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12章奉獻讓生活更美好(2)(1 / 3)

大山之子的綠色情懷——王源楠

1999年8月4日,盛夏的北京以火一般的熱情迎來了“全國十大綠化標兵”,他們是50年來我國眾多綠色英模中的傑出代表,他們為綠化祖國做出了自己最大的貢獻和犧牲。

紮根基層40年,忘我工作,默默為林業建設付出全部心血,甚至身患癌症,兩次手術也不能擋住他造林綠化腳步的福建省三明市岩前林業站站長王源楠在熱烈的掌聲中走上領獎台。

掌聲代表著祖國和人民對王源楠等十大綠化標兵艱苦奮鬥、頑強拚搏、無私奉獻崇高精神的肯定;掌聲更激勵著他們為推動造林綠化事業的蓬勃開展,為建設祖國秀美山川繼續奮鬥不已。

默默為林業建設付出全部心血

王源楠是大山的兒子,他生長在閩西北的三明市三元岩前鎮的大山深處。兒時,大山給他的記憶是滿眼的翠綠,望不到頭的林海。

森林養育著山裏的人們,但人們並不知道去珍惜它,愛護它。20世紀50年代,蒼蒼林莽橫遭斧伐之災。小小的岩前就興建了7個伐木場,上千人上山舉斧伐木。短短幾年,猿啼鳥鳴的林海不見了,展現在人們眼前的是滿目瘡痍的荒山禿嶺。眼前的一切深深刺痛了王源楠,1956年金秋時節,抱著綠化荒山,振興林業的理想,他跨入福建林校的大門,3年後以優異的成績學成歸來,便一頭紮進大山的懷抱,開始了40年“綠色拓荒者”的生涯。

那時節,由於片麵強調“以糧為綱”,忽視了“全麵發展”,貧困就像幽靈一樣困擾著農民。他看在眼裏,急在心上,積極提出“國社合作造林”的有效方案,努力實施綠化計劃。當時王源楠在岩前林業站負責技術工作。他借助政府部門廣播談、會議講、標語貼,大造綠化荒山輿論的機會,狠抓技術管理,使站有林和“國社合作”造林有了較大的發展,植樹一片,成林一片。

在實踐中,王源楠認識到:前些年為什麼年年造林不見林,原因雖然是多方麵的,但與苗木的質量有很大關係,有好苗才能有好樹。因此,他千方百計爭取資金,從無到有、從小到大地發展苗圃基地。漁塘溪河套口那5畝苗圃,就是他經過許多周折才爭取到的項目。他帶人揮汗如雨地移山填穀造苗圃,在那個時代中能有一塊屬於自己的試驗領地,是何等的不易呀!因此,他將全部心血傾注在苗木的試驗上,幾乎每天都要到苗圃去觀察一番。為了解決移山填穀、墾荒造田資金不足的困難,他一家一戶去發動大家義務勞動,參加建立苗圃工作。大山的兒女被他的至誠所感動,組成浩浩蕩蕩的勞動大軍,向建造苗圃和綠化荒山進軍。苗圃裏要安裝自動噴灌設施,他啃書本,學水力學、電力學,向專業部門請教,掌握了全麵安裝技術,自己動手安裝噴灌。岩前林業站成為全省第一個擁有苗圃的林業站,到目前苗圃已發展到150多畝,成為一年可以為社會提供20多個品種、300多萬株苗木的三元區重要的苗木基地之一。

鄉鎮林業站是林業生產與管理的最基層職能部門,既是保護、發展森林,實施林政管理的工作站,又是普及林業科技的推廣站,更是幫助農民興林致富的服務站。王源楠在出色地完成林政管理工作的同時,積極推動岩前鎮林業發展。在他和林業站同誌的帶領下,全鎮每年平均以新造林8000多畝的速度發展,最多時造林達10000多畝。全鎮42萬畝有林地林濤陣陣,並提早2年實現荒山綠化;實現連續18年無森林火災;森林覆蓋率達82.7%,活立木蓄積量達210萬立方米,人均擁有林木106立方米,地方財政每年從大森林這“綠色銀行”中可以得到1/3甚至一半以上的經濟收入,農民人均林業經濟年收入達1300元。

