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什麼初夏雨水多?
初夏5、6月份的雨叫梅雨,是我國長江中下遊地區所特有的自然景象。每年晴雨多變的春天剛過,天空又會雲層密布,降水頻繁,陰雨連綿,多日不停。因此時正值梅子成熟,所以稱為“梅雨”。
梅雨的出現是和大範圍的雨帶南北位移息息相關的,梅雨天氣就是因為雨帶停滯在這一地段所致。
這條雨帶又是怎樣產生的呢?我國地處北溫帶,每年從春季開始,暖濕空氣勢力逐漸加強,從海上進入大陸以後,就與北方南下的冷空氣相遇,由於從海洋上源源不斷的暖濕空氣含有大量水氣,形成了一條長條形的雨帶。
如果冷空氣勢力比較強,雨帶則向南移動;如果暖空氣比較強,雨帶則向北移動。但初夏時期在該地區,冷暖空氣旗鼓相當,這兩股不同的勢力就在這個地區對峙,互相爭雄,展開一場曠日持久的“拉鋸戰”,因而就形成了一條穩定的降雨帶,造成了這種綿綿的陰雨天氣,這就是初夏季節雨水多的原因。
當西北地區高氣壓籠罩長江中下遊地區,前鋒東移後,該地區就出“梅”了。
石油是怎樣形成的?
石油是一種以碳氫化合物為主要成分的液體礦物,具有一定程度的可燃性有機質。這些有機質是從哪裏來的呢?
地質科學家研究表明,在人類沒有出現以前,各種動、植物已經大量在地球上繁殖生存。動、植物死亡之後,它們的屍體隨著大量的泥沙被埋藏在地下堆積起來,很快與空氣隔絕。
經過漫長的歲月,受高溫、高壓和厭氧細菌的生物化學和物理作用,生物屍體中的碳水化合物和蛋白質的化合物在分解過程中,一些氣體散失,形成了有機淤泥。
在細菌的進一步作用下,有機淤泥逐漸轉化成細小分散的液體油滴。它們依靠地下水的運輸,從這個岩層到另一岩層,在地層運動壓力和自身重力的作用下,被驅趕到上下都較密實、而中間是多孔的砂岩和有裂縫的岩石中“定居”下來,油滴便聚集成了有待開采的油田。
例如,波斯灣沿岸地區的海底和陸地上,就有許多著名的大油田。
地球的南北極是怎樣確定的?
我們在日常生活中,經常要辨別方向。在航海、航空、大地測量、野外勘察、天文和氣象觀測等事業中,更要正確地測定方向。
地球是個圓球,在這個球麵上怎樣確定方向呢?
經過人們長期的觀察,發現太陽東升西落的現象,不是由於太陽繞著地球旋轉,而是因為地球本身在繞著地軸轉動。
地球繞著地軸自轉,地軸的兩端叫兩極。如果你在地軸一端的上空,所看到的地球自轉的方向是逆時針的,那麼,這一端就是北極;如果看到地球自轉的方向是順時針的,這一端就是南極。
北極的意思是最北的極點,在地球上沒有再北的地方了,在那裏既沒有東,也沒有西,更沒有北,四麵八方都是南。
那麼,南極就是地球上最南的極點,與北極相反,在那裏一切方向都是北。
另外,地球除了有上述地理極點外,還有地球磁場的磁極極點,在這兩個磁極極點上,磁鐵的指針都指向正下方。北磁極在北緯76°,西徑100°;南磁極在南緯65.3°,西徑139°。
土壤是怎樣形成的?
土壤是生命的源泉,沒有土壤,人類就不能生存。那麼,土壤是怎樣形成的呢?土壤是由岩石變來的。堅硬的岩石在千百萬年風吹、雨淋、水衝、浪打的風化作用下慢慢地粉碎,變成了碎石、沙粒和細土,它們覆蓋在沒有風化的岩石上,但是它們還不是土壤,隻能稱作“成土母質”。
成土母質雖不算土壤,卻為土壤形成提供了物質基礎和有利條件。它比較疏鬆,能涵養水分和空氣,一些微生物可以在其中生存下來,漸漸地改變著成土母質的營養狀況。
後來,地衣、苔蘚等低等植物開始在這種土質上生長繁殖,死亡後植物殘體遺留在裏麵,使這種土質逐漸有了肥力。為更高級的綠色植物生長製造了條件。綠色植物有龐大的植株和根係,它們能利用太陽光和吸收的無機鹽和水分製造更多的有機質。這時,動物出現了,它們以植物為食物。
綠色植物不斷地把枯枝落葉以及動物的殘體和糞便投入土中,土壤中的有機質進一步增加,再加上微生物的作用,分解成腐殖質。細土、腐殖質、無機鹽就組成了含有有機質、有一定肥力的土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