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七章 宇宙知識(1 / 2)

宇宙空間有什麼氣體?

地球的周圍有大氣層,我們每時每刻都呼吸著空氣。那麼,地球大氣層是如何形成的呢?

最初,在地球形成的過程中,一邊環繞太陽運轉,一邊吸附著軌道上的微塵和氣體。當地球表麵逐漸冷凝為固態時,周圍就包圍著一層大氣,其主要成分是氫和氦,這就是原始大氣。

由於火山活動頻繁,火山排出的氣體就形成次生大氣。其成分為甲烷、氫、氨和水汽,但沒有氧。

當地球最初的生命出現於深水中,進而發展成有葉綠體的植物,綠色植物的光合作用形成了氧。氧的形成是現代大氣形成的主要標誌。氧的增加在高空形成臭氧層,它吸收紫外線,有利於植物迅速繁殖和發展,又使地球上大氣中氧和二氧化碳的含量大大增加,經過幾十億年就形成了現代大氣層。

大氣層隨著高度的增加,空氣的密度就越小,逐漸向星際空間過渡。到了宇宙空間幾乎是真空,隻有少量的含有塵埃和氣體的星際物質,氣體的成分是氫、鈣、鈉等,在每立方厘米僅含有幾個氫原子。

白洞是怎麼回事?

我們知道,宇宙間的物質都是成對地出現的,例如有正電荷,就有負電荷。那麼,有“黑洞”,就必然有“白洞”,這是根據愛因斯坦的引力理論——廣義相對論推測出來的一種奇特天體。

黑洞的基本特征是任何物質隻能進入它的邊界,而不能從它邊界內跑出來。白洞正好和它相反。白洞內部的物質可以流出邊界,外界的物質卻不能通過它的邊界進入白洞。白洞可以向外界提供物質和能量,卻不能吸收外部的物質和輻射。

那麼,“白洞”是怎樣形成的呢?

科學家認為,一種可能性是白洞直接由黑洞轉變而來的。白洞中的超密度物質是由原先因引力坍縮而形成黑洞時造成的。黑洞具有另一種完全出乎意料的特征,即它會像“蒸發”那樣穩定地向外發射粒子,黑洞的蒸發最終以一場猛烈的爆發而告終,這就是不斷地向外噴射物質的白洞了。

另一種可能性是宇宙最初的大爆炸中,由於爆發是不均勻的,有些密度極高的物質沒有立刻膨脹開來,它們過了好一段時間才爆炸,成為一些新的膨脹核心,物質源源不斷地湧出,就形成了白洞。

宇宙飛船拍攝的照片中為什麼沒有星星?

1969年7月16日,美國成功地發射了“阿波羅11號”載人宇宙飛船。7月21日勝利地在月球表麵著陸,終於實現了人類登上月球的願望。

從宇宙飛船上發回了許多從飛船上觀察地球外貌的照片。人們才得以第一次從空間看清地球是一個蔚藍色的球體,可以看到一層白雲遮掩著球麵,仿佛是一層蔚藍色的軟紗。

我們從地球上觀察星空,能看見滿天的星鬥,但是,照片中卻沒有星星的半點痕跡。為什麼呢?

這是因為相機的曝光速度、光圈和膠卷的感光度要適應被太陽光照亮的物體。與強烈的太陽光相比,微弱的星光無法使膠卷感光,所以星星就照不上。

要是用連微暗的星星也要能拍攝下來的光圈和速度以及膠卷的感光度去拍攝被強烈的陽光照射的物體,就會曝光過量而使照片一片白。那樣就什麼也看不見了。因為宇宙飛船所要拍攝的主體總歸是陽光照射下的地球。

宇宙中有彗星團嗎?

彗星在民間被稱為“掃帚星”,它曆來被人們視為災難和不吉利的象征,其實這是一種迷信。

彗星,它的主要成分是水冰和幹冰以及一氧化碳。彗星由彗頭和彗尾兩部分組成,彗頭的外圍是龐大的氣殼,稱為彗發,中心是一個固態核心,稱為彗核。

彗發和彗尾都是由彗核噴發出來的氣體和塵埃形成的,朝太陽方向噴射出的大量氣體和塵埃,可噴出幾千千米遠,就像是火噴泉一樣,在陽光照耀下,熠熠生輝,蔚為壯觀。

目前,人們用肉眼能夠直接觀察到的彗星就是著名的哈雷彗星。但是,較為暗淡的彗星在星空中還是可以觀測到的,隻不過不太引人注目罷了。

太陽係形成至今已有近50億年了,這期間已有過很多彗星。一位名叫奧爾特的天文工作者在詳細調查了遙遠的彗星遠日點,認為在地球和太陽間距離4萬倍的地方,有無數個彗星環,彗星正從環中朝太陽緩慢移動,移動的動力大概是附近的恒星和木星等大行星的引力所產生的。

不過,這說法也隻是一個假說。

四季的時間都一樣長嗎?

你隻要從日曆上計算一下就知道,春季有92天19小時,夏季有93天15小時;秋季有89天19小時;而冬季隻有89天。夏季竟比冬季長4天15小時!為什麼四季不一樣長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