為了念好“山水田”經,王源橢積極參與組建林業股東會,向荒山要效益。他不遺餘力地深入鄉村搞調查,跋山涉水搞規劃,為林農的經濟發展做導向工作。40年來,他沒有節假日,每天早上7點鍾來到林業站安排各項工作,一直到晚上才回到家。岩前林業站從破廟建站,白手起家,如今已建設成為擁有1.1萬畝站有林、1000多畝果園、150多畝苗圃、400畝1000多種珍稀樹木園、4000多畝200多種竹類的林、農、副、工、貿相結合的經濟實體;成為擁有200多萬元固定資產、年收入幾十萬元、站有林活立木價值達數千萬元、主伐時可超億元的全國一流林業站。王源楠就像一粒綠色鬆子,飄落在哪裏,就在哪裏生根、開花、結果。起伏的大山,蒼茫的林海,廣袤的大地,有如此鍾情於綠色事業的兒女,何愁山鄉不富,何愁林業不興!

建立公開透明的林業站

權力腐蝕人。哪裏有權力,腐敗的陰影也必然跟到哪裏。小小的基層林業站承擔著執行林業法規,保護和管理森林資源的重任。因此,王源楠的手裏也有不小權力。“失去監督的權力必然導致腐敗”,這是人所共知的真理。對於這個真理的認識,王源楠卻有著與常人不同的深刻。那還得從岩前林業站第一任站長說起。20世紀60年代初,創業時期的岩前林業站隻有3個人,站長夫婦和技術員王源楠。老站長是個13歲投身革命的老幹部,隨軍南下解放了福建後來到三明參加工業建設,由於曆史原因,曾任副縣長的老幹部被下放到林業站當站長,老站長的妻子任林業站會計兼出納。當年王源楠感到站長對他不信任,大事小事總把他支開。後來他才明白,站長夫妻為的是擺脫監督以便暗箱操作,短短兩年多竟貪汙公款4萬多元。當時,4萬多元簡直就是天文數字。案發後老站長被槍斃,老站長的妻子則被判10年徒刑。此事給年輕的王源楠以極大的心靈震撼。他發誓:要一輩子清清白白做人,決不為名利所累。1987年,他就任站長後的第一天起就把建立公開透明的林業站作為自己的奮鬥目標,因為他堅信,在陽光下,一切腐敗的病毒都難以生存。

公開透明的好處是多方麵的,公開造林撫育檢查驗收,換來了10多年岩前鎮林業更新撫育的高質量;森林采伐管理的公開透明,既方便了群眾,又保護了資源,還根絕了腐敗,10多年來,岩前林業站沒有發生過與森林采伐有關的腐敗案件。財務公開的好處則更多,對外公開林業站每年的育林基金和造林更新費收支情況,使得林農反映強烈的造林更新費拖欠問題得以解決;對內公開財務收支,全站職工心裏都有一本賬,從根本上杜絕了公款吃喝、請客送禮等不廉行為,使廣大職工以站為家,自覺自願厲行節約。

製度是死的,人是活的,總有人想方設法謀取私利。如林農來批自用材時,故意拖著不辦,或找借口不肯辦等,王源楠最恨這種做法,要求手下人,來找林業站辦事的人一到馬上辦理手續。一次,一位林農反映林業站有位職工辦事拖拉,有索要好處的苗頭。王源楠立即在全站職工大會上對此事做了嚴肅批評,並表示不能再有此類事發生。有幾次遇到下班了,來辦事的人才到站裏,找不到經辦人就找王源楠。他立即叫經辦人返回站裏,辦好手續才能回家吃飯。

