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八章 理論的探索(2 / 3)

1950年8月,海軍魚雷快艇部隊成立,1年零2個月,便培養出897名學員。從蘇聯購買的42艘魚雷快艇編成4個快艇大隊,迅速形成一支有攻擊力的海上突擊力量。1954年首次參戰便擊沉“太平號”……

百老彙、哈德門,這些記載著舊中國百年屈辱的地方,成為為擺脫這百年屈辱而戰的中國海軍諸兵種新星升起的起點。

2.海上破襲戰

1956年,以黨的“八大”為標誌,中華人民共和國進入了新的曆史發展時期。與此同時,海軍也進入了新的曆史發展階段,它以海軍第一次黨代會為標誌。

經過7年的艱苦創業,海軍已擁有各類艦艇1300餘艘,各種飛機360餘架,以及大量的岸炮、高炮。這些艦艇和飛機的性能雖大多隻相當於二次大戰的水平,但畢竟是一支包括五個兵種的、初具規模的海上戰鬥力量。更重要的是,經過7年的建設實踐,人民海軍已探索到了一些海軍建設的基本規律。在這次黨代表大會上,運用毛澤東《論十大關係》中總結社會主義建設的客觀規律的方法,人民海軍概括了正確處理“三個關係”,做到“三個服從”的建設的方針。這就是:“在海軍建設與國家經濟建設的關係上必須服從國家經濟建設的方針;在海軍建設與國防建設的關係上,必須服從發展空軍和防空軍為重點(當時的軍委決策——作者注)並相應地發展海軍的方針;在海軍建設的內部關係上必須服從以發展空、潛、快為主並相應地發展其它各兵種的方針”。

海軍建設要服從國家經濟建設與國防建設,是7年海軍建設所總結出的最深切的經驗。1950年8月當海軍提出“空、潛、快”方針的時候,基本是在“三年建軍”的範疇內,期望經過實現“三年計劃”之後,海軍再有一個大的發展。但事實是,三年計劃由於抗美援朝被大大削減後,直到1952年方才確定向蘇聯的訂貨,實際執行已推遲了三年。1954年,在中央召集的會議上,海軍提出一個13億盧布(合舊幣12.6萬億元)的五年計劃,引起了各方的搖頭。鄧小平說,按照毛主席的指示,第一個五年計劃內國家機構經費最後要做到不超過國家支出的30%。根據這一原則,軍費隻年年遞增4萬億元,不管你想幹什麼,錢就是這些。國防部長彭德懷表態說,“不超過30%的原則不能動搖。”黃克誠說,第一個五年計劃的軍費,還差7.8億元。一機部長黃敬說,海軍要求製造軍艦3萬噸,輔助船6千噸,民用方麵要求造船48萬噸,從造船工業的能力來看,無法滿足上述要求。爭吵到最後,周恩來拍板,滿足海軍三年訂貨,後兩年增加的減掉。

這就是海軍建設的一條客觀規律,海軍的發展必須適應國家工業水平和經濟狀況,受到國家戰略的製約,還必須受整個國防建設狀況,即軍事戰略的製約。

海軍在第一個五年計劃中的盤子已定,不是“三年建軍”的問題,而是在一個階段內都隻能以“空、潛、快”的方針建設海軍,但是要根據世界各國海軍發展的新成就,根據國家經濟形勢、科學技術的發展不斷調整“空、潛、快”的比例,不斷提高武器裝備的技術性能。此時,應當說海軍“空、潛、快”的發展方針有了更為紮實的理論基礎。

武器裝備水平決定戰術技術。到1956年,海軍有了五個兵種的海上戰鬥力量,並有了相當豐富的配合陸軍以及陸海空三軍協同作戰的經驗。但是武器裝備隻能相當於二次世界大戰的水平,作戰能力還有限。1957年,海軍司令員肖勁光提出“海上破襲戰”的作戰理論。他認為,從50年代初,美國調整了亞太戰略後,在我當麵海上築起一條從阿留申群島,經衝繩、台灣、菲律賓到東南亞的“東方弧線”,整個戰略體係正麵寬5500餘公裏,縱深8000餘公裏,美國戰鬥艦艇的二分之一部署在這裏,約400餘艘170萬噸。這一部署有優勢,也有弱點,最主要的是基地分散,後方供應線長,99%的物資靠海運。我海軍輕型作戰兵力雖弱,但依托海岸島嶼,具有一定作戰半徑。航空兵、潛艇的運用以及整個海軍的作戰,需要揚長避短。因而,分散的海上遊擊戰與有利條件下集中打擊的殲滅戰相結合,海上破襲戰與沿海抗登陸戰相結合,應是海上作戰的主要樣式。它具有廣泛性、突然性、進攻性和靈活性的特點,符合以己之長,擊敵之短的要求。在《肖勁光回憶錄》中,關於海上破襲戰的理論有這樣一段表述:

