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沙丁魚的飛躍,是當它受到鰹魚等敵害的包圍之時,為了逃生,情急之下就飛出了海麵,逃避敵害的追襲。
有些魚也喜歡以烏賊為食,當那些大魚追捕烏賊時,烏賊就要利用噴射水流的反作用力飛躍出海麵,借以逃生。
另外,烏賊還有喜歡尋覓燈光的特性,當它發現它所喜歡的光亮,也要飛出水麵去一顯身手。
電鰻的電是怎樣產生的?
19世紀伏打發明了伏打電池,至今已有一百多年的曆史,但是比起動物產生電、並利用電的千百萬年的曆史可就落後太多了。
到目前為止,已發現了30餘種會放電的魚,其中最著名的是電鰻,它能產生800伏的高電壓!
那麼,魚為什麼會放電呢?
原來,這些能放電的魚的發電器官一般是由肌肉轉化而來的。它們的頭胸部腹麵兩側各有一個發電器,這發電器由許多叫做電板的盤形的細胞組成。細胞排列成栓形的陣列,這盤形細胞是一種化學細胞。
電鰻魚一旦受到外界的刺激,神經末梢支配細胞釋放一種化學物質,使電板膜外側有陰離子,內側有陽離子,這樣膜內外就產生了電位差。
在這些電板之間充滿著膠質狀的物質,可以起到絕緣作用,當大腦神經受到刺激時,就能把化學能轉變成電能,放出電來。
當遇到敵害時,它可用放電去襲擊對方,以保護自己。如果用電線把電鰻的身體與霓虹燈管連接起來,再刺激電鰻,霓虹燈管就會亮起來!
貝殼的花紋是怎樣形成的?
在海邊、河邊和湖邊常常可以撿到形形色色的帶各種花紋的貝殼。而且,在河岔不同的地方顏色也不一樣,生長在河岔和海灣進深處泥砂地裏的貝殼顏色大都比較淺。這和貝殼所在泥砂地中的有機物、氧和硫化物的含量有關。這些物質的含量不同,顏色也不一樣。
貝殼上的花紋有橫紋、豎紋,還有半白色紋,真是五花八門。如果你感興趣,可以把拾到的貝殼按花紋樣式分為幾大類。
如果我們把撿到的貝殼比較一下就會發現,不同地方的貝殼的花紋是不相同的。
研究結果表明,花紋不同與貝類居住的環境和母體攜帶的遺傳因子不同有關。根據“孟德爾定律”,因地區的不同會形成地區的差別。即使環境改變了,但是遺傳因子還會繼承下來。
因此,這些綜合的因素交織在一起,就會形成這五顏六色、五花八門的貝殼。
一向能與寶石相提並論的珍珠,它的誕生搖籃,也是海濱的蛤、珍珠貝和淡水的蚌等貝類。
章魚的墨囊在體內何處?
章魚是軟體動物,它的外形和烏賊魚差不多,有八條長腕足,腕足內側有很多吸盤,腕足間有膜相連,因此又叫八帶魚。它們多棲息在淺海的沙礫、軟泥和岩礁縫隙裏,在沒有岩石縫的時候,它們就在海底鑽個坑,把石頭、貝殼等聚在一起,築起一個盆狀的巢穴。章魚喜歡白天睡覺夜間活動,它在白天把口小而昏暗的巢穴作為居室。
章魚在遇到敵害的時候,會噴射出黑色的液汁,將水攪渾,在這黑色的煙幕下逃之夭夭。章魚體內的黑色液汁是逃避敵害,保存自己的自衛武器。這種黑色液汁很象墨汁,儲存在體內的一個小墨囊裏。
形體大的章魚一般不使用墨汁也能自衛,章魚越小,使用墨汁的次數就越多。
在溫暖的海洋裏還有一種有毒的章魚,叫豹紋章,它可以用毒將獵物毒死,然後再吃掉。這種章魚體內沒有墨汁,它是依靠毒素來保護自己的。
章魚的墨囊就在直腸附近的小袋裏,裏麵的墨汁是由著色作用極好的黑素組成,黑素是黑色素的一種,由小粒子組成。隻需有幾毫克的黑素,就足夠小章魚們施放煙幕彈的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