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是心的呼喚,這是愛的奉獻。這是人間的春風,這是生命的源泉……隻要人人都獻出一點愛,世界將變成美好的人間……”當熟悉的旋律響起,每個人對這首《愛的奉獻》都不會陌生。淺顯易懂的歌詞,舒緩的旋律,唱出了一個讓人感動的主題:愛與奉獻。
有一種愛叫作奉獻,大到國家小到家庭,都充滿著這暖融融的愛。還記得2008年2月份南方遭受百年不遇的大雪災,全國上下紛紛慷慨解囊,送去溫暖,送去祝福。還記得5·12地震,四川汶川房屋倒塌,死傷無數,但是全國人民眾誌成城,為災區人民送去我們的愛心。還記得4·14地震,青海玉樹遭遇了與汶川一樣的命運,但是全國人民仍然是把愛心傳遞到災區,祝福傳到災區。全國人民從來沒有輕視過任何地方,把愛心傳遞在世界各地。
有一種愛叫作奉獻,這種愛的奉獻不知溫暖了多少人的心,使多少人留下了感動的淚水。
為發展祖國的石油事業日夜操勞——王進喜
王進喜,甘肅省玉門市人。是新中國第一批石油鑽探工人,全國著名的勞動模範。1938年,15歲的王進喜進入玉門石油公司當工人,新中國成立後曆任玉門石油管理局鑽井隊長、大慶油田1205鑽井隊隊長、大慶油田鑽井指揮部副指揮。1956年加入中國共產黨。他率領1205鑽井隊艱苦創業,打出了大慶第一口油井,並創造了年進尺10萬米的世界鑽井紀錄,展現了大慶石油工人的氣概,為我國石油事業立下了汗馬功勞,成為中國工業戰線一麵火紅的旗幟。王進喜以“寧可少活二十年,拚命也要拿下大油田”的頑強意誌和衝天幹勁,被譽為“油田鐵人”。1959年,王進喜在全國“群英會”上被授予全國先進生產者稱號。王進喜是中共第九屆中央委員,第三屆全國人大代表。
鑽井闖將
1949年9月25日,玉門解放。1950年春,王進喜通過考試成為新中國第一代鑽井工人。從1950年春招工到1953年秋,王進喜一直在老君廟鑽探大隊當鑽工,他勤快、能吃苦,各種雜活搶著幹。他說,黨把我們當主人,主人不能像長工那樣磨磨蹭蹭、被動地幹活。艱苦的鑽井生產實踐,鍛煉了他堅忍不拔的品格和大公無私的先進思想。1956年4月29日,王進喜光榮地加入中國共產黨,這是他人生旅途的一個裏程碑。入黨不久,王進喜擔任了貝烏5隊隊長,帶領貝烏5隊在石油工業部組織的以“優質快速鑽井”為中心的勞動競賽中,提出了“月上千,年上萬,祁連山上立標杆”的口號,創出了月進尺5009.3米的全國鑽井最高紀錄。10月,王進喜到新疆克拉瑪依參加石油工業部召開的現場會。餘秋裏部長、康世恩副部長把一麵“鑽井衛星”紅旗頒發給他。貝烏5隊被命名為“鋼鐵鑽井隊”,王進喜被譽為“鑽井闖將”。
“王隊長,你可真是鐵人啊!”
