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章(2 / 3)

(3)翠輦:皇帝的車駕。

【譯文】

皇宮林苑中的黃鶯歌唱之聲停息了,長門宮前到處是蝴蝶飛舞。眼看著大好的春光就要逝去,而皇帝的車駕卻從不曾來過。

題袁氏別業

主人不相識,偶坐為林泉。

莫漫愁沽酒,囊中自有錢。

【作者簡介】

賀知章(659~744),字季真,號四明狂客,唐越州會稽永興(今蕭山)人,早年遷居山陰(今紹興)。少時即以詩文知名。唐武後證聖元年(695)中進士,初授國子四門博士,後遷太常博士。開元十年(722),由麗正殿修書使張說推薦入該殿書院,參與撰修《六典》、《文纂》等書,未成,轉官太常少卿。十三年為禮部侍郎、集賢院學士。後調任太子右庶子、侍讀、工部侍郎。二十六年改官太子賓客、銀青光祿大夫右庶子、侍讀、工部侍郎。二十六年改官太子賓客、銀青光祿大夫兼正授秘書監,因而人稱“賀監”。

【注釋】

(1)別業:本宅外另建的園林遊息處所,即別墅、別館。

(2)謾:空。沽:買。

【譯文】

袁氏別墅的主人我並不認識,偶爾到此一坐,為的是欣賞樹林的清新幽靜、泉水潺潺之悅耳。莫要空愁無錢買酒,我的袋子裏有的是錢。

夜送趙縱

趙氏連城璧,由來天下傳。

送君還舊府,明月滿前川。

【作者簡介】

楊炯(650~?)中國唐代詩人。華陰(今屬陝西)人。楊炯與王勃、盧照鄰、駱賓王齊名,並稱初唐四傑。他於顯慶四年(659)舉神童,26歲補校書郎。武後時為盈川令,吏治嚴酷,卒於官。世稱楊盈川。楊炯以邊塞詩著名,所作如《從軍行》、《出塞》、《戰城南》等,氣勢軒昂,風格豪邁。其他唱和、紀遊的詩則未盡脫綺豔之風,無甚特色。今存其詩33首,五律居多。另存賦、序、表、碑、銘、誌、狀等50篇。他對海內所稱王楊盧駱,自謂“愧在盧前,恥居王後”。現存其文集有明代萬曆中童珮彙編的《盈川集》10卷,附錄1卷。崇禎間張燮重輯為13卷。

【注釋】

(1)趙縱:楊炯之友。

(2)趙氏連城璧:戰國時,趙國得到一塊叫和氏璧的美玉,秦王知道後,要用十五座城池交換,故稱連城璧。此處用趙氏喻指趙縱,連城璧喻指其才華。

(3)舊府:趙國的故地,指趙縱的家鄉山西。

【譯文】

趙國的連城璧,其由來天下盛傳。送君返回山西,隻見皎潔的明月灑滿了前川。

竹裏館

獨坐幽篁裏,彈琴複長嘯。

深林人不知,明月來相照。

【作者簡介】

王維(701~761),字摩詰,盛唐時期的著名詩人,官至尚書右丞,原籍祁(今山西祁縣),遷至蒲州(今山西永濟),崇信佛教,晚年居於藍田輞川別墅,漢族。其詩、畫成就都很高,蘇東坡讚他“味摩詰之詩,詩中有畫;觀摩詰之畫,畫中有詩。”,尤以山水詩成就為最,與孟浩然合稱“王孟”,晚年無心仕途,專誠奉佛,故後世人稱其為“詩佛”。著有《王右丞集》,存詩400首。善畫人物、叢竹、山水。唐人記載其山水麵貌有二:其一類似李氏父子,另一類則以破墨法畫成,其名作《輞川圖》即為後者。可惜至今已無真跡傳世。傳為他的《雪溪圖》及《濟南伏生像》都非真跡。王維在唐詩的範疇顯然有更高的成就,他是唐代山水田園派的代表。開元進士科第一(即狀元)。任過大樂丞、右拾遺等官,安祿山叛亂時,曾被迫出任偽職,後兩京收複,降職為太子中允,複累遷至給事中,終尚書右丞。

