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章
(1)答人:此詩是太上隱者回答別人的問話。此隱者居終南山。
(2)曆日:日曆。
(3)不知年:不知道是哪年哪月。
【譯文】
我偶然來到這深山的鬆樹下遊玩,累了就用石頭當枕頭無憂無慮地睡上一覺。山中沒有記載年月時令的曆書,冬去春來,也不知道是哪年哪月。
幸蜀西至劍門
劍閣橫雲峻,鑾輿出狩回。
翠屏千仞合,丹嶂五丁開。
灌木縈旗轉,仙雲拂馬來。
乘時方在德,嗟爾勒銘才。
【作者簡介】
唐玄宗(唐玄宗至道大聖大明孝皇帝)李隆基(685年~762年),漢族,又稱唐明皇,唐睿宗李旦第三子,母昭成竇皇後(竇德妃)。李隆基與太平公主合謀發動政變,殺死韋皇後,擁其父李旦即位,被立為太子。延和元年(712年),受禪即位,改年開元。唐玄宗開元年間,社會安定,政治清明,經濟空前繁榮,唐朝進入鼎盛時期,後人稱這一時期為開元盛世。唐玄宗後期,他貪圖享樂,寵信並重用李林甫等奸臣,終於導致安史之亂發生,唐朝開始衰落。公元712年至756年在位,在位44年。諡號:大聖大明孝皇帝;廟號:玄宗:安葬地:泰陵。
【注釋】
(1)幸蜀西至劍門:幸蜀:駕臨四川。劍門,古縣名,今四川省劍閣東北,因劍門山而得名。此詩是唐玄宗李隆基在平息安史之亂後從四川回長安時,行至劍門時所寫。
(2)鑾輿[音“於”]:皇帝的車駕,此處是李隆基子指。出狩:皇帝到外地巡視稱出狩。
(3)五丁井:傳說中蜀道是由五個大力士(五丁)開通的。
(4)乘時:造就時勢。
(5)勒銘才:建功立業的才能。西晉時張載作《劍閣銘》,晉世組司馬炎派人刻於石上。銘中有“興時在德,險亦難恃”之語。
【譯文】
劍門山高聳入雲,險峻無比;我避亂到蜀,今日得以回京。隻見那如翠色屏風的山峰,高有千仞,那如紅色屏障的石壁,全憑五位大力士開出路徑。灌木叢生,好似纏繞旌旗,時隱時現;白雲有如飛仙,迎麵拂拭著馬來。治理國家應該順應時勢,施行仁德之政,各位大臣,你們平定叛亂,建功立業,是國家的棟梁之才。
和晉陵陸丞相早春遊望
獨有宦遊人,偏驚物候新。
雲霞出海曙,梅柳渡江春。
淑氣催黃鳥,晴光轉綠蘋。
忽聞歌古調,歸思欲沾襟。
【作者簡介】
杜審言(約645~708),字必簡,襄州襄陽人,是大詩人杜甫的祖父。高宗鹹亨進士,中宗時,因與張易之兄弟交往,被流放峰州。曾任隰城尉、洛陽丞等小官,累官修文館直學士,少與李嶠、崔融、蘇味道齊名,稱“文章四友”,是唐代“近體詩”的奠基人之一,作品多樸素自然。其五言律詩,格律謹嚴。
【注釋】
(1)和:指用詩應答。
(2)晉陵:現江蘇省常州市。
(3)淑氣:和暖的天氣。
(4)古調:指陸丞寫的詩,即題目中的《早春遊望》。
【譯文】
隻有遠離故裏外出做官之人,特別敏感自然物候轉化更新。海上雲霞燦爛旭日即將東升,江南梅紅柳綠江北卻才回春。和暖的春氣催促著黃鶯歌唱,晴朗的陽光下綠蘋顏色轉深。忽然聽到你歌吟古樸的曲調,勾起歸思情懷令人落淚沾襟。
蓬萊三殿侍宴
奉敕詠終南山應製
北鬥掛城邊,南山倚殿前。
雲標金闕迥,樹杪玉堂懸。
半嶺通佳氣,中峰繞瑞煙。
小臣持獻壽,長此戴堯天。
【作者簡介】
杜審言(約645~708),字必簡,襄州襄陽人,是大詩人杜甫的祖父。高宗鹹亨進士,中宗時,因與張易之兄弟交往,被流放峰州。曾任隰城尉、洛陽丞等小官,累官修文館直學士,少與李嶠、崔融、蘇味道齊名,稱“文章四友”,是唐代“近體詩”的奠基人之一,作品多樸素自然。其五言律詩,格律謹嚴。
【注釋】
(1)蓬萊三殿:唐人皇宮裏的大明宮內有紫宸、蓬萊、合元三殿,統稱蓬萊三殿。奉敕:奉皇帝之命。
(2)雲標:雲端。
(3)玉堂:指終南山上精美的建築。
(4)堯天:堯舜時代的太平盛世。
【譯文】
北鬥星掛在長安城邊,終南山好像依靠在蓬萊三殿前。山上華麗的宮殿聳入雲端,精美的樓閣在樹梢上高懸。半山腰漂浮著清新之氣,山峰中環繞著祥瑞的雲煙。小臣我持酒向皇帝祝壽,願永遠生活在太平盛世中間。
春夜別友人
銀燭吐清煙,金樽對綺筵。
離堂思琴瑟,別路繞山川。
明月懸高樹,長河沒曉天。
悠悠洛陽去,此會在何年。
【作者簡介】
陳子昂(公元659~公元700),唐代文學家,初唐詩文革新人物之一。字伯玉,梓州射洪(今四川省射洪縣)人。因曾任右拾遺,後世稱為陳拾遺。其詩風骨崢嶸,寓意深遠,蒼勁有力,有《陳伯玉集》傳世。陳子昂青少年時家庭較富裕,輕財好施,慷慨行俠。成年後始發憤攻讀,博覽群書,擅長寫作。同時關心國事,要求在政治上有所建樹。24歲時舉進士,官麟台正字,後升右拾遺,直言敢諫。時武則天當政,信用酷吏,濫殺無辜。他不畏迫害,屢次上書諫諍。武則天計劃開鑿蜀山經雅州道攻擊生羌族,他又上書反對,主張與民休息。他的言論切直,常不被采納,並一度因“逆黨”反對武則天的株連而下獄。垂拱二年(686),曾隨左補闕喬知之軍隊到達西北居延海、張掖河一帶。萬歲通天元年(696),契丹李盡忠、孫萬榮叛亂,又隨建安王武攸宜大軍出征。兩次從軍,使他對邊塞形勢和當地人民生活獲得較為深刻的認識。聖曆元年(698),因父老解官回鄉,不久父死。居喪期間,權臣武三思指使射洪縣令段簡羅織罪名,加以迫害。冤死獄中(沈亞之《上九江鄭使君書》)。今天射洪縣城古城牆名為“子昂城”,街道有“伯玉路”等名稱實為紀念陳子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