對權力的監督,王源楠有一套與眾不同的創新,那就是跳出權力,監督權力。他將有關林政執法的大小權力,分解給副站長和有關人員,自己則在權力之外客觀公正地監督執法者。

20世紀80年代以來,林業站上馬了大大小小一係列工程,2900平方米的林業站大樓、7層樓高的森林防火瞭望塔,還有一些采伐、造林工程等,對於這些滋生腐敗的高發部位,王源楠的做法還是公開透明。一切建設項目項項招標,反複比較,一分一厘地精打細算。但工程隊心服口服,都願意到岩前林業站幹,因為他們從來不用擔心王源楠會故意為難以謀取利益。站裏雇用一些民工來營林,有幾個外地民工,已在站裏打工15年,他們說:“我們寧願在老王這裏每天掙20元工資,也不願到別地方掙40元,因為在這裏掙錢一分是一分,實打實,不用請客送禮。”廉潔奉公、鐵麵無私、不徇私情是王源楠始終奉行的人生準則。有好多次抓到違章采伐和運輸木材的人,當事者掏出幾百元塞給王源楠,求他高抬貴手,放過一碼。他總是鐵青著臉拒收,押著他們到林業站按章罰款,就是熟人朋友也一樣不留情麵。

更可貴的是他還不畏權貴,正氣凜然。有一次,一個包工頭要承包站裏幾百立方米的木材砍伐工程,按規定要交10萬元育林基金。包工頭找到區裏一位分管副區長說情,要求少交點錢。王源楠毫不客氣地對副區長說:“做人要講原則,製度決不能更改,少交一分錢就別想承包這個采伐工程。”副區長也隻能支持他。

公開透明,帶出了一支高效廉潔的隊伍,岩前林業站的工作一年上一個新台階,先後被三明市政府授予“文明建設單位”稱號,被省林業廳評為“全省林業係統精神文明示範窗口”,還被國家林業部授予“全國林業站建設先進單位”。

科技是第一生產力

“科技是第一生產力”,這是鄧小平的一句名言,身為林業科技工作者的王源楠深知這句話的分量。為了使一度遭受破壞變成荒山禿嶺的故鄉大山重新披上綠裝,他數十春秋如一日潛心科研,靠知識的力量終於使岩前的山山水水重現綠意。

為了造林時能夠選用優質樹苗,王源楠進行了長達10年的杉木苗“秋播春移”育苗試驗,發現了秋播苗耐寒、耐高溫、易成活等優點,徹底改變了春播苗質弱、質量低的狀況。此科研成果推廣到整個閩西北,可使造林成活率提高15%左右,提早一年鬱閉,及林分的提高帶來的經濟效益數以億元計,因此獲得省科技進步三等獎。森林昆蟲紫膠蟲、白臘蟲等昆蟲產物是工業、農業、醫藥、衛生及國防科學事業的重要原料。為了到雲南引進紫膠蟲、白臘蟲馴養,他擠火車一路站著到雲南,連腳都站腫了。另一次到雲南,隻好鑽進車廂的坐椅底下躺著,到了雲南爬出來,一身灰塵,人家以為是個流浪者。功夫不負有心人,大葉女貞樹上掛放白臘蟲試驗成功了,填補了福建省白臘蟲生產的空白。這項科研成果獲得省林業廳科技進步三等獎。

王源楠將岩前苗圃當作一片向林業科研進軍的發射場。大力進行優良樹種引種馴化育苗試驗。熱帶、亞熱帶植物南洋杉、魚尾葵、假檳榔、印度榕等30多個品種在岩前苗圃引種成功。開創了高山地區種植熱帶樹木的新路子。在多年的林業科研中,他發現了闊葉樹對改良土壤的重要作用,因此在苗圃中不斷擴大闊葉樹苗的播種麵積,如今已培育出近百萬株各類闊葉樹苗,可供造林4~5千萬畝之用。

古人雲:“凡事預則立,不預則廢。”超前意識是事業成功的基礎。但要人們普遍接受超前意識,卻並非易事。因為超前,可能使一些人看不到近期效益,產生不同的想法。就以種植柑橘為例,當地政府提倡人均一畝果,王源楠積極響應,到浙江請來技術員,引來優良柑橘品種精心培育。但當他培育出優良柑橘苗時,當地政府卻從四川運來幾火車皮廉價的柑橘苗,推廣給農民種植,使他培育的良種血本無歸,隻好半賣半送給果農種植。數年後。科技的威力顯示出來了,從四川買來的柑橘苗掛果少,果小味苦;而王源楠培育的柑橘苗結果大、味道甜且果汁多。有比較才會知優劣。從此,岩前農民更加相信他了,在他的指導下積極進行科技興林,營造各種速生豐產林及集約化營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