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章(2 / 3)

【注釋】

(1)又作:床前看月光,疑是地上霜。舉頭望山月,低頭思故鄉。

(2)舉:抬。

【譯文】

皎潔的月光灑到床前,迷離中疑是秋霜一片。仰頭觀看明月嗬明月,低頭鄉思連翩嗬連翩。

秋浦歌

白發三千丈,

緣愁似個長。

不知明鏡裏,

何處得秋霜。

【作者簡介】

李白(701年~762年),漢族,字太白,號青蓮居士,有“詩仙”之稱,與杜甫並稱“李杜”。身長七尺有餘(約1.83米)。生於安西都護府碎葉城,幼年遷居四川綿州昌隆縣(今四川省江油市這種說法以郭沫若為代表)。唐代偉大的浪漫主義詩人。其詩風格豪放飄逸灑脫,想象豐富,語言流轉自然,音律和諧多變。他善於從民歌、神話中汲取營養素材,構成其特有的瑰麗絢爛的色彩,是屈原以來積極浪漫主義詩歌的新高峰。韓愈雲:“李杜文章在,光焰萬丈長。”(《調張籍》)。唐朝文宗禦封李白的詩歌、裴旻的劍舞、張旭的草書為“三絕”。李白的劍術在唐朝可排第二(在裴旻之下),但是,如果李白棄文從武,專心研究劍術,相信是不會亞於裴旻的。李白在年輕的時候是一位路見不平、拔刀相助的俠士(這與他的三大思想之一的俠士思想有關),《野史》上有若幹關於這方麵的記載。

【注釋】

(1)秋浦歌:是李白在秋浦時作的組詩,共十七首,這是第十五首。

(2)緣:因為。

(3)個:這樣。

(4)秋霜:指白發。

【譯文】

滿頭白發呀有三千丈,隻因為我的憂愁有如此之長。不明白(照鏡時)在明亮的鏡子裏,是什麼憂愁使自己白發如秋霜一般。

題祀山烽樹贈喬十二侍禦

漢庭榮巧宦,雲閣薄邊功。

可憐驄馬使,白首為誰雄。

【作者簡介】

陳子昂(公元659~公元700),唐代文學家,初唐詩文革新人物之一。字伯玉,梓州射洪(今四川省射洪縣)人。因曾任右拾遺,後世稱為陳拾遺。其詩風骨崢嶸,寓意深遠,蒼勁有力,有《陳伯玉集》傳世。陳子昂青少年時家庭較富裕,輕財好施,慷慨行俠。成年後始發憤攻讀,博覽群書,擅長寫作。同時關心國事,要求在政治上有所建樹。24歲時舉進士,官麟台正字,後升右拾遺,直言敢諫。時武則天當政,信用酷吏,濫殺無辜。他不畏迫害,屢次上書諫諍。武則天計劃開鑿蜀山經雅州道攻擊生羌族,他又上書反對,主張與民休息。他的言論切直,常不被采納,並一度因“逆黨”反對武則天的株連而下獄。垂拱二年(686),曾隨左補闕喬知之軍隊到達西北居延海、張掖河一帶。萬歲通天元年(696),契丹李盡忠、孫萬榮叛亂,又隨建安王武攸宜大軍出征。兩次從軍,使他對邊塞形勢和當地人民生活獲得較為深刻的認識。聖曆元年(698),因父老解官回鄉,不久父死。居喪期間,權臣武三思指使射洪縣令段簡羅織罪名,加以迫害。冤死獄中(沈亞之《上九江鄭使君書》)。今天射洪縣城古城牆名為“子昂城”,街道有“伯玉路”等名稱實為紀念陳子昂。

【注釋】

(1)喬侍禦:生平不詳,當為作者之朋友。侍禦:官名。

(2)漢庭榮巧宦:漢庭,代指朝廷;榮巧宦:以投機鑽營獲取官位為榮。

(3)雲閣:即雲台和麒麟閣,是漢代表彰功臣名將的地方。薄:輕看。

(4)驄馬使:指東漢時的桓典,任仕禦史,為官正直,出外常騎驄馬(青白色的馬),所以人們稱他為驄馬使。此處代指喬侍禦。

【譯文】

當朝的官場以投機取巧獲得官職為榮耀,表彰功臣之處輕視在邊疆建立功勳的人。可憐你這有能力有政績的喬禦史,勤奮到老又是為誰在作出貢獻呢?

答武陵太守

仗劍行千裏,微軀敢一言。

曾為大梁客,不負信陵恩。

【作者簡介】

王昌齡(690~756)字少伯,漢族。盛唐著名邊塞詩人,後人譽為“七絕聖手”。

王昌齡的籍貫,有太原、京兆兩說。《舊唐書》本傳雲王昌齡為京兆(即唐西京長安,今陝西省西安市)人,大概是因為他在《別李浦之京》詩中說:“故園今在霸陵西”,又有《霸上閑居》之作。唐代許多山西詩人因為洛陽、長安為當時文化中心,多遊洛陽、長安,有的甚至多年住於京城,不能因為居住在京城便說他們為京城人。《河嶽英靈集》為唐人殷番所編著的唐人詩集,載王昌齡為太原人,《唐才子傳》也認為王昌齡為太原人。

【注釋】

(1)答武陵太守:作者離開武陵(今湖南省常德)將返金陵,武陵太守設筵相送。作者以詩相謝。

(2)微軀:微小之軀體,作者自謙之詞。

(3)大梁:戰國時魏國都城(今河南開封)。

(4)信陵:魏國的信陵君曾養食客三千人,以禮賢下士聞名於世。

【譯文】

我即將仗劍作千裏之行,微小的我冒昧地向您說一句話:戰國時,曾在大梁做過門客的人,都沒有辜負信陵君,我在武陵受到太守的提攜,也決不忘記您對我的恩惠。

行軍九日思長安故園

強欲登高去,無人送酒來。

遙憐故園菊,應傍戰場開。

【作者簡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