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七章 宇宙知識(2 / 2)

這是地球離太陽間的遠近所決定的。因為地球繞太陽運行的軌道是一個橢圓形,太陽並不在這個橢圓的中心,而是在這個橢圓的一個焦點上。這樣,地球在繞太陽運行時,就會離太陽時近時遠。

地球運行的速度,和太陽引力的大小有關係;而太陽引力的大小,又和地球距離的遠近有關係。距離遠,太陽引力作用就小一些,那麼地球就會跑得慢一些;反之,距離近,太陽引力作用就大一些,那麼地球就會跑得快一些。

春季,地球在離太陽較遠的軌道上運行,太陽對它的引力就小一些,因此它運行就慢些,春季的時間就長一些。夏季,地球離太陽最遠,太陽引力最小,因此它跑得最慢,夏季的時間最長。秋季,和春季的情況差不多,所以秋季的時間就比夏季短一些。到了冬季,地球離太陽最近,太陽對它的引力最大,它就跑得最快,所以冬季的時間最短。

類星體是怎麼回事?

1960年,美國天文學家桑德奇發現一個名叫3C48的天體的光譜中有一些又寬又亮的發射線,它們在光譜中的位置很奇怪無人能識別,而且它們具有非常大的紅移。

巨大的紅移意味著該恒星距離極其遙遠,因此決不是銀河係內的恒星。人們稱之為“類星體”,意思是“類似恒星的天體”。

天文學家認為,類星體是星係一級的天體。它那麼遙遠但仍能被我們觀測到,這表明它的發光能力比普通的星係要強成千上萬倍。

起初,人們無法想象它們的巨大能量究竟來自何方。後來,有些科學家提出:類星體的中心有一個大質量的黑洞,這個黑洞以不可抗拒的強大引力吞噬著周圍的物質,同時釋放出巨額的能量。

對於類星體的巨大紅移量,如果用多普勒效應來解釋,那麼類星體就在以每秒幾萬公裏、十幾萬公裏、甚至接近光速的速度遠離我們而去。這樣它的距離遠達上百億光年呢!

現在已經發現的類星體多達幾千個,而且總數還在不斷增加。

夕陽為什麼不如朝陽那樣晃眼?

如果氣象狀況相同的話,不論是日出時,還是日落時也好,太陽的亮度應該是一樣的。

之所以感覺不一樣,這是因為在日出前黑暗的時候,人的眼睛為了適應其黑暗能看清物體,瞳孔處於放大的狀態。當朝陽升起時,太陽光突然射入眼簾,會使人覺得格外明亮而晃眼。相反,當日落時,眼睛還處於適應白天強光的狀態,瞳孔是縮小的,所以看日落時的太陽會覺得不怎麼晃眼。

還有一個原因是,隨著太陽逐漸接近地平線,喧鬧了一天的空氣中夾雜著許多塵埃微粒,陽光透過這樣的氣體層,陽光的亮度相對地減弱了。人的眼睛已經適應了白天的陽光,看亮度減弱了的夕陽,自然就不會感到晃眼了。

人的眼睛結構十分巧妙,即使在日出時突然看到旭日的較強光線會感到很晃眼。但是幾秒鍾內,瞳孔就會變小,使眼睛不受強光的傷害。

相反,夜裏從明亮的房間中突然到室外仰望星空,要想尋找某一個星座,要使眼睛的瞳孔完全放大到適應觀察黑暗中的星座,竟需要十幾分鍾的時間。這就是人眼睛自我保護的奇妙結構所致。

宇宙是怎樣起源的?

關於宇宙的起源,有過許多神話傳說,基督教認為是上帝創造了世界,中國神話認為是盤古開天地。當然,這些神話、傳說不是科學的。

科學家們對宇宙起源提出了許多科學假說,其中,“大爆炸”理論最著名、影響最大。

該學說認為:宇宙曾有一段從密到疏、從熱到冷、不斷膨脹的過程,好像是一次規模巨大的爆炸。

在爆炸剛剛開始不久,整個宇宙還處於一種極高溫高密度的狀態,溫度高達100億度以上,光輻射極強。在宇宙中,隻有中子、質子、電子、光子和中微子等基本粒子形態的物質,任何天體都不存在。這個狀態的時間非常短。

由於宇宙體係不斷膨脹,溫度很快開始下降,當溫度下降到100萬度以後,形成化學元素的過程就結束了。此時期仍然沒有生命和其他星體存在。

當溫度繼續下降到1.2萬度時,輻射減退,宇宙間的主要物質是氣態物質,氣體逐漸凝聚成雲,再進一步形成各種各樣的恒星體係,這就成了人們今天所看到的星空世界。人類所居住的太陽係就是這個星空世界的一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