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六章 地球知識(1 / 2)

為什麼北極不能形成平頂冰山?

冰山是兩極地區大陸冰蓋或冰川進入海中斷裂形成的。據估計,北極冰山大約有1萬多座,約合280立方公裏的冰。南極冰山比北極多得多,每年進入海中的冰山可達7800立方公裏。

在南極大陸,幾乎整個大陸都被厚厚的冰蓋覆蓋著。冰蓋自大陸中心緩慢地向大陸周邊移動,移到大陸邊緣便崩落到海洋中形成了冰山。如果大陸邊緣是個海灣,就在海灣中形成麵積遼闊的冰架,冰架在緩慢移動中,前緣裂開塌落在海中,就形成了巨大的平頂冰山。

北極地區被冰蓋覆蓋的陸地麵積比南極小得多,它們主要集中在格陵蘭以及俄羅斯和加拿大北部的島嶼上,其中主要被冰川覆蓋著,格陵蘭冰蓋和冰川多向西移動,進入與加拿大隔開的巴芬灣,形成冰山。發源在極地山區的冰川,移動速度快,進入海中的冰山規模小,因此多為尖頂冰山,而不是形成南極那樣的平頂冰山。

大理石和石灰岩一樣嗎?

石灰岩主要由細小的方解石——碳酸鈣微粒組成,大理石則是存在於石灰岩和花崗岩的交接處,由馬賽克狀的顆粒整齊的方解石的結晶和白雲石等組成,看上去很像白糖顆粒組成的糖塊。準確地說大理石應叫作結晶質石灰岩。

在岩石的分類上,石灰岩叫作海洋沉積岩。其種類很多,有珊瑚石灰岩、貝殼石灰岩、海洋生物化石組成的石灰岩,以及由海水中的碳酸鈣沉積而成的石灰岩等。但無論哪一種,它們都是由海洋中的堆積物形成的。

大理石是被岩漿烘烤變了質的石灰岩形成的,應該說它是變質岩。但雕刻和建築師們卻把海洋生物化石組成的美麗的石灰岩也叫作大理石。

大理石的名字還出自於盛產大理石的中國雲南省大理府這一地名而得名。

世界聞名的風景區桂林的溶洞,洞內到處懸垂著的鍾乳石和石筍都是石灰岩構成的,那是因為洞頂的裂隙裏含有的石灰質的水滴滲出來,那裏就會留下一些石灰質的沉澱,日積月累,天長日久愈積愈多,終於形成了姿態萬千的鍾乳石和石筍。

極晝和極夜是怎麼回事?

極晝和極夜是由於地軸傾斜和地球自轉、公轉的相互關係而形成的一種自然現象。在靠近兩極的高緯度地區,有時黃昏還沒有過去,黎明就很快到來,使人們很難分清到底是白天還是夜晚。

通常我們稱旭日從東方地平線冉冉升起後為白天,夕陽從西方地平線緩緩落下後為黑夜。這就是說,白天和黑夜的分界線,在中緯度地區一天總有兩次。例如,在北緯66°33′的北極圈的地方,夏至那天整整24小時太陽都不落下去,稱為“極晝”。在北緯59°16′的斯德哥爾摩,夏至那天不用點燈就能看書。這一天,“夜幕”是在22時50分降臨,到1時10分就天亮了,也就是說,可稱得上黑夜的時間隻有2小時左右。

與“極晝”相反,到了冬至,北極圈內還會出現“極夜”現象。那時,一整天都看不見太陽。

再往兩極去,夏季極晝和冬季極夜的時間更長。如到了緯度70°上,極晝和極夜分別可以連續2個月左右,到了80°緯圈上則達4個半月上下。

到了兩極,幹脆是半年白晝,半年黑夜。換句話說,在那裏的一“天”一“夜”正好就是一年!

海底的山比陸地的山高嗎?

以海平麵為標準,陸地的山峰最高點是喜馬拉雅山的珠穆朗瑪峰,高達8848米。

在科學技術不太發達的早年,人們曾以為海洋底部是平坦的。現在人們應用聲納測深儀等技術手段發現大洋底部同陸地一樣,也是起伏不平的。

在海洋裏也有被稱為“海山”的山,僅是太平洋裏就有“海山”兩千多座,這些“海山”大多分布在海平麵以下4000~5000米深的海底,一般高度為1000米以上。大洋中的海山一般都綿延於大洋中部,好像是巨大的屋脊一樣。

海底還有比海洋底部更深的海溝,它是太平洋花彩列島東側的馬裏亞納海溝,其深度達11034米,比珠穆朗瑪峰的高度還要高!它長達2500多千米,溝寬70千米。

那麼,巨大的海山是怎樣形成的呢?顯然這與地殼的運動情況有密切的關係。

洋底海山頂部是熾熱的地幔岩漿物質的湧出口。上湧的熔岩冷凝後便成為新的洋底,推動並促使老的洋底向兩邊擴張,在擴張的過程中洋底海山也不斷地延伸,於是形成今天的規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