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二節特立獨行的個人形象(1 / 2)

盧梭的《懺悔錄》一開頭就寫道:“我熟悉自己,也了解別人,我生來便和我所見到的任何人都不同;甚至於我敢自信全世界也找不到一個生來像我這樣的人。盡管我不比別人棒,可我起碼與眾不同。”在個人主義看來,個人既然有至高無上的內在價值,那麼,擺脫外部力量的左右,通過獨立的思考去自主行使判斷,並在此基礎上自我導向、自我設計、自我塑造,便應視為一項正當、合理的生活準則。

個人主義的個性準則發端於文藝複興,確立於啟蒙運動,而它在現世舞台上的廣泛實踐,即是個人生活方式的多樣化或多元化,即“對於人類和社會來說,重要的是性格類型的多樣化,以及給人性以充分的自由,以便它能夠在眾多的、甚至是相互衝突的方向上發展自己”。多元價值論也與個人主義基本觀念中的對

個人權利、自由、尊嚴等相聯係和一致。

在中國的1980年代,人們對“極左”災難和病態社會的反思導致一種樸素的認識:人的個性各不相同,一個健康合理的社會應該尊重人的個性,允許個性的自由發展。因此,不少作家開始為獨特的個性爭取社會理解並試圖開拓出一個適宜於個性發展的空間。一些作品則塑造了獨具個性的藝術形象,提醒人們對獨特個性的關注與尊重。徐懷中的《西線軼事》中的石棱等等都是頗具個性的藝術形象。上述小說的敘事所顯示出來的不是這些人的獨特個性有什麼缺點和缺陷,而是社會流行的價值觀念存在問題和既定的評價標準對待他們的不平。

以《近的雲》為例,小說的女主人公石棱獨具個性,是一個永不滿足於現狀,對人生意義和價值執著探索和追求的青年。她追求愛情,渴望幸福,把愛情看得高於一切,因此而與周圍的現實總是格格不入。這個形象在當時遭遇了很多批判的意見。在當時的批判者眼裏,石棱是一個把個人價值和意義看得太高,而忽視了整個國家和民族的利益的人。因此,她“終於陷入一種連人類也予以否定的悲觀、絕望的境地,這又是不可取的,也是今天廣大學生和整個青年一代須引以為戒的”

另外,《一個星期六的晚上》則更多地關注著個體個性與傳統觀念的衝突,在充分展示這種衝突的同時鮮明地肯定個性的價值。而到了1980年代中期的劉索拉、徐星、殘雪等人的新潮小說中,年輕的主人公們更是展現了張揚個性與社會現實之間尖銳的衝突與焦慮。顯然,這些作品中的年輕人開始用自己的大腦進行思考,以自己的思考支配自己的行為。他們各有特點,但共同特點是與傳統的行為模式和價值觀念格格不入。他們反抗世俗,不願隨波逐流,反抗權威,勇於掙脫羈絆,舊有的道德觀念和榮譽觀念已經很難成為他們的籠頭。他們有極強的批判意識,對傳統和經典表示懷疑,對習慣勢力采取不合作的態度。性格的怪異不羈,心理的騷動不安,對傳統的反叛,對群體的抗爭以及對自我選擇的堅信,形成這一形象係列的基本特征。

Tip:阅读页快捷键:上一章(←)、下一章(→)、回目录(回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