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五章 生物因素所致的職業病(1 / 3)

在鄉鎮企業勞動衛生與職業病管理工作中,除開粉塵、毒物,物理因素所致疾病及由其引起的其它勞動衛生問題之外,以皮革加工、乳肉業加工、絨毛業加工以及以畜產品為原料的其它加工業中,由生物因素所引起的職業危害也占有一定的比例,對企業勞動者健康及生產活動有一定的影響。其中以職業性布魯氏菌病(以下簡稱布病),以及生物因素所致其它病也較為常見。本章主要就鄉鎮企業中的職業性布病及炭疽作一闡述。

第一節職業性布病

布病是由布氏杆菌引起的以臨床波浪型發熱、多處關節受損為主要特征的疾病。就其本質上講,它屬於自然疫源性疾病,故厲地方病,因其有明顯的職業特點和傳染性,故稱職業舍傳染病。在鄉鎮企業中,該病主要發生在以畜牧產品為原料的加工及屠宰業中。

隨著各項農牧業政策的落實,使農牧民的勞動生產積極性日益高漲,農牧業獲得長足的發展。同時也就促進了鄉鎮企業中畜牧產品加工業的擴大。但由於相應的勞動衛生措施未能及時跟上,使不少地方布病有所抬頭,感染率有所回升。甚至出現局部地區布病的暴發流行。如1987年河北省對14個縣的30個鄉、48個村不完全統計9有布病患者166人,其中新發病人121名,占患病人數的73%;據1988年河北省職業病防治所與省地方病防治所聯合調查組在清河縣鄉、鎮絨毛加工業中的職業人群調查中,發現布病感染率達57%(查720人,其中有41人受感染)。41人中從事加工業時間最短的還不足兩個月,最小年齡為15歲,最大年齡為46歲,其中15~20歲的33人,占受感染者的80.5%;由此看來,其危害性是存在的。河北宣化縣太平寨對羊的調查結果,布病感染率為5%;張家口陳家堡村的調查結果,布病感染率為21.63%,邢台地區內丘縣集上調查結果,布病感染率中,羊的感染率為10%;牛為59%;豬為33%。狗為58%。在牲畜中這樣高的感染率,其以畜產品為原料的鄉鎮加工業職工就充分地暴露在致病因素中,隨時都有染病的可能。

一、職業流行病學特征

在鄉鎮企業中的布病主要集中在皮革廠,毛紡廠、乳肉加工廠、屠宰廠等以畜產品為原料的小型加工企業中,其中以皮毛加工及屠宰業感染率為最高:新疆部分城鎮企業調查結果。

布病一年四季均可發生,但在不同的地區有不同的季節發病高峰。牧區多有兩個高峰:產羔前泌乳旺季。但在鄉鎮畜產品加工業中發病高峰就不一致,也不明顯。

二、傳播過程

鄉鎮企業的職業性布病多以牲畜的皮毛及染疫的乳肉秀傳播因子,其它作為傳播因子的流行病學意義不大。其傳播途徑主要是通過畜產品加工中接觸染疫的原料及屠宰中直接接觸過程經破損的皮膚粘膜及消化道傳染。臨床上往往很難區分到底是經哪傳入的或哪一種途徑傳播機會更多。

三、病原學及實驗室檢查

布病由布魯氏杆菌所致。布氏杆菌分6個型,19個生物型。6個型為羊型、牛型、豬型、森林鼠型、綿羊副睾型及犬型。在河北省主要為羊型。

布氏杆菌的細菌學培養多采取不同期病人的血、尿、骨髓、關節及乳液等進行細分離培養,多用肝瓊脂雙相培養基。但慢性期及抗菌治療後的分離培養不易出現陽性結果。臨床上及職業流行病學調查除進行細菌分離培養外,更多采用的是血清學方法。血清學的方法很多,各地實踐中應用的也多不一致,起初多用試管凝集、平板凝集,補體結合等。進入70年代後,多采用試驗,並開展了瓊脂電泳、對流電泳、血凝試驗、酶聯免疫吸附試驗等。除了細菌學和血清學外,臨床上判定其是否感染布病多行皮內變態反應的辦法。這是對患者的一種特異性試驗,敏感性較高,一般在感染布氏菌一個月左右即可出陽性反應並能保持數年。因此,它既可做現患診斷,又可作追朔診斷及調查。值得注意的是免疫接種者也能保持陽性變態反應數年,故在免疫人群中使用此法受限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