1960年春,我國石油戰線傳來喜訊——發現大慶油田,一場規模空前的石油大會戰隨即在大慶展開。王進喜從西北的玉門油田率領1205鑽井隊趕來,加入了這場石油大會戰。一到大慶,呈現在王進喜麵前的是許多難以想象的困難:沒有公路,車輛不足,吃和住都成問題。但王進喜和他的同事下定決心:有天大的困難也要高速度、高水平地拿下大油田。在重重困難麵前,王進喜帶領全隊以“寧可少活二十年,拚命也要拿下大油田”的頑強意誌和衝天幹勁,苦幹五天五夜,打出了大慶第一口噴油井。在隨後的10個月裏,王進喜率領1205鑽井隊和1202鑽井隊,在極端困苦的情況下,克服重重困難,雙雙達到了年進尺10萬米的奇跡。在那些日子裏,王進喜身患重病也顧不上去醫院;幾百斤重的鑽杆砸傷了他的腿,他拄著雙拐繼續指揮;一天,突然出現井噴,當時沒有壓井用的重晶粉,王進喜當即決定用水泥代替。成袋的水泥倒入泥漿池卻攪拌不開,王進喜就甩掉拐杖,奮不顧身跳進齊腰深的泥漿池,用身體攪拌,井噴終於被製服,可是王進喜累得站不起來了。房東大娘心疼地說:“王隊長,你可真是鐵人啊!”“鐵人”的名字就是這樣傳開的。
為黨和人民當一輩子老黃牛
鐵人王進喜從普通工人成長為領導幹部,但他功高不倨傲,始終保持謙虛謹慎的作風,對工人和家屬關懷備至,而對自己和家人卻嚴格要求,一輩子甘當黨和人民的“老黃牛”。他說:“我從小放過牛,知道牛的脾氣,牛出力最大,享受最少,我要老老實實地為黨和人民當一輩子老黃牛。”
1964年底,他當選第三屆全國人大代表,出席大會並代表工人作了《用革命精神建好油田》的發言,受到與會代表的熱烈歡迎。從北京回來後,他依然保持謙虛謹慎的習慣,他說:我是個普通工人,沒啥本事,就是為國家打了幾口井。一切成績和榮譽,都是黨和人民的,我自己的小本本上隻能記差距。
鐵人王進喜對自己和家人要求非常嚴格。他家是個大家庭,全家10口人,弟妹子女還要上學。為了維持全家生計,王進喜叫老母親管賬,精打細算過日子。會戰工委和各級黨組織都想盡辦法對困難職工給予補助,像王進喜這樣的情況可以享受每月30元的“長期補助”,但王進喜自己從來不花,他把這些錢都補助給困難職工了。大隊派人給他家送去豬肉和麵粉,他都一律拒收。他甘當黨和人民的“老黃牛”,為我們樹立了廉潔奉公、無私奉獻的公仆形象。
王進喜為發展祖國的石油事業日夜操勞,終致身心交瘁,積勞成疾,於1970年患胃癌病逝,年僅47歲。他留下的“鐵人精神”和“大慶經驗”,成為我國進行社會主義建設的寶貴財富。1964年,毛主席向全國發出“工業學大慶”的號召。
王進喜身上體現出來的“鐵人精神”,激勵了一代代的石油工人。鐵人不僅是工人階級的先鋒戰士、共產黨人的楷模。他更是一個為國家分憂解難、為民族爭光爭氣、頂天立地的民族英雄。
毛主席的好戰士——劉英俊
劉英俊1945年4月8日出生於吉林省長春市。劉英俊在小學讀書期間,是區少年速滑冠軍。曾撿到金表交還失主,先後受到共青團區委通報表揚和獎勵,獲得長春市團委授予的優秀少先隊員稱號。
做一名雷鋒式的好戰士
劉英俊於1962年8月應征入伍,在3029部隊重炮連二班當戰士。他參軍的第二年,正逢毛澤東等老一輩無產階級革命家發出“向雷鋒同誌學習”的號召。劉英俊積極響應,時時處處以雷鋒為榜樣,決心做一名雷鋒式的好戰士。他在日記中寫道:“一個人無論是活多長時間,他的死,隻要是獻給黨的壯麗的共產主義事業,那就是無上光榮的,有價值的。雷鋒能,我也能。”
