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下的文學批評並非真正的多元化(1 / 2)

當下的文學批評並非真正的多元化

新世紀以來,針對文學批評的種種症結,文學界內部也時常有大大小小的討論和交鋒,歸結出來的焦點問題之一便是文學批評的標準問題。一些研究者認為,文學批評陷入乏力、無所適從的狀態,是因為批評缺乏真正具有權威性、公認性的標準,同時也因為文學批評並未實現真正意義上的多元化。對此,中國作協研究員、著名批評家雷達給出了一些新的闡釋。他認為,當下文學批評還不是真正意義上的多元。

文學創作與評論出現多元同步的格局,這是今天文學的真實麵貌

“在第一、二次世界大戰之後,西方價值體係出現崩潰和重組,西方文學也進入一個多元的現代與後現代混合的時期,”雷達說,“而20世紀的中國在進入90年代之後,隨著與世界經濟、文化、哲學思想的不斷交融,人們整體精神信仰和價值觀也發生了巨大的變化。當然,其中包含進步因素,但同時也要看到,這種轉變表現在思想界、文化界,是批評資源的匱乏和批評標準的紊亂,缺乏必要的整合和重建。”

今天的中國,對文學作品的批評呈現出一種奇怪的現象。同一部長篇小說,在同一個時空下,其評價可以南轅北轍。讚美的捧為偉大,貶斥的視作垃圾。造成這種現象的主要原因就是批評標準的紊亂。雷達認為,今天,似乎再也找不到統一的標準來評判一部文學作品,“比如托爾斯泰的《戰爭與和平》,對於‘80後’之前的幾代人來說,可能是偉大的文學標杆;然而,對於‘80後’和‘90後’來說,這個標杆未免過於古老,有點兒像屈原一樣遙遠。即便是‘60後’、‘70後’的作家,他們真正向往的目標也許是《變形記》《百年孤獨》《生命中不能承受之輕》《洛麗塔》之類作品。”

同時,批評家們對於作家和作品的研究,也往往與作家本人的想法迥然相異,其原因也是標準的不同。“舉個例子,大家都說餘華的《活著》代表了他告別先鋒寫作,進入現實主義寫作,但餘華本人卻並不以為然。”雷達認為,批評標準的多元是好事情,而尋求統一標準這樣一種思維恰恰屬於傳統的思維,帶有專製性和一元化的特點,在今天已經落伍了,不再適應時代的發展。他提出,伴隨著經濟的多元、文化的多元,文學的創作與評論也出現了多元同步的格局,這是今天文學的真實麵貌。

紊亂現象的根本問題在於沒有足以解析當前文學複雜現象的思維能力

但是,文學批評所表現出的景象卻並不是多元可以解釋的。雷達認為,這是一個值得研究的問題。他提出,出現不同意見,或出現多種不同意見,不管多麼尖銳,都是正常的,並不可怕;可怕的在於,無標準,無章法,無尺度的“混戰”,那就是無法形成美學意義上的對話和交鋒的“亂象”。這種現象的根本問題在於,沒有能夠足以解析當前文學複雜現象的思維能力,缺乏思想能力和精神駕馭的能力。

“一個顯見的事實是,麵對今天文學所大膽披露的複雜人性、欲望升級,麵對我們所處的轉型的時代,人們有無數的懷疑。麵對傳統與現代、物質與精神、倫理與道德、人性惡與人性善……文學批評卻沒有能力加以評析和辨析,更沒有能力弘揚正麵的真善美的精神價值。我們更多看到的是理論的失效,說服力的喪失。”雷達說,“嚴重點講,是出現了某種思想的癱瘓症和失語狀態。而剩下來的,隻是那些跟進性的描述,中立性的介紹,或者毫無底蘊的粗暴判斷,沒有了理性的尊嚴。”

雷達提出,關於上述問題,有一個如何處理“多與一”的關係的複雜問題,他解釋說:“我覺得文學畢竟有它根本的審美尺度和人類共通的某些價值和基礎,當然也是變動的,在這個基礎上建立一種多元,那麼,這種多元是可喜的。在正麵的多元文化的精神基礎上建立人類共同價值的精神標準,那麼,將對人類的精神走向有指導意義。不過,同時也要看到,有些東西是可以加入到多元互補的審美意識中的,而有些東西卻是反人類、反文化的非文學觀點,對於這些,我認為不能把它納入所謂多元的概念,應當辨析清楚。”

專業批評被學院批評消解了,文本細讀被大而無當的理論所代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