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六章 世紀末的藍色較量(二)(1 / 3)

3月23日,美第6艦隊司令凱索爾中將指揮3個航空母艦戰鬥群駛入距利比亞海岸180海裏的海域,舉行代號為“自由通航”的海空聯合演習,出動艦載機襲擊卡紮菲宣布的“死亡線”。利比亞向美國飛機發射了地空導彈數次數枚(均被幹擾墜海)。美國人終於有了報複的理由,次日晚,美艦載機用對艦導彈擊沉利比亞1艘導彈艇,開始其第一次錫德拉灣之戰。

24日夜,美艦載機重創錫德拉鎮利軍導彈雷達站。25日黎明,美軍重創利比亞1艘導彈護衛艦,此後,利軍再也沒有向美軍發起任何主動攻擊。27日,美國五角大樓宣布提前結束“自由通航”演習。在這次行動中,美國海軍的軍艦和飛機在“死亡線”停留達75小時,共擊沉擊傷利比亞導彈艦艇5艘,並摧毀其防空導彈陣地的雷達站等重要設施;美軍無一傷亡。

4月上旬,駐西柏林的一名美軍士兵死於一次恐怖活動,另有44名美國人受傷。美國情報機構查明係利比亞人所為,遂即決定采取報複行動。4月9日,參謀長聯席會議主席克勞海軍上將製定了作戰計劃——“黃金峽穀”:用海軍和空軍的高技術武器直接襲擊利比亞首腦目標,直接達成戰略目的,不動用陸軍兵力進行地麵作戰。攻擊采用夜間空襲的方式,投入的兵力有第6艦隊“珊瑚海”號、“美國”號航母艦載機和美軍駐英國拉肯希斯空軍基地的F─111戰鬥轟炸機。鑒於法國和西班牙不同意美軍F─111飛機飛越其領空而迫使其必須四次空中加油繞道飛行近3000海裏,美軍立即向英國緊急增調去10架KC─10型空中加油機。

14日19時,凱索爾中將在地中海中部的旗艦“科羅拉多”號上發布進攻命令。駐英國的美軍28架空中加油機和24架F─111戰鬥轟炸機及5架電子幹擾機相繼升空,繞道大西洋實施洲際奔襲,直撲利比亞方向。夜1時許,地中海美海軍航空母艦各種艦載機也起飛與其彙合。隨即按照作戰預案兵分兩路,分4個波次撲向利比亞的5個軍事目標。

15日1時54分,此次“黃金峽穀”攻擊行動真正打響,前後隻持續了18分鍾(2時12分即結束),而其中對主要目標的攻擊僅僅用了11分鍾。美軍機群投擲的150多噸炸彈使“黃金峽穀”計劃得以實現,不僅摧毀了5個預定軍事目標,而且擊毀擊傷利比亞飛機數十架和防空雷達站5座。卡紮菲本人僥幸得以逃生,而其1歲半的養女和兩個學齡前的兒子在住所分別被炸死炸傷。由於利比亞空軍未能升空迎戰,美軍幹擾機群使利比亞發射的全部地對空導彈無一命中目標,美軍的損失甚微,隻有一架戰鬥攻擊機被利比亞胡亂發射的防空火炮擊落,2名飛行員喪命。令美國人捧腹而笑的是,在美國機群完成攻擊使命立即返航之後,利比亞的防空炮火還暈頭轉向一直盲目地亂打到出太陽時為止。

美國海軍第6艦隊組織實施的對利比亞的上述兩次海空突襲,表現出擁有高技術優勢的強大海軍在洲際範圍內實施猛而有效的海空進攻的強大威力,它將確保其政府在國際鬥爭中達到自己的既定目的。這一情形充分表明,建立在高技術武器裝備基礎上的具有強大海空攻擊力的海軍,在現代“低強度”的局部戰爭中有著旺盛的生命力。大戰不起而小戰不已的當今時代,強大的海軍必不可少,其作用的確非同一般。

3.震撼人心的海灣烽火

曆史步入80年代中期以後,戈爾巴喬夫的“新思維”如同一陣旋風掠過全球,美蘇握手言和,裁軍談判你來我往。蘇聯主動提出了“對別國不威脅、不侵略、不敵對、不首先采取軍事手段、不首先使用核武器、不爭奪軍事優勢”的“純防禦軍事學說”,並先後從捷克斯洛伐克、阿富汗撤軍。蘇聯海軍也采取了“合理足夠”的原則,改變了遠洋進攻咄咄逼人的態勢,轉入近海防禦。一時間,似乎長期冷戰的“兩極”堅冰已開始溶化,似乎戰爭不再是政治的繼續,和平與發展的主題以昂揚的旋律組成了世界範圍的大協奏,極大地滿足了人類對和平的世代渴望。

然而,臨近年代之交,突如其來的一起又一起的大事變,似迎頭潑來的冷水,使人們在困惑、迷惘的同時又得到幾分清醒。

1989年12月初,美蘇首腦在馬耳他再次會晤,布什斷然拒絕蘇聯方麵提出的拆除海上射程不到300英裏的短程核導彈和將海軍納入日內瓦裁軍談判的問題。

1989年12月20日,美國悍然動用2.6萬裝備精良、訓練有素的軍隊入侵巴拿馬,以極其荒唐的理由將抓獲的巴拿馬政府首腦諾列加帶赴美國本土受審。究其原因,是諾列加企圖從美國手中收回戰略要地巴拿馬運河的主權。當美國認為誰大大觸動自己的經濟、政治和軍事利益的時候,表現出的仍舊是像以往一樣的不惜訴諸武力的常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