劉英俊學雷鋒最大的特點就是言行一致,從點滴做起,從身邊做起。在連隊,他是“業餘修理員”,連隊的桌椅、門窗壞了,他主動修好。在醫院住院,他是“勞動休養員”,幫助重病號打水、端飯,協助醫護人員掃地、刷痰盂。出差途中,他是“義務勤務員”,扶老攜幼,急人所難,好事做一路。在部隊駐地,他是附近小學校的“校外輔導員”,經常給小朋友們上輔導課,還用自己的津貼給學校買了許多英雄人物的書籍。他像雷鋒那樣閑不住,有空就為群眾做好事。一次,連隊駐地農村搞生產,他發現村裏有一戶老兩口年老體弱,生活困難,便在生產之餘,每天為老人挑水、劈柴、打掃衛生,臨走前還起早貪黑為老人家挖了個大菜窖。他像雷鋒那樣,做好事不留姓名,經常在佳木斯市西區幫助這家買糧,幫助那家挑水,可群眾始終不知道他叫什麼名字。
由於劉英俊各方麵表現優秀,先後受營、連嘉獎6次。1964年牡丹江發生水災,部隊參加抗洪搶險。當時劉英俊正患神經性皮炎、關節炎,脖子上還長了個癤子。領導不讓他參加搶險,讓他休息。他就一頭鑽進廚房做飯做菜,送到工地。駐地到河堤十多裏路,劉英俊挑著100多斤的擔子,在泥濘的道路上一瘸一拐地走著。擔子壓在皮炎患處,鑽心地痛。換換肩吧,那又紅又腫的大癤子,冒出膿水,他忍著疼痛,加快了腳步,讓大家能吃上熱菜熱飯。到了工地,他趁大家吃飯休息之際,自己扛起100多斤重、裝滿泥土的草袋子,向江堤跑去,一連扛了很多袋,附近的工人被感動得高呼:“向解放軍學習!向解放軍致敬!”劉英俊於1965年被評為五好戰士。
1966年3月15日清晨,劉英俊同班長李洪記,以及幾位戰友外出執行任務,劉英俊牽著轅馬拖著炮車走在最後。他們沿著佳木斯市郊公路,由東往西前進。8時左右,當他們通過佳木斯紡織廠公共汽車站20多米處時,劉英俊牽引的轅馬突然向公路中央走去。班長李洪記立即回過身來,幫助劉英俊防止轅馬受驚。劉英俊準備牽轅馬轉身入列時,一輛載重汽車迎麵駛來,汽車一鳴喇叭,轅馬受驚,隻見它四蹄生風,狂奔起來。劉英俊疾步上前,兩手抓起馬脖子上的夾板,企圖刹住它,但馬仍猛跑不停。
這時,正是上班、上學高峰,街上人來人往,絡繹不絕。轅馬拖著炮車肆無忌憚地向前狂奔,嚴重地威脅著車站等車的人們和路上行人的生命安全。劉英俊急忙從右側抓住轅馬,拚命將馬拉上北麵一條小路。受驚的轅馬拖著炮車,在小路上繼續向東北方向撒野飛跑。劉英俊抓住韁繩,製也製不住,攥也攥不緊,情況十分危急。路旁的老大爺擔心劉英俊被馬拖死,連聲大喊:“解放軍同誌,你快撒手!快撒手!”但是劉英俊卻緊緊抓住韁繩不放。這時,在炮車前麵不遠處有6名兒童,他們被飛奔而來的驚馬嚇得不知所措,生命受到威脅。在這千鈞一發的時刻,劉英俊不顧個人危險,用力將韁繩在胳膊上猛纏幾道,然後猛力一拉,使驚馬前蹄騰空而起。接著,他雙腳伸向馬的後腿,使盡全身力氣踢倒驚馬。6名兒童安然脫險,他卻被壓在翻倒的車底。目睹這場舍己救人英雄行為的群眾,一擁而上,急忙將他救起,把他抬送到附近的職工醫院搶救。這時,許多候車的乘客、上班的工人、上學的學生,都被他的英雄行為所感動,關心地緊跟在後麵。幾百名群眾和戰士,紛紛要求為劉英俊獻血。但劉英俊由於傷勢過重,搶救無效,光榮犧牲,年僅21歲。
