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五章 世紀末的藍色較量(一)(1 / 3)

1.從中東到馬島

第二次世界大戰結束後,並肩打擊法西斯的堅固同盟立即分裂成嚴重對立的兩大陣營,國際社會隨即進入了長期冷戰對峙狀態。自朝鮮戰爭爆發以後的40年裏,隨著蘇美之間核均勢的建立,大戰不起而小戰卻一直不已,先後有近百個國家卷入了頻繁發生的各種武裝衝突或局部戰爭之中。艦馳炮吼持續了幾個世紀的遼闊海洋,在大戰之後並沒有獲得片刻的安寧,血火交融的藍色拚殺依舊成為世界軍事舞台上演的重要劇目。

1967年,阿拉伯、以色列的矛盾和美、蘇對中東的爭奪不斷加劇,在美國的支持下,以色列借口埃及封鎖亞喀巴灣,於6月5日向阿拉伯國家發動突然攻勢,引發了著名的第三次中東戰爭。在以陸軍為主導,空軍為先導,先發製人、突然襲擊、速戰速決的戰略思想指導之下,以色列軍隊違背戰爭常規投入其100%的作戰飛機對埃及空軍實施了一次性的高強度的有效突襲,地麵部隊隨即實施多方向快速突擊,迅速奪占了6.5萬多平方公裏的阿拉伯領土。戰爭曆時僅僅6天,便以以色列的勝利而結束。此後,阿、以對抗進一步發展,埃及總結了戰敗的教訓,決定依靠其優勢的戰爭潛力,以空軍、海軍和炮兵及小股偷襲進行一場持久的消耗戰,削弱以軍的實力。

10月21日下午,西奈半島海岸北部晴空萬裏,秋高氣爽。在沒有空中掩護的情況下,以色列海軍“埃拉特”號驅逐艦在此海域作例行巡邏,對埃及塞得港及其岸上防務進行偵察和監視。在塞得港內待機已久的埃及海軍3艘蘇製“蚊子”級導彈快艇立即出擊,先後發射4枚蘇製“冥河”式對艦導彈,4發3中,“埃拉特”號旋即沉沒。埃及海軍利用艦對艦導彈第一次擊沉以色列艦隻,開創了世界自有艦對艦導彈以來首次使用並擊沉敵方艦隻的戰例,從而“給整個軍事界帶來巨大衝擊”。

1973年10月6日,阿以再次發生空前規模的第四次中東戰爭。嚐過甜頭的埃及海軍要在三軍聯合行動中“進行半獨立性的海戰”,而且決心“多用於戰略目的”,還想再建對艦導彈攻擊的奇功。而遭受過挫折的以色列海軍則發生了較大的變化。在其國防部“要建立一支以導彈艦艇為核心的新型海軍”的方針下,以色列海軍“不聲不響地加緊準備”,在短短的5年時間裏,迅速引進技術與加強自行研製,組建了導彈艦艇部隊,對埃及海軍裝備的“冥河”等導彈的性能進行深入研究,並首次建立了自己的導彈艇戰術理論。精心備戰已久的以色列海軍摩拳擦掌,要報“埃拉特”驅逐艦被擊沉的一箭之仇。

阿、以海軍以導彈艇作戰為主的水麵艦艇海上戰鬥,在16天時間裏共進行了10餘次。在導彈艇海上導彈的對抗戰行動中,以色列海軍首次使用電子幹擾設備,成功地進行了第一次海上電子戰,先後將埃及和敘利亞海軍導彈艇發射的52枚導彈中的50枚導彈幹擾掉(另2枚均被拉截火力擊爆),使其無一命中目標,以色列海軍導彈艇無一損失。而在以色列海軍的導彈攻擊下,埃及和敘利亞海軍共損失艦艇19艘。敏感的以色列人在“埃拉特”號被擊沉時就看清了現代海戰的發展方向,用自己的聰明才智和高效率的工作,終於得以在第四次中東戰爭中一雪海軍前恥,並為迅速扭轉戰局創造了良好的條件。以色列海軍在兩次中東戰爭期間的作戰行動,揭開了現代海戰的新篇章,明確顯示出導彈攻擊和電子戰的時代已悄然降臨到海上戰場。

就在第三、第四次中東戰爭的間歇之中,南亞大國印度於1971年11月21日至12月17日,發動了一場肢解巴基斯坦的戰爭。在這場史稱“第三次印巴戰爭”的作戰過程中,作為主戰場的東巴基斯坦(今孟加拉國)陸地,雙方陸空軍進行了激戰。雙方海軍則在海上進行了爭奪海權的戰鬥,進而展開海上封鎖與反封鎖的作戰,都力爭孤立對方和支援己方陸路戰場的作戰。

戰爭一爆發,強大的印度海軍立即出動突擊編隊,對敵方卡拉奇、瓜達爾、吉大港與內陸的巴厘薩爾等處的海軍艦艇和陸上設施,實施了猛烈的攻擊(包括航空母艦實施的空中奔襲)。本居劣勢的巴基斯坦海軍損失慘重,製海權落入印度海軍之手,使其得以進行有效的海上封鎖與配合陸路戰場作戰。然而,劣勢的巴基斯坦海軍也不甘示弱,立即組織潛艇兵力進行海上破襲戰,“漢果爾”號潛艇於12月9日擊沉印度海軍“庫爾卡”號護衛艦,創造了二戰之後常規動力潛艇用魚雷擊沉水麵艦艇的首次成功戰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