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章
【作者簡介】
李昂(809年~840年),漢族,唐穆宗第二子,本名涵,長慶元年(821)封江王,唐敬宗之弟。敬宗寶曆二年(826年),被宦官王守澄等擁立為帝。他是唐朝第十四位皇帝(去武則天以外,827年~840年在位),在位14年,享年32歲。在位期間,朝臣朋黨相互傾軋,官員調動頻繁,政權甚至皇帝的廢立生殺,均掌握在宦官手中。後起用李訓、鄭注等人,意欲鏟除宦官。大和九年(835年),李訓引誘宦官參觀所謂“甘露”,企圖將其一舉消滅,但事情敗露,反而導致宦官大肆屠殺朝官,史稱“甘露之變”。事後,文宗更被宦官鉗製,慨歎自己受製於家奴,境遇不如漢獻帝。在位間,去奢從儉,勤於政務,期成名君,但既受製於宦官,又受製於朋黨,又再受製於籓鎮,開成五年(840年)抑鬱病死,死後諡號為元聖昭獻孝皇帝。曾用年號:寶曆、太和、開成;廟號:文宗;安葬地:章陵。
【注釋】
(1)輦路:皇宮中帝王行車的路。
(2)上林:漢代宮苑名。
(3)憑高:登高。
【譯文】
宮中禦道已長滿秋草,我很少乘車遊覽;上林苑的鮮花壓滿枝頭,我也無心觀賞。登高遠望,更覺心思無限,這心思連我的侍臣也不知道。
尋隱者不遇
鬆下問童子,言師采藥去。
隻在此山中,雲深不知處。
【作者簡介】
賈島(779~843),唐代詩人。漢族。字浪仙(亦作閬仙)。範陽(今北京附近)人。早年出家為僧,號無本。元和五年(810)冬,至長安,見張籍。次年春,至洛陽,始謁韓愈,以詩深得賞識。後還俗,屢舉進士不第。文宗時,因誹謗,貶長江(今四川蓬溪)主簿。曾作《病蟬》詩“以刺公卿”(《唐詩紀事》)。開成五年(840),遷普州司倉參軍。武宗會昌三年(843),在普州去世。賈島詩在晚唐形成流派,影響頗大。唐代張為《詩人主客圖》列為“清奇雅正”升堂七人之一。清代李懷民《中晚唐詩人主客圖》則稱之為“清奇僻苦主”,並列其“入室”、“及門”弟子多人。晚唐李洞、五代孫晟等人十分尊崇賈島,甚至對他的畫像及詩集焚香禮拜,事之如神(《唐才子傳》、《郡齋讀書誌》)。賈島著有《長江集》10卷,通行有《四部叢刊》影印明翻宋本。李嘉言《長江集新校》,用《全唐詩》所收賈詩為底本,參校別本及有關總集、選集,附錄所撰《賈島年譜》、《賈島交友考》以及所輯賈島詩評等,較為完備。
【注釋】
(1)雲深:指山深雲霧濃。
【譯文】
蒼鬆下,我詢問了年少的學童;他說,師傅已經采藥去了山中。他還對我說:就在這座大山裏,可是林深雲密,不知他的行蹤。
汾上驚秋
北風吹白雲,萬裏渡河汾。
心緒逢搖落,秋聲不可聞。
【作者簡介】
蘇頲(670~727)字廷碩,瑰子。蘇頲少年時聰明絕頂,博覽群書,且過目不忘。中進士後,初為烏程縣尉,後升監察禦史。奉命核查酷吏來俊臣所製造的冤案,大都平反昭雪,遂升為給事中兼修文館學士,不日又升為中書舍人,專為皇帝起草手令、詔書、文告等。他思如湧泉,下筆千言,立馬可待,深得朝廷倚重,承襲父職為許國公,時有大許、小許美稱。開元四年(716),進同紫微黃門侍郎平章軍國事兼修國史,與宋王景同為玄宗宰相。開元十五年(727)去世,享年58歲。蘇頲著有文集30卷傳世,其文辭高妙,與著名文學家張說(封燕國公)齊名,號稱燕、許大手筆。
【注釋】
(1)汾上:汾水上。汾水為黃河第二的支流。
(2)搖落:樹葉凋零。
【譯文】
北風吹卷著白雲,我要渡過汾河到萬裏以外的地方去。心緒傷感惆悵又逢上草木搖落凋零,再也不願聽到這蕭瑟的秋風。
蜀道後期
客心爭日月,來往預期程。
秋風不相待,先至洛陽城。
【作者簡介】
張說(667~730)唐代文學家。字道濟,一字說之。原籍範陽(今河北涿縣),世居河東(今山西永濟),徙家洛陽。武後策賢良方正,張說年才弱冠,對策第一,授太子校書。累官至鳳閣舍人。因忤旨流配欽州,中宗朝召還。睿宗朝同中書門下平章事。玄宗開元初,因不附太平公主,罷知政事。複拜中書令,封燕國公。出為相州、嶽州等地刺史,又召還為兵部尚書、同中書門下三品,遷中書令,俄授右丞相,至尚書左丞相。卒諡號文貞。與蘇頲(封許國公)齊名,俱有文名,掌朝廷製誥著作,人稱“燕許大手筆”。
【注釋】
(1)蜀道後期:指作者出使蜀地,未能如期歸家。
(2)客心:客居外地者的心情。
(3)預:事先準備。
【譯文】
出使蜀地,歸家的急切之情好像在與日月爭時間,來往的日程事先已經策劃好,可秋風不等待我,先到了我的家鄉洛陽城。
靜夜思
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
舉頭望明月,低頭思故鄉。
【作者簡介】
李白(701年~762年),漢族,字太白,號青蓮居士,有“詩仙”之稱,與杜甫並稱“李杜”。身長七尺有餘(約1.83米)。生於安西都護府碎葉城,幼年遷居四川綿州昌隆縣(今四川省江油市這種說法以郭沫若為代表)。唐代偉大的浪漫主義詩人。其詩風格豪放飄逸灑脫,想象豐富,語言流轉自然,音律和諧多變。他善於從民歌、神話中汲取營養素材,構成其特有的瑰麗絢爛的色彩,是屈原以來積極浪漫主義詩歌的新高峰。韓愈雲:“李杜文章在,光焰萬丈長。”(《調張籍》)。唐朝文宗禦封李白的詩歌、裴旻的劍舞、張旭的草書為“三絕”。李白的劍術在唐朝可排第二(在裴旻之下),但是,如果李白棄文從武,專心研究劍術,相信是不會亞於裴旻的。李白在年輕的時候是一位路見不平、拔刀相助的俠士(這與他的三大思想之一的俠士思想有關),《野史》上有若幹關於這方麵的記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