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二十四章 現代創傷急救技術(五)(1 / 3)

十七、漂浮導管技術

頂端帶球囊的漂浮導管能夠使危重病人在有或沒有X線協助下,都能安全有效地測定右心房、右心室、肺動脈和肺毛細血管楔壓等各種數據。平均肺毛細血管楔壓在無二尖瓣疾病情況下,能準確地反映平均右房壓力,它是平均右室舒張壓的可靠標誌,在許多臨床情況下,測量可代替。近期實驗研究表明,不能準確反映右室充盈壓。血流動力學的監測指標多種多樣,但和兩學者認為漂浮導管是最好的監測手段,尤其對危重患者的病因、功能、診斷以及治療方法的改進都起著重要作用。

(一)適應證

1)急性心肌梗死,特別是伴有低血壓、充血性心力衰竭、急性二尖瓣關閉不全、室間隔缺拫、右室梗塞、施行主動脈內氣囊反搏等均可應用。

2)休克患者。

3)失代償性心瓣膜病和其他心血管病引起的心力衰竭。

4)呼吸衰竭、白肺綜合征等,有助於肺炎、肺水腫、和肺纖維化症的鑒別(因X線表現相同氕

5)其他危重病,如敗血症、嚴重創傷、廣泛燒傷、腹膜炎、急性胰腺炎和嚴重失血、失液等。

危重病人的心髒手術。大手術中對血液和補液的監測。應用於心房、心室或房室順序起搏和超速抑製。

嚴重衰竭患者進行血管擴張劑等詒療時,觀察治療中前、後負荷的變化情況。

(二)禁忌證

凝血機製障礙或有出血傾向者。

免疫機能低下伴粒細胞減少易發生感染者。

注意事項

選用肝索液持續靜滴基本能保持導管通鐋,如不能回抽血液常示有血凝塊或嵌楔位置不準確。

導管進入肺動脈的成功率為90%~95%,合並肺動脈高壓或心髒低排狀態(如心原性休克)時,有可能導致失敗。

氣囊在肺動脈中最理想的位軍是充氣後記錄到較好的肺毛細血管嵌入壓,麵當放氣時能記錄到一個很好的肺動脈壓力波。

拔管時要有準備,球囊氣體盡量放盡以防止心律失常發生和瓣胰支持結構損壞。大多數患者血[動力學監測不得)4~5天,外科病人通常隻需1~2天.如治療需要則可連續監測21天。

當前使用的無創傷心功能監測儀,可替代部分漂浮導管功能。

(五)並發症

心律紊亂可有室性或房性心率失常,故在導管進入右心室前,氣囊必須充氣,避免導管尖端過多刺激室壁,使之能隨血流自右室飄浮入肺動脈。同時插管時必須有心電監護及除顫設備。

氣囊破裂多見於留管時間過長,一般無明顯反應。血栓形成當患者處於高凝狀態或進行較長時間的監測時,應考慮抗凝治療。導管扭曲打結插管時注意進入長度以及進入相應部位波形,一旦不符應適當後退再行插入。

肺動脈破裂當氣囊充氣後損傷了肺動脈壁,特別是患有肺高壓和血管結構改變者易發生。因此應避免過度擴張肺動脈並應注意插入深度。

肺損害為氣囊阻塞胂小動脈時間過長引起。因此測2分鍾。

感染注意無菌操作,需長期監測者應定期更換導管,並應用抗生素。

十八、靜脈切開術

(一)適應證

急性出血、休克或失水等所致周圍循環衰竭以及靜脈已罵塌陷而不易穿刺者。需要較長時間補液輸血而穿刺困難者。

昏迷、譫妄、煩躁以及不合作患者,靜脈穿刺針頭不易麵定,經靜脈切開置入塑料管,可保證輸血和補液之順利進行。

小兒或過度肥胖者,靜脈難以尋找或需行大手術,需盡快建立可靠輸血輸液通道者。為危重病人施行手術前切開以策安全。

測中心靜脈壓。

(二)操作方法

體位平仰臥位。

用小彎止血鉗沿血管方向鈍性剝離,將靜脈分離出來,用小彎鉗在靜脈下引過一絲線,將切口內靜脈的遠端結紮,結紮線暫不剪斷,留作牽引用,同法以一段絲線置於靜脈近端,暫不結紮,用尖銳小刀將血管壁外的疏鬆結締組織剝離幹淨,可以減少靜脈痙攣,從而使輸液通暢,並能維持較長時間。牽拉靜脈遠端的縛線,使近端充分暴露,在結紮線近側化處將血管前壁剪開,剪刀與靜脈壁最好呈30角,切口呈瓣狀,便於外翻使靜脈切口擴大,有利於插入較粗的導管,爾後插入導管,結紮近端的絲線將導管固定在靜脈腔內,剪短近端和遠端的結紮線,然後縫合切口,利用皮膚縫線再將塑料管或純頭針再麵定一次以防滑脫,傷口覆蓋無菌紗布,膠布條固定。

輸液結束後,拔出靜脈導管局部加壓即可。

(三)注意事項

嚴格無菌技術。

靜脈切開插管輸液常可維持48小時。剪開靜脈時,慎勿切斷,以免插管困難,如不易剪開靜脈,可用縫針按所需切口橫行貫穿靜脈,然後將縫針上的靜脈用手術刀切開,再行插管。因靜脈痙攣輸液不暢時,不應擠壓輸液管,以免加重血管痙攣,反使輸液更加困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