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然,要從“個人主義”這個角度重新審視、觀照1980年代文學,首先麵臨的一個難題就是如何把握與界定“個人主義”。
“個人主義”是一個涉及人類曆史和現實,牽動情感和理智,影響理論和實踐的概念。也和人類社會許多類似的概念一樣,人們在言說“個人主義”時殊說參次,各執一端,使其顯得頗為詭異“模糊”而難以把握。
但是,從事觀念史研究的學者卻為這些“製造麻煩”的“術語”找到了把握它們的有效方法。美國《觀念史學刊》的創始人A·O·洛夫喬伊指出:“考察一下那些用綴以‘主義’或‘性質’的常見名稱來標示的學說或思想傾向,也許並非多餘,盡管它們偶爾可能是,但通常不是思想史家所試圖區別的那種基本單位。他們大都是一種複合物,對此,思想史家必須使用分析的方法。唯心主義、浪漫主義、理性主義、超驗主義、實用主義……所有這些製造麻煩、經常混淆思想的術語,都是由複雜的而不是由單一的成分組成……”
正是憑借觀念史的研究方法,史蒂文·盧克斯卓有成效地完成
另外,強調自然人性和個人本能是個人主義人性觀念的基礎。盧梭就認為人在自然狀態下有尋求自我保存、追求個人幸福的一麵,他指出:“人的最原始的感情就是對自己生存的感情;最原始的關懷就是對自我保存的關懷”,“追求幸福乃是人類生活的唯一動力”。
在這種人性觀念的基礎上,個人主義認為個人作為價值主體具有不受外來幹預的自我支配權,因此,當個人在現實生活中按照自己的方式追求其利益和目標的時候,便應給予充分的認可。在個人主義思想發展史上,這一觀念發揮了極其重要的作用。作為中世紀禁欲倫理的對立麵,這種對個人幸福追求的確認,不是超驗的和彼岸的,而是現世的和感性的。彼特拉克的那句名言——“我自己是凡人,我隻要求凡人的幸福”
當然,在上述觀念的背後,個人主義還有一個更為核心的思想原則——個人本位觀念,它也是個人主義最為遭人詬病的根本原因:反對者認為個人本位導致了人的極度自私和團體意識的淡漠、傳統集體道德倫理的喪失和潰敗,認為個人主義從個人本位出發,以個人為中心必定導致自私自利、缺乏協作的精神,否定社會和團體的存在,威脅社會、集體及他人的利益。個人主義者並不諱言甚至張揚個人本位的思想,他們把個人推舉為至高無上的價值中心。——這裏麵顯然蘊涵的是個體平等與個體自由相互辯證的觀念。正因為固守個人本位的思想,個人主義才得以延續它作為一種思想概念的一致性。早期個人主義者張揚天賦人權論,旨在與上帝造人、教會代上帝牧人的論調相抗衡,與封建的人身依附關係爭高下,目的就是使個體的人從個體以外的關係中解脫出來;現代個人主義者揭示人的異化、反對專製集權政治的出發點也是個人本位的思想。正是從個人本位觀念出發,個人主義才自然衍生出其他的基本觀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