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七章 中國海新憂患(1 / 3)

1.西沙的警鍾

1974年1月,當整個中國還在延宕了8年之久的內亂中流連著的時候,南中國海突然響起了炮聲,人民海軍在西沙群島痛擊入侵的南越海軍,打勝了創建以來對異國海軍作戰的第一仗。

西沙群島距海南島約330公裏,是我國南海諸島中距大陸最近的一組群島,由宣德、永樂兩個島群組成,島嶼總麵積約10平方公裏。1974年1月15日,南越當局1艘驅逐艦首先侵入西沙永樂群島海域,襲擾我作業的漁輪,炮擊甘泉島。17、18日又增派2艘驅逐艦和1艘護衛艦進入西沙海域,侵占甘泉、金銀兩島,取下中國國旗。為維護國家主權,人民海軍先後派獵潛艇4艘、掃雷艦2艘組成巡邏編隊,以“堅持說理鬥爭,不打第一槍”為鬥爭方針,與敵艦相持了30個小時,直至19日上午9時,在4艘艦艇先後中彈受傷的情況下,被迫轉入反擊。

人民海軍的兵力居明顯劣勢,敵1艘驅逐艦的排水量為2000噸,超過我4艘艦艇的總噸位。但人民海軍政治素質上優勢卻表現得淋漓盡致,389掃雷艦中彈起火後,洶湧的海水從直徑10多厘米的彈洞進入後彈藥艙,威脅主機艙高速運轉的主機。身負重傷的給養員郭玉東奮力撲向彈孔,脫下呢製水兵服裹在堵漏塞上,拚全力堵住漏洞,直至戰鬥結束,他仍保持著堵漏的姿勢。郭玉東因傷重壯烈犧牲,被人們譽為“海上黃繼光”。海戰曆經1小時37分,人民海軍揚優抑劣,以劣勝優,以較小的代價,取得了擊沉敵護衛艦1艘,擊傷驅逐艦3艘,斃傷敵100餘人的戰果。之後,又協助陸軍收複了甘泉、金銀、珊瑚島,將五星紅旗插遍西沙的每一座島礁。

一股臘月的海風吹過中國尚且混沌、迷茫的土地,帶來一縷清涼,也帶來某些震驚。從1965年“八·六”海戰和崇武以東海戰之後,中國海似乎平靜了。特別是中美、中日外交關係上的突破,大大減輕了來自海上的外患壓力。隔海相望不時肇釁的本家兄弟重返大陸的希望更為渺茫,其活動也減弱了許多。在人們的心目中,似乎隻有北方鄰界的超級大國,才是最危險的戰爭策源地。為此,中國在“不稱霸”的口號下,舉國動員,學漢高祖劉邦的治國之道,深挖洞,廣積糧,高築“牆”,在北部陸疆陳兵,與對麵的百萬大軍虎虎相對。盡管人民海軍仍舊巡衛著祖國的萬裏海疆,並在北方戰線嚴陣以待,但畢竟顯得作用不那麼直接,不那麼引人注目,一時間,這支藍色的勁旅似乎被人們漸漸淡忘。

西沙的戰火喚醒了人們失去的記憶,人民海軍重新以國土衛士的姿態出現在人們麵前。於是,舉國上下為保衛祖國而英勇犧牲、建功立業的人民海軍慶功。鮮花、頌歌、讚美的詩篇飽含著人民對子弟兵的激情,然而,卻淹沒了人們深層次的思考。

南越海軍究竟為什麼要冒天下之大不韙侵我西沙?對人民海軍反擊作戰的意義怎樣評估才準確?

並非無有識之士提出這樣的問題。然而,為防止“轉移批林批孔的鬥爭的大方向”,這些問題成為討論和研究的禁區。

一抹傳統的思維定勢,浸潤了戰鬥總結的篇章:人民海軍擊退了來犯敵人的侵略,人民海軍勝利保衛了中國的領土。其中特別加以頌揚的是中國人民“不打第一槍”的自衛原則和人民海軍以劣勢裝備戰勝優勢裝備的南越海軍的勇敢精神。

該頌揚的當然應當頌揚,但令人遺憾的是,這本來是一聲警鍾,南中國海——不!整個中國海危機的警鍾,整個中國海權失落的警鍾!然而,由於種種原因,它未能警醒人民。

此時,在中國南海,已何止是西沙不平靜,包括東沙、中沙、西沙和南沙的整個南海諸島已陷入一場巨大的主權危機。

南海諸島自古是中國領土本無爭議。史籍記載,早在公元前2世紀的漢代,中國人民就發現了西沙、南沙群島,唐代已正式歸瓊州府管轄。20世紀初,法國政府盡管覬覦這塊寶島,但也不能不承認中國已“確立自己的主權”,30年代,強居安南(即越南、法屬殖民地)的法國殖民當局占領西沙群島時,對西沙同樣存有野心的日本政府人士曾表態說,“我們承認西沙是屬於中國領土”。1939年日本占領了西沙和南沙群島。二次大戰後,根據《波茨坦公告》和《舊金山和約》,日本被迫放棄西沙和南沙。1946年中國政府派艦接收了包括西沙、南沙的南海諸島,並行使主權。1951年8月15日,周恩來總理代表中國政府聲明:“西沙群島和南威島正如整個南沙群島及中沙群島、東沙群島一樣,一向為中國領土”。此後中國政府不斷重申這一立場。就是越南方麵在1974年以前,無論在其政府聲明、照會中,還是在報刊、地圖和教科書中,都正式承認西沙和南沙群島自古以來就是中國的領土。

70年代以後,南中國海周邊國家開始染指我南海諸島。西沙之戰以前,南越當局已公然把南威、太平等10個島嶼劃歸自己的版圖,並已搶占了我6個島嶼。他們為的僅僅是幾平方公裏的小島嗎?不,他們為的是環繞這幾平方公裏的數以萬計的平方公裏的海域及其海底資源,他們加入了已經到來的世界範圍的藍色“圈地”運動的大潮,加入了海洋時代的大潮。

這個海洋時代的第一個聚焦點,在於海底石油。

1968—1970年,一位叫埃默裏的海洋學家在聯合國從事了一項全係列的地震調查工作之後,最先提出一個比擬:“中國海會是另一個波斯灣”。1971年10月15日,美國的《基督教科學箴言報》以“中國周圍諸海是石油寶藏”為題,報道了這位科學家的新預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