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勃興的海權意識(上)
1978年12月,中國共產黨做出一個非同凡響的決策:“把全黨工作的重點轉移到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上來。”
並沒有華麗的字句,也沒有玄妙的辭章,卻猶如一道劃破長空的閃電,使全世界都在期待它那而後的驚雷,也使全中國人民抬起了沉重的頭,在閃電雷鳴之後重新看到了晴空的太陽。
不朽的黨的十一屆三中全會,結束了一度停滯的過去,開辟了充滿希望的未來,隨即引出了一個蓬勃的80年代。
1980年1月16日,中國現代化的設計者鄧小平在首都人民大會堂代表中共中央宣告:“80年代我們應做的主要是三件大事:一、在國際事務中反對霸權主義,維護世界和平;二、台灣回歸祖國,實現祖國的統一;三、加緊經濟建設,就是加緊四個現代化建設。四個現代化建設是三件事中的核心,到本世紀末,爭取國民生產總值每人平均一千美元左右,達到小康水平。”
人民記憶猶新。15年前,也是在這個莊嚴的地方,周恩來總理在三屆人大一次會議的《政府工作報告》中宣布,“整個國民經濟將進入一個新的發展時期,要把我國建設成為一個具有現代農業、現代工業、現代國防和現代科學技術的社會主義強國。”5年前,還是在這個地方,也還是周恩來總理,抱重病之羸弱身軀,代表中國政府重申了這個設想:“第一步,在1980年以前,建成一個獨立的比較完整的工業體係和國民經濟體係;第二步,在本世紀內實現農業、工業、國防和科學技術的現代化,使我國國民經濟走在世界的前列。”
中國人民渴望現代化,渴望了一個多世紀,如大旱之望雲霓,盡管一次次的希望變成一次次的失望,但總壓抑不住那一而再,再而三希望的升騰。曆盡磨難的中國人民,最不怕艱難困苦,最願為中華民族的振興奉獻犧牲,但他們最需要的又是“指引”。此刻,鄧小平代表中國共產黨為他們勾勒出的這張“四化”發展的宏偉藍圖,再次指引占世界四分之一人口的中華兒女人人躍躍欲試,競相為之折腰。
這次,人民沒有失望。
政府新的經濟政策相繼出台,壓縮基本建設戰線,適當控製消費,搞好關停並轉,10年內亂造成的國民經濟比例失調正在順利實行調整,各條戰線的撥亂反正在加速進行,其中經濟戰線上最見成效的是農業政策,生產責任製的推行奇跡般地開創了農業發展的新局麵。這年5月,又一項新的政策問世,中央決定在深圳、珠海、汕頭和廈門四個沿海城市,試辦經濟特區。同年12月,鄧小平在中央工作會議上第一次把十一屆三中全會以來一係列新的經濟政策概括為“對內搞活”、“對外開放”。
如同在一個巨大而沉重的軀體上注射了興奮劑,整個中國頓時活起來了。農業在上,工業在上,國民收入在上,人民生活水平在上……在充滿活力的中國大地上,最具活力、對整個經濟生活產生最大影響的因素是什麼?是勃興的海權意識。
4個沿海經濟特區起飛了,它創造了中國前所未有的“深圳”速度。從他們身上,中國人民看到了他們盼望已久的現代化。接著,14個沿海開放城市都起飛了。為什麼?因為他們得天獨厚——大門一開,就是海洋,他們從這裏走向海洋,走向世界,勇敢地、大踏步地投入世界經濟政治的大浪潮中,尋找到了立足之地,也尋找到了振興中華的捷徑。沿海的全麵開放,標誌著中國徹底拋棄了傳統的思維模式,徹底打開了封閉或半封閉的大門。善良的中國人民在海岸邊徊徘、流連了幾千年,終於來了一個理性的飛躍,產生了前所未有的利用海洋,參與國際競爭的衝動,實現了從利用海洋的屏障功能保衛國土到利用開發海洋的經濟價值而富強國家的轉變。
也就是在這時,中國人民開始清醒地認識到,海洋與中華民族的生存與興衰關係是那樣的密切。
也就是在這時,中國人民開始清醒的認識到,中國人與外國人有同等使用這塊藍色土地的權利,也有同等的支配、控製與民族生存發展相關的海洋的需要。
這就是海權意識,為國家利益而自覺地利用、支配和控製海洋的海權意識。
1982年初,中央強調“我國的社會主義建設,要利用兩種資源——國內資源和國外資源,要打開兩個市場——國內市場和國外市場,要學會兩套本領——組織國內建設的本領和對外經濟關係的本領。”“要走出一條適合中國情況和國際情況的發展我國對外經濟關係的路子”。並批準《沿海九省市、自治區對外經濟貿易工作座談會紀要》,要求發揮沿海地區的優勢,加強對外經濟貿易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