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當您選購好鱗莖以後,在水養前,先要剝掉褐色於枯的外皮,再刮去根部的舊根和泥土。用刀片在主頭的幾個芽梢之問,從兩側自上而下開2—3厘米長的幾條縫。注意不要切壞花芽。
2.切開以後,把鱗莖浸在清水中,浸泡一天,就會流出黏液,然後直立放在淺水盆中央,周圍用卵石加以固定,防止倒伏。同時加清水到2厘米,把盆放在陰涼處。一個星期以後,用刀片把包裹花芽的圓形白色鱗片劃開,可以使鱗莖茁壯生長。這時鱗莖會流出更多的黏液,可以防止水仙葉片猛長。
3.等芽、根長出以後,就把盆放到向陽通風的地方,溫度適宜在10~l5℃。每天晚上把水倒出,第二天清晨再添清水,這樣一直護養到春節,即可開花。
4.水養水仙,隻要清水不缺,光照充足,不需施加任何肥料,花期就可達一個月之久。在開花的時候,如果在水中加入少量的葡萄糖或磷酸二氫鉀肥料,就可以使花期延長。
5.如果出現葉片猛長,花梗短小,整個植株瘦弱,甚至倒伏現象。這主要是因為溫度過高、陽光不足、沒有經常換水的緣故。因此水養水仙花,室溫水不宜超過20℃,同時要有充足的陽光照射。如果葉片長到5~6厘米時,可把水仙移到7~12℃的涼爽處,抑製葉片生長。如果您注意了以上幾個方麵,今年春節期問就會開出一片淡雅清秀的水仙花,美化您的房間。
水仙在水養過程中,常常出現花莛中途夭折,花蕾枯黃或花蕾未開先衰的“啞花”現象。出現這種現象主要有以下幾種原因:
1.鱗莖質量差。如由於鱗莖較小,花莖發育不良。有的鱗莖發育雖已成熟,但由於在田間栽培時受到病蟲危害,這樣水培時就會產生發根少,植株衰弱,花莛低矮和花朵變小的現象。
2.水養中管理不當。如換水不勤,陽光不足,室溫過高,通風不良,葉片徒長,使花莛瘦弱,出現啞花。此外,換水時碰傷根和花,也會出現啞花。
3.水養季節不當。如霜降前鱗莖休眠期或氣溫升高時水養,都易出現啞花。
針對上述原因,可采取如下措施:首先,要選擇大而充實、三年生的鱗莖,這種鱗莖呈扁圓形,肥大,直徑一般在7~10厘米,底部有明顯根盤。水養前最好將鱗莖浸在清水中,2天後取出,除去外部表皮,用小刀縱、橫淺劃幾刀後再水養。其次是養育水仙的水,最好用池塘水。如用自來水,應先將水放置盆內1。2天後再用,並注意每天換水。換水時要保護好根和花莛,不讓其受傷,更不要變動鱗莖方向。再就是每天保證6小時的光照(放在光線充足處),注意室內通風,保持室溫l0~15"C。在晴朗無風的天氣裏,從中午至下午3時,將水仙放到室外曬太陽。
一年一度應時花卉——水仙很受人們青睞,時至初冬,愛好養花的家庭已經忙碌起來,到市上買來現成的水仙花,固然是一種享受,然而用自己的雙手,按自己的意願和構思雕琢,加之悉心培養的水仙花,更是其樂無窮。
買來的鱗莖怎樣雕刻呢?水仙雕刻有普通雕刻,有難度很高的各種造型藝術雕刻,如花籃型、茶壺型、鳥型、魚型等等。經過精心構思,巧妙用力,以及水養過程的不斷修整,就能培養出千姿百態的水仙盆景。現介紹二種業餘愛好者和初學者普通型雕刻方法。
一是“直幹型”,首先將挑選來的水仙鱗莖剝去外層枯殼,剔去殘留老根,但注意,不要碰傷球莖下邊緣,因為此處薪根尚未萌發,極易忽略,剝去外層枯殼的鱗莖呈白色,並露芽頭,即可用刀從頂端各芽問縱切數刀,深約2厘米。縱切的目的,是使花芽容易生長,縮短培養周期。然後將縱切的水仙頭,於清水中浸泡1~2天,待創傷I:]流出的黏液洗盡,即可豎立盆中水養,每隔2天換l次水,讓其自然生長開花。
