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6章愛崗就是要把你的本職工作做好(2)(3 / 3)

這10年間,曾潮州想得最多的是如何幫助老區群眾早日脫貧致富和幫助企業走出困境。他兢兢業業,竭盡心力,努力辦好產業結構調整、道路建設、科技興農、教育興鄉等大事、實事。

——調整產業結構。為了掌握第一手資料,曾潮州深入各村區調查摸底,走家串戶聽取群眾意見。經過實地考察,形成共識:大力發展適合本地實際的高優水果品種。

為了落實種植麵積,曾潮州踏遍了全鄉的山山水水,逐村逐區、挨家挨戶發動開山種果。如今,和平鄉萬畝果林場已粗具規模,平均每個農戶3.6畝果林。那漫山遍野的果樹,猶如一座座綠色金庫,使世代貧困的老區人民看到了脫貧的希望,激發起新一輪開山種果的熱潮。

——修築致富路。曾潮州抓山區公路修築,從資金籌措到實地勘測、組織施工乃至質量檢查,一一躬行,一絲不苟。犧牲的前一天,他還在工地上忙碌。

——科技興農。曾潮州十分重視科技在農村經濟發展中的作用。他帶頭學習科技、外貿和現代管理科學等方麵的知識,靠刻苦自學取得函授大學的大專畢業證書。

1995年4月,曾潮州來到和平鄉最邊遠的貧困村水晶坪通貝村蹲點,根據當地的氣候特點,想方設法幫助該村與縣科委、閩南蔬菜研究所和益民城市信用社等單位聯係,在該村建立起反季節蔬菜基地,並成立了水晶坪聯合反季節蔬菜有限公司,獲得較好的經濟效益。如今,水晶坪反季節蔬菜,走俏雲霄,老區群眾也從中獲得實惠,紛紛稱讚這是曾鄉長培育的一株科技興農之葩!

曾潮州親自兼任鄉成人文化技術學校校長,積極組織村民學習科學實用技術,先後舉辦各類實用技術培訓班280期,受訓人員達23400人次。該校被省教委定為百所聯係校之一,3次被省教委評為辦學先進單位。

——教育為本。曾潮州每年都把教育經費預算作為鄉財政工作的一件大事來抓,盡可能從有限的鄉財政收入中擠出資金用於改善中小學的辦學條件。每逢新學期開學,他都要到各所中小學去了解學生的入學率和鞏固率,像關心自己的孩子一樣關心老區青少年的就學問題。

1996年正月初三,當曾潮州聽說和平中學的入學率和鞏固率出現問題時,立即帶領鄉班子成員到和平中學開現場會,同校方一起分析情況,研究解決問題的辦法和措施。隨後,由鄉政府發出了《關於組織輟學學生複學的通知》。同時,他深入各村區進行督導,檢查落實情況。

一次,當曾潮州得知水晶坪一名學生因家境貧困外出打工時,立即與鄉民政辦的同誌趕往學生家,做家長的思想工作,送上救濟糧和救濟款,使家長深受感動,隨即通知兒子回校複課。

經縣教育局檢查,和平中學1996年度初三年段學生鞏固率達到98%,符合“兩基”達標的要求,在全縣排名第二。這一項項成績,凝聚著曾鄉長多少心血呀!他還是那句樸素的話:“再窮,也不能讓山裏的孩子沒書讀!”曾潮州為了貧困鄉早日邁上小康路,奮力拚搏,殫精竭慮。原本健壯的身體日漸出現毛病,但他仍帶病堅持工作。

1988年的一天,曾潮州來到楨樹村。同行的人看到鮮血從他的褲子裏滲出來,就勸他找醫生看看,他隻是輕描淡寫地說是痔瘡出血,等忙過這陣再說,又帶著大夥忙開了。1991年6月的一天上午,曾潮州下村檢查工作時,突發腹痛,他硬撐著堅持工作。晚上,回到鄉政府宿舍時,痛得難以忍受,在床上直翻滾,當他踉踉蹌蹌想打電話去叫人時,一頭摔倒在樓板上。幸好同誌們發現了,把他送到縣醫院搶救,經診斷,他患的是急性胰腺炎,醫生說若晚來半個鍾頭就沒救了。

曾潮州突出的工作表現和顯著的政績,得到上級黨委的充分肯定,他先後14次被評為省、市、縣先進工作者。

克己奉公,兩袖清風

曾潮州是個好黨員、好幹部,他艱苦樸素、廉潔自律。在任期間,他為老區群眾辦了很多好事,而他家三代五口卻一直住在一間21平方米的集體宿舍裏。他犧牲後,連個像樣的安放遺像的地方都難找。在和平鄉任職的10年裏,曾潮州沒有向鄉裏要過一分錢去維修房子,由於年久失修,一下雨屋頂就漏水,四周牆壁上常常結著青苔。為了防漏雨,就在瓦片下鋪上塑料薄膜,有時薄膜破了,家人隻好頂著鬥笠在廚房裏做飯炒菜。1996年春節後,陰雨連綿,家裏漏雨越發厲害,妻子要求他換新薄膜,他答應了,但因工作太忙,直到犧牲也沒來得及換上。麵對簡陋的居住條件。曾潮州總是安慰家人:“一年沒有幾天下雨的,克服克服,相信以後會慢慢好起來的。”

曾潮州家裏最值錢的東西是一台21英寸的福日牌彩電。一隻陳舊的衣櫥,是他1970年結婚時購置的,孩子長大了,衣服放不下,隻好用裝茶葉的軟木箱來裝。家裏的辦公桌和床鋪,是他10年前分別花15元和20元從縣裏的單位處理品買來的。到過他家的人無不驚歎,如此簡陋的擺設,哪像個90年代的鄉長之家?!