劉英俊犧牲後,合江地區、佳木斯市各界群眾召開了隆重的追悼大會。佳木斯人民要求把劉英俊的遺體安葬在佳木斯。他們派代表向前來參加追悼會的英雄的媽媽朱秀蘭請求說:“劉英俊是您的兒子,也是我們佳木斯30萬人民的兒子,他為我們犧牲了,我們要永遠紀念他,向他學習,讓他這顆紅心永遠和我們佳木斯人民連在一起。”劉英俊的媽媽說:“孩子參軍保衛祖國,是我送去的;現在佳木斯人民需要他,我就把他留給佳木斯人民吧!”為了緬懷英雄,佳木斯市人民政府在劉英俊犧牲處修建了烈士陵園。長春市人民政府將劉英俊出生地命名為“英俊公社”(今二道區英俊鄉)。
劉英俊所在部隊軍、師、團聯合組成采訪組,經過一個多月的采訪了解,挖掘出許多劉英俊生前感人事跡。同時,也整理了劉英俊的日記和書信,印發《關於深入宣傳和學習劉英俊同誌活動的決定》,開展向劉英俊同誌學習的活動。劉英俊所在部隊黨委決定給他追記一等功,追認他為中國共產黨正式黨員。中央軍委於1966年4月10日授予劉英俊“人民的好兒子”稱號。《解放軍報》發表社論《向毛主席的好戰士劉英俊同誌學習》,文中說:“劉英俊同誌是我軍又一個歐陽海式的英雄人物,是我們時代又一個雷鋒、王傑式的毛主席的好戰士。”7月14日,總政治部印發《關於在全軍開展宣傳和學習劉英俊同誌的活動的通知》。一場學習英雄的活動,從劉英俊所在部隊到他的家鄉,又波及到全國,迅速開展起來。
麵對邪惡,大義凜然——高春娜
在青海高原的許多山甸草原上,有許多璀璨的高挑的小花,它色彩淡淡的,有黃、有紫、有紅,模樣兒細碎,乍一看並不怎麼起眼,但當它們長在一起、連成一片時,尤其在燦爛陽光的照耀下,卻顯得那樣的明麗,那樣的蔚為壯觀,給蒼茫高原平添了一抹春光。這種花叫格桑花。而認識高春娜的人都說,春娜就是一朵美麗的格桑花。
女大學生見義勇為浴血鬥劫匪,誤入歧途的“小偷”良心發現;幡然悔悟的小偷的感謝信,又讓這個做了好事卻被誤解的女大學生重拾對社會的信心。發生在湖南大學廣播影視學院大三學生高春娜身上的這段真實經曆,讓人切身感受了美德的力量。這股力量,不僅讓高春娜和她身邊的人,也讓整個社會打贏了一場心靈之戰……
見義勇為
2005年3月1日下午,西寧火車站人流如織,家住青海省烏蘭縣的高春娜,過完寒假準備返校。當她在車站水果攤上買水果時,突然,身旁一個黑影竄過,隨即傳來女人的尖叫聲:“抓賊啊,有人搶包了!”高春娜轉身一看,一個身材高大的男子拎著一個女式提包正朝一條胡同跑去。她毫不猶豫地丟下剛買好的水果追了上去。追出幾百米後,在狹小陰暗的胡同裏,搶匪慌亂中將包掉在了地上,高春娜趁機撲上前去緊緊拽住了手提包,拚命爭奪起來。
高大強壯的搶匪看到與他“作對”的竟是一個小姑娘時,愣住了。隨後,他凶狠地威脅道:“不關你的事!給我放手!”“就關我的事,把包還給人家!”高春娜死攥著包不放手,還沒等高春娜反應過來,臉部就挨了對方一記重拳。頓時,鼻血一股股流了出來。搶匪對高春娜拳腳相加,雨點般的拳頭落在高春娜的臉上、頭上……一陣拳打腳踢後,看到高春娜仍不肯放手,搶匪惱羞成怒,從口袋裏掏出一把尖刀,狠狠向高春娜刺去!一下、兩下、三下……鮮血從厚厚的衣服裏滲了出來,高春娜仍死死地抓住手提包不放。聽見胡同裏人聲、腳步聲越來越近,搶匪慌忙丟下手提包鑽入胡同深處。
高春娜緊緊攥住包,渾身卻再也沒有力氣去追趕搶匪了。這時,她才感到鼻子、胳膊隱隱作痛,她發現身上、地上到處是血,羽絨服也有好幾處被劃破了,並且還不斷有鮮血滲出。她開始有些害怕,渾身直打哆嗦。趕來的中年婦女拿過高春娜遞回的包,激動地抱著她連聲說謝謝,並要陪她去醫院檢查。了解到自己並沒有受重傷後,高春娜謝絕了她的好意,接著用紙捂著鼻子匆匆跑到候車室洗手間簡單地衝洗了血跡。這時高春娜無意中看到了自己的包,她驚呆了:她的包居然被拉開,裏麵的錢包不見了蹤影!想到冒險幫人奪包,但其他的小偷卻不放過自己,那一刻她覺得好無助,望著洗手間鏡子裏越來越腫的鼻子,委屈、孤獨、無助一齊湧來,為什麼好人得不到好報啊?她忍不住哭了起來。
