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空、潛、快”
任何一個民族的興旺發達都不能沒有思想理論,沒有理論的民族是悲哀的民族。
中華民族無需悲哀。在她5000年悠久的曆史中,從《周易》到《尚書》,從《詩》、《禮》、《樂》到諸子百家,從孔夫子到孫中山,浩如煙海的理論經典,層出不窮的思想巨匠,築就了一個優秀民族的理論大廈。中華民族是一個善於思辯的民族。
在外國人的眼中,中國有兩位“世界級”的戰略思想家,一位是創立了兵法聖典的孫武子,一位是開創了一個中華人民共和國的毛澤東。
中國革命的勝利是毛澤東思想的勝利,中國革命的實踐,證明毛澤東思想的理論原則是科學。所以,中國人民將毛澤東思想作為一切工作的指導思想,人民軍隊將毛澤東軍事思想作為一切軍事工作的指導思想。人民海軍的建設者們,同樣是在這一思想的指導下,不斷探索著具有中國特色的海軍發展道路,不斷培植著一棵具有中國特色的海軍軍事理論之樹。
1949年,黨中央決議:要建立一支“保衛沿江沿海的海軍”。同年8月,毛澤東為《人民海軍》報題詞:“我們一定要建設一支海軍,這支海軍要能保衛我們的海防,有效地防禦帝國主義可能的侵略。”
這是中國決策發展海軍的基點:防禦侵略,保衛海防,其理論核心是防禦。
它是正確的。中國在當時隻能有這樣一個選擇。因為中國已經受了帝國主義百年的侵略和奴役,她首先需要的是防禦再來的侵略,需要一支能承擔起這項任務的海軍。所以雖然她還不可能很快地從理論上係統地認識海權,但可以從直接需要中認識海軍,從而走向海權發展的必然王國。
中國不可能走世界海權發展的老路,按照“貿易、殖民地、海軍”的三角循環的模式發展,時代不允許她這樣走,社會主義製度也不允許她這樣走,中國的海權發展隻能走自己的路。
從必然王國向自由王國的進軍是一個艱苦的實踐過程,也是一個艱難的認識過程。一個防禦型的海軍究竟怎樣建設,當時的中國人可以說誰也不知道。
1950年,新上任的海軍司令員來到北京,他向總參謀長聶榮臻報到。他問,“海軍機關建在哪裏?屬誰領導?”
“都沒定下來,”聶老總笑嗬嗬地說,“你找地方吧,北京、天津、青島,沿海其他城市,哪裏找到地方就在哪裏建。”
似乎決定權在他肖勁光。
新中國百廢待舉,要做的事情太多。海軍究竟怎樣建,的確還尚無定論。一種議論是由軍委直接領導,一種議論是作為總參的一個部門。至於地點,有的認為該在北京,有的認為應在沿海。
肖勁光讓管後勤的同誌去找房子,自己開始研究“海軍究竟是個什麼軍”,“究竟建在哪裏最合適”的問題。他設法找到當時的蘇聯、美國海軍的有關資料,發現美、蘇海軍都是獨立的軍種,都有各自獨立的係統的領導機構,都設在首都。理由是他們的海軍都是戰略軍種,需要與國家、政府許多部門協調工作。他向聶老總闡述了自己的意見:中國是一個大國,有如此漫長的海岸線和遼闊的海域,海軍建設必須從長遠著眼,應該是一個獨立的軍種,而不是一個兵種,應該是一個戰略決策機關而不是一個業務部門。海軍機關應該設在北京。
聶榮臻同意肖勁光的意見,並掛了長途電話,請正在蘇聯訪問的毛澤東拍板決定。毛澤東支持肖勁光的意見,認為海軍應該是一個戰略決策的機構是一個軍種,要單獨成立司令部,海軍領導機關設在北京。
海軍的軍種性質確定以後,人民海軍的建設規模、兵種設計、武器裝備還都是未知數,都需要盡快明確。還是這位勤於學習,善於思考的海軍司令員首先開始涉及這個理論問題。誰讓他接下毛澤東交給的這副擔子,坐了海軍的第一把交椅,他拿不出“招兒”來誰拿?於是他虛心向蘇聯專家請教,召集海軍黨委會,集中大家的智慧。他潛心研究了世界上先進的海軍強國美、英、蘇的大型海軍艦隊。他看到,美、蘇、英都有排水量在數萬噸的航空母艦,有續航力很大的巡洋艦,屬於進攻型的海軍。蘇聯海軍雖是防禦型的,但也是大炮巨艦,有航空母艦、巡洋艦、大型潛艇。中國建立一支什麼樣的海軍,不能憑主觀願望,必須按照客觀規律辦事。