“……當時我認為,我們與強大的對手在技術裝備上的差距,在相當長的時間內,很難彌合,敵強我弱狀況決定我們海上作戰的戰術,不能作堂堂之陣的大編隊對壘,隻能利用突然性,用破襲遊擊戰術,不斷打擊消滅敵人,積小勝為大勝,充分利用和發揮我之有利條件,利用和製造敵人的不利條件,進行持久作戰。同時不放棄有利條件下對敵人實施集中打擊的殲滅戰,逐步轉變敵我力量對比,求得最後殲滅敵人。

“在敵人向我進行大規模登陸進攻時,海軍應在軍委意圖下積極配合陸、空軍進行抗登陸作戰,把主要打擊放在敵上陸階段。在我海軍力量尚薄弱之時,我們難以在中遠海對敵進行主要打擊。在敵擬上陸的近岸海區,可利用我一切力量協同陸、空軍進行有準備的作戰,以逸待勞,殲滅敵人,是有可能的。

“在敵人一旦從海上侵入我國國土之後,敵我形勢發生很大的變化,敵人將由集中進攻轉為分散活動,由遠海到近海,由彼岸到我岸,利用我岸作為他們的基地,利用我海區作為他們的海區,利用我之交通線作為他的交通線。同時為了支援其陸上的部隊作戰和在我海區的海上兵力活動,勢必要依賴大洋、遠海的交通線,由縱深海區向前沿不斷進行後勤物資和人員的輸送。這樣,敵人的交通運輸將更加頻繁,兵力更須分散防守和巡邏警戒,為我們造成進行內線中的外線,防禦中的進攻,持久中的速決作戰創造條件,也極易造成敵在總體優勢下的局部劣勢。海軍的遠海作戰兵力,如潛艇、遠程航空兵和導彈艦隻,就能在遠離我岸的敵交通線上,或縱深海域進行獨立作戰,以海戰場的獨立作戰行動配合陸戰場的陸空軍作戰。這實際是統一戰備部署下的海上獨立戰場。我認為海軍兵力在敵人縱深海區開辟海上獨立戰場,進行破襲遊擊戰,對擾亂牽製敵人削弱敵人有生力量,迫使敵人分散海上兵力,將在戰略上對陸戰場起積極配合作用。

“無論是分散的海上破襲遊擊戰,還是有利條件下集中打擊的殲滅戰或沿海的抗登陸作戰,目的都是抓住敵人要害來打擊殲滅敵人。進行這一作戰的兵力將是海軍的正規作戰兵力,輔之海上民兵在有利條件下的襲擾和破壞。這與陸地遊擊戰有明顯的不同。一望無垠的海洋無遮無攔,海上民兵難以接近敵人,海軍的正規兵力必須充分認識破襲遊擊戰的重要作用,以自己的聰明才智豐富海上遊擊戰的戰術,把分散的海上破襲遊擊戰與有利條件下集中打擊的殲滅戰很好地結合起來,在海洋的廣闊舞台上演出有聲有色的活劇。”

可以看出,這一理論是毛澤東抗日戰爭中總結的遊擊戰理論在海上戰場的運用。它產生於相同的敵強我弱的戰略態勢。今天看來,這一理論固然有些保守,但它是當時當地條件下的必然產物,是切實可行的。海軍隻有這些武器裝備,也就隻能采取這種戰略戰術來達到積極防禦的目的。肖勁光是毛澤東軍事思想的忠實學生,他是實事求是的,他已提出了在敵人縱深海區開辟海上獨立戰場的問題,較之單純地配合陸上作戰已有了發展。他不愧是同時代人中的佼佼者。以他為代表的理論,勝利指導了50─60年代的海軍作戰。今天,雖然“戰斧”、“斯拉姆”、“愛國者”導彈顯盡風流,生、化、核武器躍躍欲試,但在中國海軍整體尚不強大的條件下,我們是否仍舊可以從上述理論中學習,借鑒些實質性的東西呢?答案應當是肯定的。

3.走向中遠海的新思考

50年代末,世界科學技術突飛猛進的發展,從而使海軍裝備發生了重大革命,導彈化、核能化代表著發展的大趨勢。隨著中國國力的增強,中國也把握住了世界科學技術的發展趨勢,開始了“兩彈一星”的攻關。中國的海軍,同樣憋足了發展的勁頭,試圖跟上世界海軍的發展大潮。毛澤東說,有了鋼,要大搞造船工業,建立“海上鐵路”。一時間,海軍的發展呈現著光明的前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