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九章 海權!海軍(一)(2 / 3)

對外貿易的發展帶來了海洋運輸業的發展。1982年,中國海運商船總噸位居世界第11位,1988年躍居世界第8位,總數為1841艘,約1963萬載重噸。遠洋運輸船隊航行於世界150多個國家和地區、600多個港口。與此相關的造船工業也得到迅速發展。建國40年累計生產的1000萬噸軍民用船中,近11年生產的就達600萬噸。

1983年後,黨中央、國務院進一步提出要研究製訂長期建設規劃和發展戰略的問題。“戰略”這個詞走下了高深莫測的寶塔尖,被通俗化地廣泛使用。一段時間裏,人們甚至把各條戰線、各級的建設規劃、工作計劃都稱之為“戰略”。概念固然不夠準確,但從一條戰線、一個部門的全局出發考慮發展問題的觀念卻值得褒揚。這種全民族戰略意識的加強無疑對整個民族的發展大為有益。

海洋發展戰略也出來敲門了。在國家總的戰略思想的指導下,海洋科學考察向深度和廣度進軍,不僅深入考察中國的海岸帶、大陸架,而且進一步對包括中國海最南端的曾母暗沙等管轄海域作基礎調查,同時,走向太平洋,挺進南極,進行大洋考察,探索未來海洋開發的後備資源。中國的漁船也走向了遠洋,1985年,第一艘開往西非的漁船啟航,至今中國的遠洋船隊已與9個國家建立了海洋合作關係,生產經營的魚貨已達10萬多噸。海洋生物資源利用取得了新成就,尤其是海水養殖業發展迅速,1989年產量為158噸,是1979年的3─8倍。海洋能、海水直接利用技術都有突破性進展。新興的海濱旅遊業也後來居上。沿海12個省、自治區、直轄市各自發揮優勢,成為海洋開發活劇中的主角。遼寧有建設“海上遼寧”構想,廣西有“藍色計劃”方案,山東大興“耕海牧漁”,福建念起“山海經”,河北、浙江的“海洋立體開發”,吉林則恢複了圖們江的通航權……

中華民族在利用、開發海洋的過程中,有決不亞於其他民族的智慧和能力。

也就是在這蓬勃的80年代,國家對海軍的運用也達到了一個新的階段。

2.勃興的海權意識(下)

1980年5月10日,新華社播發了這樣一條消息:“中華人民共和國將於1980年5月12日到6月10日,由中國本土向太平洋南緯7度0分,東經171度33分為中心,半徑70海裏的圓型海域內的分海上發射運載火箭試驗。”

世界當然矚目中國遠程運載火箭本身發展的新水平、新動向。但這對於一個掌握了衛星發射和回收技術的國家來說,似乎並不怎麼令人驚異。但是,參加這項實驗的中國海軍第一次走向遠洋的行動,卻令世界為之震驚。

目的地,南太平洋斐濟西北700處;航程,往返6000多海裏;航線,橫跨東西50個緯度的經差,4個時區,穿越南北40個緯度,經過4個風帶和台風生成區,這對海軍的組織指揮,技術裝備,教育訓練,後勤保障乃至航海、氣象、通信等方麵是一個結合性的檢驗。舉世關注的,正是通過這些結合性的檢驗而反映出的人民海軍的現代化水平。

而立之年的人民海軍,著重地接受了祖國賦予的這一光榮任務,組織特混隊,保障海上航渡安全;處理海事和涉外事宜;負責對試驗海域的警戒;打撈數據倉。

特混艦隊從海上出發的時候,國務院兩位副總理前去送行,時任副總參謀長的海軍元老張愛萍懷著特有的感情為出征賦詩:

“健步登上海重樓,看多少風流。神州妙手慧眼,明查五大洲。

良辰到,駕飛舟,遠洋遊。乘風破浪,天涯追蹤,譽滿神州。”

特混艦隊啟航了。人民海軍為中華人民共和國劃開一道具有曆史意義的航道。

當艦隊搏風擊浪,順利進入南太平洋試驗海區的時候,一艘又一艘的外國艦船,一架又一架的外國飛機追蹤而來,美國的、澳大利亞的、新西蘭的……這的確成為一個舉世矚目的時刻。

5月18日,一個桔紅色的火球拖著長長的白煙準確濺落在指定海域,攜帶著數據倉的紅白相間的降落傘也飄落下海——一切都是那樣的精確無誤。人民海軍的行動也是精確無誤的——四架直升機從艦上起飛,發現數據倉,潛水員下水,將數據倉打撈上來,飛機安全著艦。一切按照予先設計程序進行,順利得象啟用了計算機。從發現數據倉到打撈上機,總共用了5分20秒。任務完成得相當漂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