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十三章五十年後重聚首(1 / 2)

第三十三章五十年後重聚首

五十年前,我們為求學會聚到黃梓山下、鳳子河畔的榔橋初級中學。當年,我們剛剛從“大饑荒”年代熬過來,依靠父母的嗬護和頑強的生命力,靠喝粥吃糠咽菜生存下來而成為時代的幸運兒。當年,我們全縣僅有榔橋、茂林、潘村三所初中和縣城一所完全中學,實施地域分片招考上學,因此我們都是來自涇縣東鄉的學生。當年,初中教育還不普及,每個年級僅招一個班,能考上初中都是招人羨慕的佼佼者,可謂莘莘學子。

五十年前,我們考上初中時剛剛十二三歲,還是個瘦弱的少年。當時,國家還處在經濟政策調整階段,物質生活極度貧乏。當年流傳在我們校園的歌謠:“洪湖水呀浪打浪,稀飯桶裏人影晃。一天三餐老南瓜,三天一頓豌豆飯。”真實地記錄了我們的生活。盡管我們從秋季入學到春季學期隻有一床被子通用,床鋪墊的是稻草;冬天沒有棉褲,夏天沒有蚊帳;晚上學習用的是簡易煤油燈,熏得鼻孔全是黑的……麵對這一切的艱難困苦,我們很習慣,也很滿足。

五十年前,我們來到榔中,盡管它坐落在遠離城鎮的黃田朱村,但它環境優雅,曆史悠久。早在民國時期它就是名噪一時的“培風中學”。新中國成立後是皖南培養師資的重點學校“黃田師範”。曆史為我們沉澱了厚重的教育文化,積澱了可貴的教育資源,是卜同堂、戴青鬆、鄭家瑾、劉玉堂、範秀洲、莊昌玉、方光富、邵治華、姚士柳、陳德龍、李承華等一批優秀教師培育了我們。課後我們可以去“培風閣”感受藏書授讀的曆史,去“悠然亭”後花園嬉魚逗樂,去圖書館汲取營養……初中三年是我們學習最紮實的階段。我們從榔中畢業僅一年就發生了“文化大革命”,隨之而來的“停課鬧革命”、“上山下鄉”運動等長達十多年。這期間,無論我們是上高中、中專、中技……也僅是個“老三屆”的知青,誰也沒有從課堂上學到更多的文化。因此,我們感激榔中為我們一生的文化知識奠定了堅實的基礎。

五十年前,“山雨欲來風滿樓”。盡管當時我們還是稚氣未脫的少年,但“階級鬥爭”的陰影已經向我們襲來。我們班還被製造出“誰說貧下中農子弟腦子特別笨”的大討論。雖然我們學習生活給攪亂了,但並沒有分裂我們純潔的心靈和真摯的同窗之誼。雖然我的畢業鑒定上被寫上了“對貫徹黨的階級路線不滿”的評語,盡管這份評語在那個年代是一個致命的“政治生命判決書”,但我卻倔強地承受過來了。哲人說得好:“磨難也是大學校。”這一堂特殊的“政治課”,讓我從少年開始就明白了許多人生道理,也錘煉了我的堅忍,使我成熟了許多。

五十年來,我們與共和國同行。在社會的現實中,我們為了生活去工作,結果工作變成了生活。回望我們過去的歲月,我們無論在哪種環境裏生活與辛勞,真心麵對與真情付出都是我們愛的本分。回望我們過去的歲月,歲月再辛苦也珍貴,我們不僅參加了計劃經濟時代的社會主義建設,而且還參與了市場經濟的社會轉型,我們不僅經曆了艱難,也收獲了成功。我們是一次次地走遠,又一次次地回頭,我們人在天南地北,身處各個領域,但我們彼此在心中都相互惦記著,我們偶爾見麵,總會問起彼此的情況。五十年來,我們從青少年走向了壯年,走向了老年。五十年來,我們每個人都有苦有樂,有得有失,最值得慶幸的是我們21位同學在人生的旅途上沒有一個掉隊,大家都健在,在新世紀的陽光下品味著新的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