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家姑姑這裏,倒是看了書信,又聽說侄子去了庵主那裏,躊躇了一會,仍是放下,繼續做晚課了。她出家的時候,侄子才不滿四歲,小孩子小並不記事。且那時,劉穎的注意力不是在婚嫁方麵,就是學習醫術,與小侄子並不很親近。正敲著木魚,念著經文呢,過來一個小尼姑告知她老庵主有請。她就知道她這侄子不簡單。她老父親來看她,要麼是哥哥陪著,要麼是這侄子。哥哥每回也跟著老父親一樣,苦口婆心的勸她,唯有這侄子,看似恭敬地低頭知禮的不多話,可劉穎知道,這侄子心裏對她滿腹意見,都不屑搭理她的。
要說劉穎是隻為了一個一麵之緣的男人,而賭氣出家的,那真是看低了劉穎的智商,可劉穎醫術頗精,某些方麵甚至比她哥哥還厲害一些,就證明劉穎智商不低。可她今日仍在這裏,原因有二。
一是,家裏的母親是她繼母,且是麵和心不和的後媽。劉穎的母親生劉穎後,本就體弱的身體更加不堪承受,堅持了一年多就去世了,即使劉家醫術在當地已是一流,也沒能挽回性命。老爺子當時還很年輕嘛,兩年後,續娶了這位王氏女。一開始王氏也是孝敬公婆,教養繼子女,溫柔和順,讓觀望審視她的劉家人很是滿意,王氏也隻等著再自個生個孩子,在劉家徹底站穩腳跟了。
可天公不作美,老爺子的祖父父親母親相繼去世,光守孝加起來就有九年,徹底出孝後,王氏都是近三十的老女人了。生孩子這事,就沒了指望。因為這幾年的守孝生活,老爺子也和她分居前後院,感情自然是生疏了。兩個繼子女吧,因著都跟著老爺子學醫術,跟她也不親近。女人出嫁後,靠夫靠子,可這丈夫疏遠她,兒子不親近她,王氏的性情也變的愈加古怪了。
劉穎的哥哥因為是男子,長大後可以很少來後院,覺察出繼母不和善,劉家大哥是差點沒絕跡於後院。可劉穎一介女子,隻能天天麵對陰陽怪氣的繼母,一次兩次後,小姑娘就坐不住了,她也是在父親的寵愛下長大的,且明顯在老爺子心裏,閨女比填房更重要的,小姑娘就爆了。
老爺子一個大男人,哪懂女人的心裏,看到女兒哭哭啼啼的來訴苦,隻認為填房刻薄寡恩苛待繼女,更是不給王氏好臉色了。王氏更認為繼女蓄意挑撥她與夫君關係,惡性循環下,這關係可見能多糟糕。及至劉穎長大及笄待出嫁時,王氏哪還有那好心給劉穎找如意郎君,俱是表麵光鮮內裏敗絮的人物,劉穎自然是不願意的,挑挑揀揀後,逐漸傳出劉穎心高氣傲想攀高枝的壞名聲,直接導致劉穎無人問津,成了老姑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