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十四章遼水徽韻潤我心(2 / 3)

旅遊的核心是文化。遼寧旅遊文化積澱厚重,近年來已逐步形成產業支柱,文化體製改革也正在深入。

——遼寧曆史悠久,有深遠的紅山文化。有世界級文化遺產三處。遼寧是清王朝的發祥地,曆史遺存有“一宮三陵”(沈陽故宮、昭陵、福陵、永陵),其與桓仁五女山城、葫蘆島九門口水上長城共同列入世界文化遺產。阜新有反映東藏文化的海棠山,朝陽有古生物化石遺跡,興城有明代古城等,這些曆史遺跡文化積澱厚重。

——遼寧革命傳統源遠流長,有特色突出的紅色旅遊文化。解放戰爭大決戰的第一戰役在這裏打響,抗美援朝從這裏跨過鴨綠江。錦州的遼沈戰役紀念館和丹東的抗美援朝紀念館定格了當年的戰火硝煙。

——遼寧物華天寶,自然風光秀麗,有宜人的生態文化。大連的海濱風光,邊城丹東鴨綠江,東部山區天然生態,本溪的地下溶洞,盤錦的“紅海灘”等,都是馳名中外的景區。遼寧采取辦節(啤酒節、服裝節、楓葉節、漂流節、溫泉節)推動旅遊文化發展。遼寧還有新興文化景觀,如沈陽的“世園會”、鞍山的玉佛、大連的動漫產業園等。

——遼寧載物以厚,載人以德。共產主義戰士雷鋒(紀念館在撫順)、勞動英雄孟泰(鞍山)、航天英雄楊利偉(綏中)、載人航天工程總設計師王永誌(鐵嶺)都出自遼寧。他們都是關東黑土地孕育出的英雄模範和科技人才。遼寧人的最大特點是大氣、豪爽、熱情。二人轉是關東鄉土文化的代表,它的特點是快樂!新世紀以來,尤其是近年來,遼寧省高度重視旅遊、文化產業的發展,旅遊文化產業的高速發展形成老工業基地的新產業、新支柱。

我生在安徽,長在安徽,成長在安徽,是地道的安徽人。是安徽黨組織培養了我,把我從一名知青培養成縣長、縣委書記、市委書記、地區行政公署專員、地委書記。是安徽黨組織和人民群眾把眾多的榮譽給予了我,我曾被授予安徽省發展鄉鎮企業先進工作者、全國優秀縣(市)委書記、安徽省勤政廉政優秀黨員領導幹部等稱號。我十分感恩安徽對我的養育和培育。我是1998年底中央組織部跨省交流幹部時來到遼寧工作的。交流時,時任安徽省委書記回良玉同誌與我談話,我表態說了三點:我是黨的幹部,堅持讓事業選擇幹部,幹部服從事業,不講個人家庭困難,樹立黨的幹部形象;我是安徽黨組織培養起來的幹部,我無論到哪工作都一樣努力,為安徽幹部樹立起好形象;我到遼寧後,一定勤奮工作,樹立起交流幹部好形象。我能從插隊知青走上領導崗位,始終對黨對人民心存感激!因此,我也把人生始終定格在奉獻和表率上。這一以貫之的價值取向驅使我律己以嚴,求學以勤,持業以實。回首過去的12年,“樹立三個形象”的承諾委實是做到了。無愧於安徽父老,無愧於遼寧人民,我感到很知足、很幸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