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藝術是針對不安而創造的——記一位年輕80後畫家(1 / 1)

初見王岱山的作品,是在一次藝術博覽會上。被其小幅描繪日常生活的油畫所吸引——在一個“符號化”思維套路、觀念藝術被大肆侵略的中國藝術市場裏,很容易形成感官疲勞,而這瑣屑、私密、平淡無奇的畫麵,卻輕易觸動了我的某些神經末梢。向工作人員一打聽方知畫家是80後。

美學家什克洛夫斯基說過:“藝術之所以存在,就是為了使人恢複對生活的感覺,就是為了使人感受事物,使石頭顯出石頭的質感。藝術的目的是要人感覺到事物,而不是僅僅知道事物。”

王岱山從日常生活中收集大量的視覺素材,通過選擇、分離、摻和等方法,使之進入一個更為自由、非預定性的氛圍,在這種文學敘事性的混合體中,反映了我們生活中的日益強烈的時代特征。我們不得不跟隨他的方式,觀看這個似乎熟悉但又有些陌生的世界。也意欲讓人在熟視無睹的日常生活中重新恢複感受力,對日常事物保持新鮮的驚奇感。

悉心觀察他的好些作品,特別像情緒湧動下的攝影作品。但又與攝影的聚焦與敘事相反,他筆下的場景彌散著夢幻、迷離的氣息,敘事性大大減弱,人物也很少出現正臉。畫中人物的眼神投向畫麵之外,具體的形象與抽象的思緒交錯更迭,外加上光與影的運用為畫麵增添了隱晦之感,作品呈現出一個個深沉與靜謐的世界。

我特別喜歡《日記》係列,形象的目的不是使其意義接近於我們的認知和理解,而是表達個人對形象的一種特殊感受。走廊、牆角、馬桶、粉盒……這些我們非常熟悉的事物,根本用不著我們去識別,但是這些熟悉事物卻使我們有陌生感。這種陌生感喚醒我們用別樣的目光看待日常,並且迫使我們超越已有的認知和理解去感覺日常,這樣的感覺過程就是審美的過程。

“藝術是針對不安而創造的。”這完全適用於評價王岱山的創作,因為他完全悖離傳統的審美趣味。他的作品在於揭發生命深處的“不安”,激發人思考。雖然王岱山的創作方法承襲自學院傳統,但他善於從自我的生活境遇出發,以一係列微小敘事來呈現自己對於人生,對於“愛”與“生”的思考與追問。他不局限在自我的情緒當中,能夠推己及人,關注普遍意義上的人生命題。

在這個理性超越感性,身體日益荒涼,社會疏離感愈加嚴重的時代,讀著王岱山的作品,卻能感受一個年輕畫家在凝練靜謐的畫筆中所迸發出的對於生命本源精神和激情的追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