【注釋】

(1)幽篁:幽是深的意思,篁是竹林。

(2)長嘯:長聲呼嘯。

【譯文】

月夜,獨坐幽靜的竹林子裏,間或彈彈琴,間或吹吹口哨。竹林裏僻靜幽深,無人知曉,卻有明月陪伴,殷勤來相照。

送朱大入秦

遊人武陵去,寶劍直千金。

分手脫相贈,平生一片心。

【作者簡介】

孟浩然(689~740),襄州襄陽(今湖北襄樊)人,盛唐時期的著名詩人。他四十歲時曾赴京城長安考進士,結果沒考上,便回到家鄉襄陽,隱居在鹿門山。他的性格孤傲,終身為做官,以作詩自得其樂。孟浩然漫遊過東南各地,寫了許多山水田園詩,把唐代的山水田園詩創作推向頂峰,在當時很有名氣,連大詩人李白和杜甫也都很推崇他的山水田園詩。

【注釋】

(1)朱大:作者的朋友。

(2)五陵:代指長安。

(3)直:值。

【譯文】

遊人朱大要到長安去,分手時,我將價值千金的寶劍相贈送,用以表達我平素對朋友的一片真心。

長幹行

君家何處住,妾住在橫塘。

停船暫借問,或恐是同鄉。

家臨九江水,來去九江側。

同是長幹人,自小不相識。

下渚多風浪,蓮舟漸覺稀。

那能不相待,獨自逆潮歸。

三江潮水急,五湖風浪湧。

由來花性輕,莫畏蓮舟重。

【作者簡介】

崔顥,唐朝汴州(今河南開封市)人氏,(公元704?~754年)唐玄宗開元11年(公元723年)進士。他才思敏捷,長於寫詩,係盛唐詩人,《舊唐書·文苑傳》把他和王昌齡、高適、孟浩然並提,但他宦海浮沉,終不得誌。曆史上對他的記述不多,故裏汴州也很少有關他的傳說和故事流傳下來,舊《唐書·崔顥傳》裏非常簡略,連他文學上的成就也未提及,這些都是為了什麼?很值得人們思考。作品激昂豪放、氣勢宏偉。

【注釋】

(1)長幹行:樂府曲名。

(2)橫塘:現江蘇江寧縣。

【譯文】

請問阿哥你的家在何方?我家是住在建康的橫塘。停下船吧暫且借問一聲,聽口音恐怕咱們是同鄉。

詠史

尚有綈袍贈,應憐範叔寒。

不知天下士,猶作布衣看。

【作者簡介】

高適(701~765),漢族。唐代邊塞詩人。字達夫、仲武,滄州(今河北省景縣)人,居住在宋中(今河南商丘一帶)。有《高常侍集》、《中興間氣集》等傳世。永泰元年(765年)卒,終年64歲,贈禮部尚書,諡號忠。

高適為唐代著名的邊塞詩人,與岑參並稱“高岑”。筆力雄健,氣勢奔放,洋溢著盛唐時期所特有的奮發進取、蓬勃向上的時代精神。少孤貧,愛交遊,有遊俠之風,並以建功立業自期。早年曾遊曆長安,後到過薊門、盧龍一帶,尋求進身之路,都沒有成功。在此前後,曾在宋中居住,與李白、杜甫結交。其詩直抒胸臆,不尚雕飾,以七言歌行最富特色,大多寫邊塞生活。

【注釋】

(1)前兩句:綈袍,粗絲綿之袍。範叔,指戰國時魏國人範雎。這兩句講述了一個典故:魏國派須賈、範雎出使齊國,齊王重範雎之才,賜給他銀子,而沒有給須賈。須賈誣範雎暗通齊國,範雎被迫害而逃往秦國,改名張祿,拜為丞相,使秦國稱霸天下。後來,須賈出使秦國,範雎穿著破衣拜見須賈。須賈看他可憐,送給他綈袍。當須賈知範雎是秦國丞相時,大驚失色。而範雎念他贈綈袍一事,免其一死。

(2)天下士:天下豪傑之士。

(3)布衣:老百姓。

【譯文】

像須賈這樣的小人尚且有贈送綈袍的舉動,就更應該同情範雎的貧寒了。現在的人不知道像範雎這樣的天下治世賢才,把他當成普通人看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