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九章論傳統文化與現代化(1 / 3)

第十九章論傳統文化與現代化

今天我們在這裏組織省政協第18次常委集體學習報告會,有幸請到了資深學者,中國社科院榮譽學部委員,中國社科院美國研究所前所長、研究員資中筠先生為我們作文化新論專題講座。

資先生1930年生於上海,畢業於清華大學西方語言文學係,精通英文和法文,專攻國際政治和美國研究,參與創辦了中華美國學會和《美國研究》雜誌,發起並主持創辦了中美關係史研究會。她對中西曆史文化與中國現代化問題有深入廣泛的研究,寫作並出版了大量的學術著作、隨筆雜文集,還翻譯了巴爾紮克(法)、薇拉·凱瑟(美)、阿蘭·德波頓(英)等著名作家的著作。資先生是當今著名學者、翻譯家,閱曆豐富,同時又是一個非常謙遜的人。她在《世人風骨》一書中說:“‘獨立’二字彌覺珍貴。我隻希望以獨立學人的身份立於世,也希望世人以此知我。”因此,我在這兒就不多介紹她的許多珍貴身份與學術成就了,大家網上一搜索便知。

剛才,資先生的報告中講的文化概念是“大文化”,講的是一個民族的振興和發展的思維模式、行為方式、基本價值等精神支撐。她從理論到現實,從理性到哲學的高度,深入淺出地向我們娓娓道來。資先生的報告視野宏闊,內容豐富,思想厚重,她說:人類文化是同一性與多樣性的統一,製度決定文化,自由是文化繁榮的重要條件,文化似水總是向低處流,文化建設要麵對現實、向前看,思想不能用錢買……這些觀點對我們有“投石衝開水中天”的豁然開朗之功,有“吹沙見珠”的喜悅,有振聾發聵的文化教誨之效。資先生以獨立學者的身份,以知識分子責任之擔當,以其厚實的文化底蘊,高度理性地對文化建設發言,啟人心智,發人深思。資先生已是82歲高齡了,還為我們作如此難能可貴的講座,我深深地感到資先生不是“為學問而學問”,她的博學多才是為了中華民族文化複興而在追根曆史和世界,令人敬仰!

下麵我以“傳統文化與現代化”為題,與大家進行學習交流。

文化是民族的靈魂。如果說科技是一個國家的硬件,那麼文化就是一個國家的軟件。社會文明進步必然要對傳統文化進行合理的揚棄,社會主義文化大發展大繁榮需要傳承與創新同在,吸納與化合同行。

一、科學辯證地認識我國傳統文化

文化發展史是人類精神史,是人類智慧的發展史。公元前500年前後,世界幾個文明古國爆發出精神大飛躍,史稱“軸心時代”。此時期產生了幾位大家,西方有古希臘的蘇格拉底(與柏拉圖、亞裏士多德合稱“三傑”),東方有印度的釋迦牟尼,中國的孔子、老子等諸子百家。春秋時產生的孔孟之道、道德經等豐富的哲學思想閃耀著智慧的光芒,是我們引以自豪的文化光輝。

“儒學”,以“仁”為中心思想,以“禮”為行為準則,“有教無類”是樸素的建設禮儀之邦的理想,是中華文化的主軸。例如孫中山先生就從這些儒家典籍中摘取一些至理名言和經典箴言,將其作為論據,向民眾講述深刻的革命道理。比如他從《周易·革卦》中引用了“湯武革命,順乎天而應乎人”;從《禮記·禮運》中引用了“大道之行也,天下為公”;從《尚書·周書·泰誓中》中引用了“天視自我民視,天聽自我民聽”等。但是,儒學經曆了漢代的獨尊儒術,唐代的儒佛並重,宋明的理學傳布,經過了曆代門徒的不斷闡釋與演繹,把儒家的綱常名教提升到神聖天理的玄虛程度,儒家學術已演變成政治哲學。經兩千多年曆代封建帝王不斷地褒揚,孔子被尊為“萬世師表”、“大成至聖文宣王”。儒家學術也被宋代開國宰相趙普鼓吹成“半部論語治天下”的治國之術,實質是皇權的愚民之術,統治之術。孫中山先生曾明確地主張,傳承中國傳統文化也要正視其中的一些糟粕,他提倡“用古人而不為古人所惑,能役古人而不為古人所奴”。正如電視劇《走向共和》中孫中山與康有為的一段精彩對白反映的那樣。孫中山一針見血地指出:“四書荼毒生靈,五經鈍化人心,三綱生產奴才,五常捆綁性情,這是文化之病。”從晚清到五四新文化運動,一批思想文化巨匠在開啟民智、塑造新民、批判國民性、倡導新文化方麵奔走疾呼。梁啟超1901年率先向國人介紹盧梭的“天賦人權”學說,1902年發表《保教非所以尊孔論》。文中說:“吾愛孔子,吾尤愛真理。”陳獨秀在《再答俞頌華》中說:“儒學孔道非無優點,而缺點正是與近世文明社會絕不相容,其不適現代社會倫理學說。”李大釗說:“抨擊孔子,非抨擊孔子之本身,乃抨擊專製政治之靈魂也。”魯迅先生所倡導的中國文化發展的基本思想:“明哲之士,必洞達世界之大勢,權衡較量,去其偏頗,得其神明,施之國中,翕合無間。外之既不後於世界之思潮,內之仍弗失固有之血脈,取今複古,別立新宗。”近百年來,這些思想燭照著我們探索文化前行的路。

五四新文化運動批“孔家店”是一次思想和文化的解放運動。然而,“文化大革命”的“批孔”則是一場鬧劇,是一場政治運動,它的後果是對傳統文化的毀損和拋棄。由於政治上的對立,我們大陸搞“文化大革命”,台灣那邊對著搞了“複興中華文化運動”(“九年國教”)。其實質是搞政治,卻收到了意想不到的傳統文化發揚光大的效果。當台灣開放旅遊後,歸來者都有一個共同感受:台灣傳統文化保存比大陸好!人的文化素質、禮貌禮儀也好。新文化運動領袖之一胡適先生是傳統文化底蘊厚重的飽學之士,胡適先生逝世,蔣先生送的挽聯很有意味:“新文化中舊道德的楷模,舊倫理中新思想的師表”。這從一個側麵說明,在社會轉型中,一個具體人的文化轉型可以實現傳統與新文明的高度融合。

毛澤東曾經指出:“今天的中國是曆史的中國的一個發展,我們是馬克思主義的曆史主義者,我們不應當割斷曆史,從孔夫子到孫中山,我們應當給以總結,繼承這一份珍貴的遺產。”在中華文明史中創造的文化傳統,是以自然經濟為基礎、以血緣宗法關係為紐帶、以封建製度為依靠而發展起來的,其中以孔孟之道和朱程新儒學為主導的儒家禮教作為統治思想,綿延了中國農耕封建社會兩千年。因此,我們傳承傳統文化應摒棄其局限性和封建殘餘內容。我們應回歸中國文化的源頭,儒、道、釋三家互補的文化是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精髓。它們對於我們應對在當今市場經濟條件下“道德國度麵臨道德解體的危機”和應對“新世紀三大矛盾”(全球化與國家利益的矛盾,即“現代國際關係”;高消耗生活方式與資源、環境的矛盾,即“現代人與自然關係”;市場經濟規則與社會交往規則的矛盾,即“現代人文關係”)有著重要的現實意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