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二十四章 現代創傷急救技術(三)(1 / 3)

九、心包穿刺術

(一)適應證

1)心包炎並積液需抽液檢查確定病因者。

2)大量心包積液且有心包填塞症狀者,需穿刺抽液以減輕心髒壓塞。

3)心包有大量積血積膿,需穿刺排出者。

(二)禁忌證

1)慢性縮窄性心包炎。

2)心包有否積液積血尚無明確診斷時。

風濕性心包炎伴心包積液者,一般不需抽吸,應用激素及對因治療後多能自行消除。

(三)操作方法

體位半臥位或坐位。

穿刺部位①劍突下穿刺,於劍突與左肋弓緣夾角處之下;②心前區穿刺,在左5或6助間的心髒絕對濁音界,一般位於左側鎖骨中線稍內側。

用1%普魯卡因或利多卡因從皮至心包層作局麻,穿刺針的針座上套一橡皮管用止血鉗夾閉。從心前區進針時針尖由下而上,向脊柱方向緩慢刺入心包,在劍突下進針,針頭與腹壁保持30~40角,向上向後並稍向左進入心包腔後下部,感到進針阻力突然消失,穿刺針有隨心髒搏動的震動,應稍退針,避免劃傷心肌及冠狀動脈,助手立即用止血銀夾持針頭防止移動,術者將注射器套於橡皮管上,放鬆夾閉之橡皮管,緩慢抽液,記錄液量,取樣送檢。術畢拔除針頭,碘酊消毒,無菌包紮。

(四)注意事項

1)術前應拍X光片、超聲顯象或核索顯象檢查,估計積液的有無及多少,確定穿刺部位並用龍膽紫標記。其中以核素顯象較確切。

2)穿刺部位準確,麻醉要充分。

3)穿刺時,囑病人不宜咳嗽及深呼吸,避免針尖刺傷心肌,精神緊張或神經過敏性體質者,術前常規給予鎮靜及鎮咳劑。

4)邊進針邊抽吸,避免損傷心肌及冠狀動脈,引起嚴重並發症。

5)穿刺過程中應注意隨時夾閉膠管,防止空氣進入心包內。

6)化膿性心包炎,宜采用劍突下穿刺點,以免造成胸腔感染。

7)以免造成心髒急性擴張,如需重複穿刺,以後可酌情增加抽出量,注意抽液過多易使回心血量增多而出現肺水腫。

8)抽出液若為鮮血時,應立即停止抽吸,並嚴密觀察有無心包填塞征出現。

9)術中應經常詢問患者感受,密切觀察脈搏、血壓及麵色情況。

10)如係創傷性心包出血並已凝固,抽吸無效,宜緊急手術以解除心包壓塞。

11)術後靜臥,測脈搏、呼吸、血壓每半小時1次,24小時內每2~4小時測1次。12心前區進針的優點是進針淺且易,缺點為易傷及冠狀動脈或導致心包內積液外漏至胸腔。劍突下穿刺的優點在於可將心包下部的積液抽出,且可避免積液外漏至胸腔,故適用於化膿性或癌性心包炎。

十、胸腔穿刺術

適應證

1)氣胸、血胸所致胸腔壓迫症狀者。

2)急性膿胸大量滲液或纖維素期。

3)診斷性胸腔穿刺,協助病因診斷。

4)術後胸腔有殘留積氣積液者。

5)胸腔內注入藥物。

(二)操作方法

體位常用坐位或斜坡臥位,如患者虛弱、眩暈和衰竭則取仰臥或側臥位,上臂抬高上舉。

穿刺部位穿刺前必須叩診檢查,必要時透視或拍片,並用超聲波檢查以明確穿刺部位,尤其是血胸和氣胸較局限者。①胸腔積液積血或積膿者,通常在腋後線或肩胛下角延長線6~8肋間(坐位),或腋中線5~6肋間(仰臥或側臥位、或者在叩診濁音區較低部位,有人取坐位從9~10肋間穿刺,但易刺入橫膈、結腸或肝勝,因此穿刺時不宜偏向下方或過低:②氣胸患者,應在胸腔上部第2、3肋間上緣鎖骨中線處穿刺(或4、5肋間腋前線處),左側氣胸應注意心界位置,以免損傷大血管;③局限性、包裹性積液者,必須結合叩診、X線檢查及B超定位穿刺。

穿刺方法局部常規皮膚消毒,嚴格無菌操作,穿刺點局部浸潤麻醉,針尖進入皮膚後,因胸後壁的肋間血管神經位於肋骨下溝中,應沿下一肋的上緣刺入,依次浸潤肋間肌和胸膜。注意邊進針邊抽吸,防止進入血管。當針尖穿過胸膜進入胸腔時,術者可感覺阻力突然消失(此時多可抽得積液),麻醉完畢後退出針頭,用帶燁皮管(橡.皮管用止血鉗夾住)的穿刺針或帶三通橡皮管的穿刺針和注射器沿麻醉點緩慢刺入,當阻力消失時即示已進入胸腔,抽吸積液積氣,必須注意,每次取下注射器前應先夾住橡皮管,以免空氣進入(單管)。用三通管者則夾閉通入胸腔的管子,使所抽液體由另一通路流入消毒盤內,以備檢驗。注意抽吸時由助手鉗持針頭與皮膚交界處,以免滑動。如此反複抽吸,抽吸量視病情治療需要而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