一個想法逐漸形成,人民海軍應當、也隻能是建立一支輕型的精幹的艦隊,以飛機、潛艇和快艇三項為兵力建設重點。依據有三:一是我軍總的戰略指導方針是積極防禦,這是由我國的社會主義國家性質決定的。我們不指望得到別人的一寸土地,但又不能置自己於被動挨打的地位。所以必須以毛澤東一貫的軍事思想為指針,立足於戰略上防禦、戰術上進攻;二是海軍的任務。當時國家賦予海軍的任務是:協同陸軍繼續解放沿海島嶼,加強警戒,護漁護航,準備力量解放台灣,對付帝國主義可能的侵略。這些都不需要遠離我們的國土;三是我們的國情,中國的經濟落後,財政困難,工業基礎薄弱,沒有專門的技術人才,所以海軍建設必須本著花錢少,見效快,精幹,但又具有攻防能力,適應海防鬥爭需要。這些思想,經過1950年8月海軍建軍會議正式討論後,具體表述為“從長期建設著眼,由當前情況出發,建設一支現代化的、富於攻防力的、輕型海上戰鬥力量。首先組織和發展現有力量,在現有力量的基礎上,以發展魚雷快艇、潛水艇和海空軍等新的力量,逐步建設一支堅強的國家海軍。”
這就是海軍初創時的建設方針,簡稱為“空、潛、快”。其可貴之處,在於它既把握住了現代化海軍水麵、水下、空中和陸上立體作戰的發展趨勢,又突出了“輕型戰鬥力量”的特點,在五個兵種的建設中選擇了艦速快、攻擊力強、隱蔽和機動性能好的兵力為建設重點。它是一個兼顧需要和可能,兼顧長遠和現實的方針,並且戰略防禦與戰術進攻的意識非常明確,以後的實踐證明,這個建設方針完全符合當時中國國情。
海軍領導機關在短短幾個月的時間裏,在理論上達到這樣高的高度,應當說相當出色。這得益於毛澤東軍事思想的指導,得益於當時朝氣蓬勃創業的海軍領導同誌對毛澤東軍事思想的運用,以及他們長期革命鬥爭的豐富經驗和在新的建設領域裏的勤奮探索,當然,也得益於蘇聯海軍顧問的具體幫助。這一理論在建軍初期所發揮的作用是巨大的。
上海灘的百老彙(今上海大廈),成為中國潛艇兵誕生的第一個見證。1951年海軍司令員選定了中國潛艇部隊的第一名戰士,一名排頭兵——傅繼澤。
“中國要立即籌建潛艇部隊。”傅繼澤被這樣告知。“海軍執行的是積極防禦作戰方針,在戰略上是防禦的,在戰術上是進攻的,為此必須建立一支富有攻擊力的輕型艇隊,以‘空、潛、快’為重點。潛艇是我們重要的攻擊兵力。”傅繼澤回憶起和司令員的那一席談話,似乎像昨天那樣清晰。司令員告訴他,“已經與蘇聯談妥,由他們的太平洋艦隊幫助我們培訓4艘潛艇的艇員,組織上決定成立潛艇學習隊,由你去領隊。”
傅繼澤隻有一年的海軍軍齡,作為中國第一支潛艇部隊的帶頭人,此刻,光榮感和負重感同時壓在了他的身上。1951年4月,275人的潛艇學習隊成立。“你們學習潛艇是領袖所囑,全軍所托,全民所望。”他永遠記住了劉道生副政委當時的那番感人肺腑的話,那番使全體學員激動得流淚的話。
1951年5月初,這支中國潛艇學習隊出現在旅順口老虎尾的蘇聯太平洋艦隊駐旅順潛艇分隊裏,兩艘“秀克”級藍鯨,成為他們朝夕相處的夥伴。他們灑下了辛勤的汗水,也得到了成功的回報。37個月之後,兩艘新命名的“斯大林”級潛艇“新中國11號”“新中國12號”由中國第一代潛艇兵操縱,在中國海上劃出了中國潛艇的第一道航跡……
北京哈德門(今崇文門)的六國飯店,是第一個獲得中國海軍航空兵誕生信息的地方。
1950年10月,華北軍區海軍年輕的作戰處長趙彙川在這裏向海軍司令彙報工作。海軍司令決定把組建中國第一支海軍航空兵的重任交給他。司令員說,有的同誌以為空軍可以不建海軍航空兵。但是,海空作戰與陸空作戰有很多不同的特點。我們不能學國民黨海軍,而要學世界上那些強國的海軍。從長遠觀點看問題,我們要成為一支足以抵禦帝國主義侵略的強大的海軍,不能沒有航空兵這個兵種。這年11月,這位新任命的海軍航空兵學校校長來到青島,建起了第一所培養中國海軍航空兵人才的學校。1952年3月,他來到北京,新中國海軍的航空兵部誕生了。1954年戰鷹首次升空,便擊傷敵機兩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