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十四章遼水徽韻潤我心(1 / 3)

第三十四章遼水徽韻潤我心

在這秋高氣爽的時節,我們榮幸地迎來了以全國政協教科文衛體委副主任,原安徽省委副書記、省政協主席方兆祥為團長的在皖全國政協委員考察團一行來遼寧考察,指導旅遊和文化產業發展。

安徽是生我養我的可愛的故鄉。安徽位於華東腹地,長江、淮河橫貫省境,將安徽分為淮北平原、江淮丘陵和皖南山區三大自然區域。安徽不僅氣候溫和、日照充足、季風明顯、四季分明,而且自然資源豐富,名山勝水遍布,自然與人文輝映,多元文化彙集,是旅遊文化大省。安徽曆史文化厚重,在中國文化史上大家迭出:老子、莊子(老莊道家學說),曹操父子(開一代文風“建安風骨”),有四大古典文學名著之一《儒林外史》的作者吳敬梓,清代最大散文流派——桐城派,徽商代表胡雪岩,現代文化的奠基人胡適。徽班進京誕生京劇國粹,嚴鳳英把黃梅戲推向全國。安徽世界級文化遺產、國家級文物保護、國家級曆史文化名城(亳州、壽縣、歙縣)眾多,特別是名山文化十分耀眼:風景名山黃山,佛教名山九華山,北宋歐陽修《醉翁亭記》描述的琅琊山,李白筆下的敬亭山(相看兩不厭,惟有敬亭山)。尤其是新世紀以來的文化體製改革和文化產業都走在全國前列。這些成果和經驗值得遼寧學習和借鑒。

遼寧是我的第二故鄉。我離開故土,調遼寧工作已經12年了。遼寧地處東北亞中心帶,是既沿海(黃、渤海)又沿邊(隔鴨綠江與朝鮮相望)的省份。國土麵積14.8萬平方公裏,海域6.8萬平方公裏,海岸線2920公裏。轄14個大中城市,其中沈陽、大連是副省級。全省100個縣市區,其中縣級市17個、縣27個。2009年總人口4319萬,城鎮化率61.3%。

在數千年的曆史長河中,東北大地上馳騁著東夷、鮮卑、契丹、女真、蒙古、滿洲等遊牧、漁獵民族。19世紀末期,清軍入關便大舉南遷,使得滿族的發祥地、大後方變成天蒼蒼野茫茫的空巢狀態。鴉片戰爭後,中原的農民大批遷入東北。據史料記載,到1910年移民2000萬開拓墾殖,百年間把東北從一個半遊牧、半漁獵的社會變成為農業社會。清末至新中國成立,處於殖民地半殖民地階段,此間有1000萬人移民東北。20世紀50年代國家重點建設東北工業基地,開發東北,又先後移民1500萬人,把東北從農業社會推入到現代工業社會。如今振興東北老工業基地的實質,是東北從傳統工業社會向新型工業社會的深刻變革。

遼寧作為新中國的工業基地,“一五”時期,原煤產量占全國17.4%,發電量占27%,鋼產量占72.6%,金屬切削機床占28.3%。從1952到1993年實行分稅製前,全省累計向國家上繳利稅3000億元,而同期國家在遼寧的投入是1000億元。遼寧為年輕的共和國做出過應有的貢獻,被譽為“共和國長子”。在計劃經濟時期,經濟實力一直排在全國前列,被譽為“遼老大”。

在市場經濟大潮的初期,遼寧作為老工業基地遇到了體製性、機製性和結構性的矛盾,當時工業萎縮、人員下崗、財政減收、經濟蕭條,被稱為“東北現象”。在黨中央、國務院振興東北老工業基地發展戰略的支持下,遼寧突出沿海經濟帶開發開放和沈陽經濟區發展兩個重點,著力突破遼西北地區,努力實現沿海與腹地的良性互動,形成區域經濟發展新格局,初步建成國家新型產業基地、世界級裝備製造業基地,全省經濟社會發展總體水平進入東部發達地區行列。

中央實施東北振興戰略以來,遼寧擺脫了“東北現象”的困擾,社會經濟發展駛入快車道。自2003年中央11號文件發布以來的7年中,遼寧省生產總值平均年增長21.8%,全社會固定資產投資平均年增長34.9%,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平均年增長15.4%,外貿出口平均年增長15.3%,城鎮居民人均收入平均年增長11.7%。2009年全省生產總值1.5萬億元,地方財政一般預算收入1591億元,固定資產投資1.3萬億元,實際利用外商直接投資154億美元(位居全國第三),引進省外內資2500億元,城鎮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15800元,農民人均純收入6000元。今年以來,遼寧抓住經濟結構調整和經濟發展方式轉變,已形成強勁的發展勢頭。上半年全省實現國內生產總值8200億元,增長14.6%;地方財政一般預算收入突破1000億元,達到1010億元,增長32%。近年來,遼寧省發展的主要特點是兩大區域發展呈現強大的推動力,沿海經濟帶開發開放已上升為國家戰略,沈陽經濟區被確定為國家新型工業化綜合配套改革試驗區,兩大經濟區發展戰略均已納入國家發展戰略。遼寧經濟發展多點支撐的局麵已經形成,沈陽、大連經濟占全省經濟總量的50%,其他市也爭先恐後地發展,鞍山、營口去年財政收入也超過100億元,生產總值超1000億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