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的“保爾·柯察金”
雙目失明身體多處重傷的史光柱從死神手中存活了下來,離開戰場的他,並沒有停下腳步,而是用他那傷殘的身軀,在生命的製高點上,不斷地超越著自己。他依靠頑強的毅力克服困難,學會了盲文。1986年,他進入深圳大學中文係漢語言文學專業學習,以優異成績完成本科專業,成為我國第一位獲得學士學位的盲人。
在和平年代,史光柱堅持文學創作,用優秀的作品鼓舞人,在國內外各種刊物發表詩歌散文500多篇,17次獲國家級文學獎。詩集《我戀》獲廣東省第三屆魯迅文學獎,《背對你投下黑色的河流》獲深圳大鵬文學獎,《眼睛》獲國家新聞出版總署奮發文學進步圖書獎、雲南省第二屆文藝文學類一等獎。許多作品被俄、法、英等國翻譯並廣為傳播,他被譽為中國的“保爾·柯察金”。多年來,史光柱一麵搞創作,一麵拖著殘疾的身軀,堅持參與社會公益活動。他行程10多萬公裏,到全國各地演講,足跡遍及祖國各地,激勵和鼓舞著一代又一代青年,幫助無數殘疾人重新燃起生活的希望,促進了社會主義和諧社會建設,在和平環境中樹立了一個軍人的光輝形象。他被吸收為中國作家協會會員,並被推選為中國殘聯作家聯誼會副會長。2000年在國家有關部門舉行的對中華民族千年思想文化有卓越影響的人物評選中,史光柱是唯一入選的新中國英模。
在1985年中央電視台春節聯歡晚會上,史光柱唱著自己作詞的歌曲《小草》再一次走進國人的心中:“沒有花香,沒有樹高,我是一棵無人知道的小草,從不寂寞,從不煩惱,你看我的夥伴遍及天涯海角……”
年逾古稀的慈善義士——趙在和
他,在行善積德中展現人性的光輝,在扶貧助學中樂以忘憂;他,用自己不懈的助學行動詮釋著“人老思想可以不老,額頭上起了皺紋,但靈魂可以不起皺紋”的深刻含義……
他就是年逾古稀的慈善義工趙在和。
“內查外調”多次險些“丟掉老命”
“一位民營企業老板,最近剛剛經我牽線達成一項捐助:為湘潭縣8名貧困大學生捐款,每人每年1萬元!”趙在和頗有成就感地說。
73歲的趙在和,湖南省湘潭縣文化館退休幹部,當過三屆縣攝影協會會長的攝影家。他退休生活的主題,不是打門球,不是含飴弄孫,不是利用專長賺錢,而是一名慈善月老,一名扶貧助學義工。而在12年前,他的成就感還停留在給人照相“抓票子”的層麵。1995年退休後,他經常深入農村從事攝影工作,每年的攝影收入都在1萬元以上。有一次,當他來到湘潭縣歇馬鄉王小紅家時,眼前的情景使他的心久久不能平靜:王小紅一家五口擠在兩間又矮又破的土磚房裏,父母和爺爺奶奶全都身患殘疾,王小紅因為交不起學費而輟學在家。孩子無助的眼神,看得趙在和的心像被刀割一樣痛,徹夜不能入睡。第二天,趙在和毅然放下一年能“抓票子”萬餘元的照相業務,走上了扶貧助學的艱辛之路。這一走,就是十多年不歇腳!
為了籌集慈善助學金,趙在和先拿自己的退休金充當經費。他退休後每月工資900多元,除了自己和老伴的生活費外,幾乎全充作了募捐經費。雖然迄今已經募得近百萬元善款,與整個湘潭市慈善會目前掌握的善款總額大體相當,但他始終信守不從善款中挪用一分錢的承諾。所以,工作經費時常捉襟見肘。因為電話多、來訪多,趙在和為了不影響孫子的學習,隻好在宿舍樓中租了一間不足10平方米的昏暗房間當作自己的“慈善工作室”。在這間工作室裏,牆上掛滿了貧困學生資助單位和個人的聯係方式,還有趙在和鼓勵貧困學生的勵誌文摘;房內到處堆滿了貧困學生資料,這些資料摞在一起足有1米多高;除了資料,就是一台16英寸臥式彩電和用了幾十年的舊風扇,一張用板凳從中間支起來、已經斷裂的破舊單人床,辦公桌是一張別人丟棄的小木茶幾,他每天都在這裏整理貧困學生的來信和資料。
為了解貧困學生的真實家庭情況,趙在和經常搞“內查外調”。內查,是通過教育係統查詢孩子的學業成績、實際表現;外調,是到這個孩子的鄰居、同學中間,背靠背地找人了解情況。趙在和主要扶助的是成績特優、家庭特困的學生。家庭貧困、成績優異、求學願望強烈,這是趙在和堅持的慈善扶助三前提,缺一不可。所有被扶助孩子的家裏,趙在和都走遍了,最多的去過10次。他自製的“教育扶貧聯係表”,裏麵有學生的“學習狀況”,包括該生期考名次、有何特長、獲得榮譽等;學生的“經濟狀況”,包括基本生活狀況和家庭住房及吃穿情況、有何困難等,表上還要填寫“所在學校意見”、“所在鄉鎮黨政機關意見”,並蓋公章。
“我們絕對相信,趙老提出要扶助的學生,一定是那些‘牆上獎狀貼得滿,碗櫃裏麵油鹽空’的特困高材生。”湘潭市委機關幹部陳國良說,很多通過趙老捐款的人都這麼看。
12年來,趙在和跑遍了全縣22個鄉鎮,去過近90所中小學校,在他的出勤記錄本上,有2642天是在做扶貧助學工作,總行程達8萬公裏。雨天路滑,不知跌倒過多少次;山路難行,記不清翻越過多少座山嶺。1998年5月9日,趙在和騎車去列家橋中學考察,在韶山灌渠一個急轉彎處,從4米高的渠岸,連人帶車摔進急流裏。灌渠裏水深及胸,趙在和且浮且走。20米外有一處“水上碼頭”,趙在和掙紮上岸,當地農民看見他,驚奇地說:“這裏摔死過兩個人了,你怎麼一點兒沒受傷?你是不是做過啥好事呀?”趙在和謙遜地說:“沒有,沒有。”
但他跟記者講到這起經曆時,得意地說:“看來我做了好事,人不知道,天知道。”
那天是晴天。趙在和換上了農民的衣服,自己的衣服曬了5個鍾頭才幹。第二天,他感到渾身疼痛。
“有多少回險些丟掉老命,已經記不清了。”趙在和的老伴流著眼淚勸他:“關心這些孩子我不反對,但你千萬要注意自己的安全。”
趙在和很清楚,如果放手不幹了,日子將過得很舒適,但他心裏丟不下這些孩子。趙在和給妻子和朋友一一解釋:一個人突出善、樂二字,精神自然充實,這樣的心態有助於延年益壽。
慈善月老
在扶貧助學中,核實貧困生情況難,聯係資助單位和個人更難。“勸募”是一項既耗體力,又耗心神的工作,尤其耗費勸募者的感情及自尊心。
隨手翻開趙在和案頭的一張“捐助學費到位清單”,上麵登記有8個學生獲得捐款,捐助者有7個房地產企業或者連鎖超市老板,一個政府部門。“我自己沒有錢,我為幫貧困學生和慈善家穿針引線,當‘慈善月老’。”趙在和形象地比喻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