皇帝取意“鑒於往事,有資於治道”而親賜書名為《資治通鑒》。
《資治通鑒》全書294卷,約300多萬字。《資治通鑒》所記曆史斷限,上起周威烈王二十三年(前403年),下迄後周顯德六年(公元959年),前共1362年。《資治通鑒》的內容以政治、軍事和民族關係為主,兼及經濟、文化和曆史人物評價,目的是通過對事關國家盛衰、民族興亡的統治階級政策的描述,以警示後人。
《資治通鑒》首先開創了編年體通史之先河,以時間先後為順序記錄史事,不僅包括的年代久遠,而且包含的內容也更加宏富,大大擴展了編年體史書在時間和空間上的容量。
在這部巨著中,作者運用敏銳深刻的觀察力和匠心獨具的藝術手法,不僅形象生動地展現了波瀾壯闊的社會生活畫麵,而且成功地塑造了大量栩栩如生的曆史人物形象。
《資治通鑒》自成書以來,曆代帝王將相、各界要人、文人騷客爭讀不止。對其的讚譽,除《史記》之外,幾乎沒有任何一部史著可與《資治通鑒》媲美。
《永樂大典》的由來
《永樂大典》是我國古代編篡的一部大型類書,是中國古代最大的百科全書,是中華民族珍貴的文化遺產。
《永樂大典》收錄古代重要典籍至七八千種之多,上至先秦,下達明初,收錄的內容包括:經、史、子、集、釋莊、道經、戲劇、平話、工技、農藝、醫卜、文學等,無所不包,全書體例檢索非常方便。全書二萬二千八百七十七卷,目錄六十卷,共一萬一千零九十五冊,三億七千萬字。
這樣一部恢弘巨著,是怎樣編成的呢?
中國明朝的第三位皇帝明成祖朱棣,年號永樂,他登基不久,在永樂元年,也就是公元1403年,就下詔命大學士解縉等人要編修一部巨著,以傳後世。解縉接到明成祖的命令後,立即著手開始編書的工作,他帶領100多人,夜以繼日,一年後終於完成了。明成祖賜書名為《文獻大成》。然而他對此書並不滿意,認為內容太過單薄,沒有按照他的意願包羅天下的書籍。
大學士解縉沒有完成好皇帝交待的差事,也的確是有難處。編書任務來得突然,人手不夠,還要限期完成等。
明成祖了解情況後,決定增派人手,召集朝野文士,宿學高儒約三千人重新編修。為編纂此書,明成祖允許編纂者們調用皇家圖書館文淵閣中的全部藏書,還派人到各地搜采圖書,為編纂圖書提供了充分的保障。
曆時六年,在明朝永樂六年,即公元1408年,書終於編好了,明成祖朱棣非常滿意,賜名為《永樂大典》。
《四庫全書》的由來
四庫全書是中國古代最大的一部官修書,也是中國古代最大的一部叢書。據文津閣藏本,該書共收錄古籍3503種、79337卷。“四庫”之名,源於初唐,初唐官方藏書分為經史子集四個書庫,號稱“四部庫書”,或“四庫之書”。經史子集四分法是古代圖書分類的主要方法,它基本上囊括了古代所有圖書,故稱“全書”。
清代乾隆初年,學者周水年提出“儒藏說”,主張把儒家著作集中在一起,供人借閱。此說得到社會的廣泛響應,這是編纂《四庫全書》的社會基礎。
乾隆三十七年(1772年)十一月,安徽學政朱筠提出《永樂大典》的輯佚問題,得到乾隆皇帝的認可,接著便詔令將所輯佚書與“各省所采及武英殿所有官刻諸書”,彙編在一起,名曰《四庫全書》。這樣,由《永樂大典》的輯佚便引出了編纂《四庫全書》的浩大工程,成為編纂《四庫全書》的直接原因。
《四庫全書》的編纂過程共分兩步:
第一步是征集圖書。征書工作曆時七年之久。為了表彰進書者,清廷還製定了獎書、題詠、記名等獎勵辦法。
第二步是整理圖書。《四庫全書》的底本有四個來源:一是內府藏書,二是清廷官修書,三是從各地征集的圖書,四是從《永樂大典》中輯出的佚書。
《四庫全書》的編纂,對於弘揚民族文化,傳播古代文化作出了重要貢獻。《四庫全書》是18世紀70到80年代中國曆史乃至世界曆史上的一項特大文化工程,在人類文化史上寫下了重要的一頁。
《孫子兵法》的由來
《孫子兵法》是現存我國最早的一部兵書,也是世界上最早的兵書。作者孫武,春秋末期齊國人。他受吳王闔閭重用,在吳國為將,輔助吳治軍強國,為吳王的霸業作出了貢獻。
《孫子兵法》共13篇。內容包括對戰爭、軍隊的基本問題的論述和戰略、策略、作戰原則、方法等。不僅為中國曆代兵家所重視,也為各國軍事家所重視,不少國家的軍校把它列為教材。
《孫子兵法》對戰爭問題的論述,也包含了許多有價值的哲學思想。書中所說“知彼知己,百戰不殆”和“因敵而製勝”,認為必須全麵了解敵我雙方全部情況,才能取得戰爭勝利,要求在戰前對敵我雙方影響戰爭勝負的諸種因素作全麵的了解和比較,以預測戰爭的勝負,體現了樸素唯物論的傾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