曾潮州從不講究衣著。他一生中僅擁有過一套西裝,那還是他開服裝店的外甥女見他總是衣著陳舊而特意為他購買的,平時他舍不得穿,隻有外出開會或參加重大活動時才穿。當他入殮時,家人竟找不到一件像樣的衣服為他下葬。他隻有兩雙鞋:一雙解放鞋,是下村和抗洪救災時穿的,一雙是已穿了十來年的舊皮鞋,鞋麵上已有幾條裂痕,鞋底也磨平了,他就用舊輪胎底墊上,繼續使用。

曾潮州家裏的夥食也十分簡單,平常吃的菜,都是他妻子自己栽種的。有段時間,鄉財政十分困難,他和妻子每人每月隻領一百來塊錢,又得供養老母和兩個正在上學的兒女,拮據程度可想而知。但曾潮州總是對子女說:“和平鄉群眾的日子還很苦,我們家與特困戶相比,還是很不錯的嘛。”

曾潮州負責雲霄縣“先行工程”和平路段的建設工作期間,許多工程隊的頭頭紛紛上門拉關係,有的甚至帶來了禮品和紅包,但都被曾潮州一一拒絕。他不為金錢所利誘,堅決按照規章製度辦事,保證了工程按時按質按量完成,為國家節約了大量建設資金。

心係老區,赤誠為民

曾潮州始終保持密切聯係群眾的優良作風,關心老區群眾的疾苦,因而深受群眾的擁護和愛戴。

1995年4號台風肆虐時,和平鄉徑仔村貧困戶陳茶香家僅有的100多棵香蕉全部被風刮倒,這些香蕉是她家賴以維持生計的希望,全家人因此唉聲歎氣。正在村裏了解災情的曾潮州把救濟款送到陳茶香的手中,並想辦法幫助她樹立信心渡過眼前的困難。臨過年時,曾潮州從自己不多的獎金中拿出100元錢,托人帶給陳茶香。聽到曾潮州犧牲的噩耗,陳茶香失聲痛哭:“老天爺呀,你怎麼這麼不長眼睛,曾鄉長是世間少有的好人,你怎麼能把他叫走呢……”她含淚把賣掃帚得來的31元錢塞到曾潮州妻子的手中。這31元錢,對平常人來說算不了什麼,但對於一個等錢買米下鍋的貧困農婦來說,這包含著她全家人對曾鄉長的一片深情厚誼!

水晶坪的特困戶張進發老兩口都已70多歲了,家中兩個兒子又都是殘疾人,起碼的生計都難以維持。曾潮州十分焦慮,他來到縣個體協會,向個體戶們詳細介紹了張進發一家情況,激發起個體戶們的同情心,促成縣個體協會每月向張進發一家提供50元生活補助費,使張進發一家的生計有所著落。

通貝村“五老”戶吳開根和他的兒子相繼去世,留下老伴和兒媳、孫女,生活窘迫。曾潮州經常去看望她們,噓寒問暖,多次從自己的口袋裏掏出20元、50元不等給吳家貼補生活開支。一次,曾潮州與村幹部一起背上25公斤大米,冒著瓢潑大雨送到吳家,老人熱淚盈眶,握住曾鄉長的手,連聲說:“好人啊好人!”

曾潮州無論走到哪裏,就把黨的溫暖和政府的關心送到哪裏,他心係老區,赤誠為民,舍小家為大家,公而忘私。

1985年6月,曾潮州在縣委組織部工作時,參加抗強台風救災工作隊,來到峰頭水庫庫區的車墩村,幫助轉移庫區群眾。當時,他的妻子正患著重病。曾潮州把對妻子的愛和關切深埋在心底,毅然奔赴救災第一線。

曾潮州走後不久,家裏出了大事。一棵榕樹被大風刮倒,把他家的房屋壓坍了一角。臥床的妻子心急如焚,病情進一步加重。更不幸的事接踵而至,他那4歲的小兒子因無人照料,跑到外麵玩水,不慎跌落池塘,當路人發現時,小孩子已經停止了呼吸。

縣委組織部立即派專車把曾潮州從車墩村接回家。看到家裏一片狼藉,活潑可愛的小兒子已經閉上了眼放在一塊木板上時,一向剛強的曾潮州再也抑製不住自己的悲痛,放聲大哭。他抱起心愛的兒子,一遍又一遍地擦洗著兒子的臉蛋和身軀,呼喚著兒子的名字……他強忍巨大的悲痛,安頓好家事,重新奔向救災第一線。

就在犧牲的當天,曾潮州抽空回了趟家。妻子見他回來,非常高興,要求他多坐一會兒,說有很多話要跟他講,並問他:“今天是什麼日子,記得嗎?”曾潮州翻了翻日曆,才想起今天是妻子的生日,就歉疚地說:“鄉裏還有事,我去一下,今晚爭取回家吃飯,我們再好好說說話吧。”他的妻子、兒女怎麼也沒想到,這一走卻成了永別!

人們爭相傳頌曾潮州的先進事跡,媒體也紛紛做了報道。1997年3月5日,漳州市委召開學習曾潮州同誌動員大會,並組織了“曾潮州同誌先進事跡報告團”赴各縣(市、區)巡回報告。6月,又分別在漳州市和雲霄縣舉辦了曾潮州同誌先進事跡專題展覽會,參觀者絡繹不絕。人們深深地緬懷曾潮州——這位人民的好鄉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