另一種是“蟹爪”型雕刻,這種方法雖然也屬普通型雕刻,但難度要比前者大得多,家庭養花愛好者,不妨也可試雕一下。首先要求選擇主球大而飽滿,兩側小球均稱的鱗莖。第一步同“直幹”型一樣,剝去外殼枯層,剔去殘留老根。第二步將準備做蟹殼的一麵,橫切一刀,深度與每片鱗片的厚度相同,一層一層的切剝為佳,這樣雕雖然慢一些,但對初學者可以避免誤傷花苞。橫切位置以球莖根部為基準,可稍高、稍低,視雕琢者構思。一般取球莖的中央,橫切位置低的雕刻比較方便,反之難度就大,但造型更美。“蟹殼”個頭大,真實感強。球莖橫切後,剝去橫切線以上的鱗片,越剝近花苞越要用刀小心,剝至露出嫩黃的花苞和花梗時,用刀慢慢雕去梗邊的鱗片,使花梗、花葉突出,再用刀順其葉片邊緣剝去1/2左右,花梗挑削0.2厘米左右的表皮,使受傷組織生長緩慢,未削傷的一側生長正常,這樣花頭生長就會失去平衡,朝雕刻方向卷曲,創傷度越大,卷曲度越大,經雕刻的鱗、莖,應於清水中浸泡1~2天,讓其充分吸水,使根須萌發,同時洗盡由於創傷流出的黏液,保持鱗片潔白,然後仰置水盆中。
用自己的雙手雕出的水仙,雖有時略顯雕痕,但出於自己之手,其意義和樂趣非同尋常,讀者諸君若有雅趣,不妨自己動手試一試。
水仙花在生長發育過程中常見的病蟲害有:水仙葉枯病、大褐斑病、水仙莖線蟲病等。
1.葉枯病。該病主要發生在水仙葉片上,多從葉尖端開始。病斑初為褐綠色黃斑,呈扇麵形向裏發展,周邊有黃綠色暈圓,後期葉片幹枯並出現黑色粒狀物。該病菌存活在鱗莖片的上端,隨著新葉片的長出而被侵染。盆栽時,室溫高、通風不良有利於病害的發生和蔓延。
防治方法:①栽植前去掉幹枯鱗片,並用稀薄高錳酸鉀溶液衝洗2~3次。②注意室內通風,並控製室溫。③發病初期,可用50%的代森鋅1500倍液噴灑,或噴灑0.3%等量式波爾多液或50%福美雙l000倍液,均有較好的防治效果。
2.大褐斑病。該病2月下旬開始發生,4。5月為發病盛期。主要危害水仙的葉和莖。發病初期產生黃色、紅色或褐色斑點,病斑多在葉片中部及邊緣,呈紡錘形。從葉邊緣發病,常引起葉片扭曲。病害也有自葉尖端發生的,可導致葉頂端枯死或整張葉片枯死。該病菌存活在鱗莖鱗片頂端,隨著新葉片的出現和水仙早期受凍易於被感染,後期溫暖多雨,利於病害的發生。
防治方法:發病初期,可噴用75%的百菌清可濕性粉劑600~700倍液,每隔5。7天噴l次,連續噴3。4次,即可控製病害蔓延。
3.線蟲病。水仙莖線蟲主要從葉片和花莖上的氣孔侵入,侵入後引起葉和花莖發病,並逐漸向球莖方向蔓延。被害時,在葉片和花莖上產生黃褐色鑲嵌條紋,後逐漸出現水泡或波濤狀隆起,最後表皮破裂而呈褐色,葉片迅速向上枯萎。球莖被害輕時,從外表看不出有什麼明顯症狀;被害嚴重時,球莖上部變成褐色,腐爛並下凹。
防治方法:①如盆花受害,視植株和花盆大小,每盆用3%呋喃丹顆粒劑l5。25克進行防治,即盆土中開5~6個小穴,均勻施入。②如球莖內有蟲,可用40~43℃水溫,再加入0.5%的甲醛溶液(福爾馬林)浸泡3~4小時。③如發現植株受害嚴重,應立即將病株除去並立即燒毀。
鬱金香又名洋荷花、旱荷花,為百合科多年生草本植物,是世界上著名的球根花卉。它原產於土耳其及地中海沿岸,耐寒力極強,喜疏鬆肥沃、排水良好的沙質土壤,具有夏季休眠,秋季栽植,冬季在土內生長的特性,春季3~5月開花。鱗莖夏季貯藏溫度以20~25cC為宜。
鬱金香可用子球繁殖,培養2~3年開花;也可用種子繁殖,需培養4年才能開花,一般以分球繁殖為主。初夏6月份時,植株莖葉枯黃,將休眠球莖挖起,去泥土,陰幹後貯藏於幹燥冷涼處。地栽和盆栽均可在10月下旬進行。地栽時株行距l4~l6厘米,溝深15~20厘米,施足底肥,覆土深度4厘米左右,栽後澆透水。生長期一般不必澆水,保持濕潤即可,天旱時適當澆些水。入冬前可澆1次透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