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今,仍然會去看新展、逛美術館、給媒體寫藝術稿,用另外一種方式為理想作沉澱和積累。理想不是一氣嗬成,而是點滴的實踐,每做一點,就更接近一點,我始終這麼相信。
過去二十多年裏,在我老師身上所學到的,不僅是繪畫技法,更是人生禪悟。早年,他學習山水畫是從臨摹開始,從宋朝、元朝、明朝、清朝臨摹到當代,再從當代回到宋朝,如此反複,這樣便也十餘年過去了。所以,他熟諳中國的傳世山水畫作,但見一頁畫麵,即可脫口而出這是哪代哪位名家作品,因為每一筆他都親自研究過呀!
而後幾十年,他都專心於原創海派山水畫。我有時會去關注他這麼多年來的繪畫語言、筆墨體係。他的筆汲取了傳統精華,卻不見古人的影子,它是出自對生活和自然的高度提煉和概括,在長期的藝術實踐中磨礪而成。無論是勾、撇、擦、點、畫、染,無不肆意靈動,按著景物的造型要求,隨意取勢,皆以內心情感的宣泄,有張有弛,遊走盼顧,生動地再現了江浙山水雋永的意境。他追求的是心師造化、法無定向、順其自然的創作精神。現在的他更是心神淡定,筆道更加蒼勁,步入了精神自由、藝術自由的境界。這一切皆是滴水穿石、水到渠成呀!在我經曆生活之後,開始更深地體會了中國畫筆墨下的生活禪意。
隔三岔五的周末,我一如往常去老師家看他畫畫,陪他喝茶聊人生。比較現在藝術圈行業躁動,很多藝術家喜歡跑場和萬般“折騰”,拍賣行的數字也讓人看得眼花繚亂。他是“兩袖清風”,卻也自然有道厚而不露的藏家被他吸引而來。因為藝術之路的始終——時間是刷子,藝術家真摯的初心、心無旁騖地堅持和逐漸放光芒的作品本身才是持久走下去的利器。
有時候,回顧老師往昔和當下作品,即如反射著看自己的成長史,也許就是這一幅、那一卷作品同時附載著我兒時某個片刻的成長心境和體會,而經過很多年後,好像凝練成更深刻的信仰——我是要把她當一輩子去實踐的呀,何來失敗何來終結?每一天都有生活和藝術擦出的火花。
雅趣頻道的編輯和我聊起寫藝術專欄之事,讓我好生歡喜。時光日漸豐滿,內心也更為沉澱,我逐漸能夠在燈下用文字來試著為那些已然消逝了的光影造像。?我多麼希望,在不斷地衡量、判斷與取舍之後,能夠找到一種更精確的方式表達藝術和生活帶給人們原始的感動,以及對於能擁有這種感動的生命而產生共鳴並且更為珍惜。這便是我創作的“初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