高春娜臉部浮腫,手被刺傷,隻好先到附近德令哈市同學肖絨家療傷。她一邊向學校請病假,一邊悄悄養傷。怕家裏人擔心,她也根本沒敢告訴父母(直到2006年11月份,她家的鄰居不知從哪兒得到了消息,才向她父母說了此事。當時一家人很著急,立即給在湖南大學的女兒打了電話,而高春娜卻對他們說沒什麼大事,隻是劃破了衣服,讓他們不要擔心)。休養治療四天後,高春娜返回了湖南大學,仍舊隻字未提西寧火車站發生的事情。
拷問心靈,高春娜說她也沒想到當時會有那麼大的勇氣,她隻覺得是一種本能,所以沒必要聲張。不過,自己錢包被偷又讓她失望,甚至沮喪。她以為事情就這樣過去了。
高原格桑花
不久後的一天,高春娜在校園網上突然看到描述自己見義勇為的帖子,跟帖的人數之多超出了她的想象。這件事究竟是如何傳到網上的呢?原來,幫助高春娜養傷休養的肖絨因為感動,把高春娜的事跡發在了許多大學的論壇裏。但是,當某些堂堂須眉麵對邪惡還避之唯恐不及時,人們如何能相信一個弱女子的挺身而出?因此,種種質疑和惡語攻擊隨之而來。這些,無疑給高春娜的傷口上撒了一把鹽。同時,一場榮與辱心靈的較量也在校園裏波濤起伏。
2005年3月10日,湖南大學校長辦公室收到了一個寫著“湖南大學校長收”的特殊郵包。包裹裏除了一個紅色的錢包外,還有一封信。寫信者在信中描述了高春娜在西寧火車站見義勇為的過程。校領導看完信後很快把包裹轉交給高春娜所在的廣播影視藝術學院。當高春娜接到輔導員的通知,在院長辦公室看到那個郵包時,她不禁怔住了:裏麵竟裝著10天前她在西寧火車站丟失的錢包!她小心翼翼地打開錢包,錢包裏有100多元錢、一張工商銀行的銀聯卡,還有一張湖南大學圖書館的借書證,包內的物件一樣都不缺。讀完郵包中的信後,高春娜恍然大悟:寄錢包的,正是那個在西寧火車站偷走她錢包的人!這個還在上初三的蘭州少年,因一念之差被人帶到西寧做了小偷。那天,在高春娜見義勇為之前,他已悄悄盯上了她,並很快把她的錢包偷到手。得手後,他看到高春娜的口袋裏還有一部手機,便想再次下手。就在他一路尾隨時,目睹了高春娜與持刀歹徒搏鬥、舍命奪包的那一幕。高春娜所做的一切,使他的心靈受到了強烈的震撼。當晚,幡然醒悟的他按照錢包裏高春娜的湖南大學圖書館借書證上的地址,直接把包裹寄給湖南大學校長,並請求校長“一定把錢包還給姐姐”。同時,他還給高春娜寫下了這封信:“敬愛的姐姐,你是我的榜樣,長了這麼大,你是我最崇拜的人。我本來是一名初中學生,家裏條件不好,父母希望我能成才,可是我不想讀書。就在過年的時候,出來跟了別人當小偷。當我目睹了你那天的舉動後,深受感動,我要繼續回去讀書,我一定會好好學習,再也不偷東西了,做一個勇敢的好人,謝謝你讓我懂得了應該怎麼做人。姐姐,對不起,您能原諒我嗎?”信末署名:“一個曾經學壞的小偷、現在立誌學習的中學生”。看完信後,壓抑多日的高春娜笑了,曾經黯然神傷的心靈感到了由衷的欣慰:不是因為錢包的失而複得,而是因為自己的行動感化了一個誤入歧途的少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