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章(2 / 3)

【注釋】

(1)趨:小步而行,表示上朝時的敬意。

(2)丹陛:宮殿前塗紅漆的台階。

(3)分曹句:時岑參為右補闕,屬中書省,在殿廡之右,稱右省,也稱紫徽省。紫

微:本指星座,因其成屏藩的形狀,故取象以為喻。微:一作薇。曹:官署。

限:界限。

(4)闕:通“缺”。補闕和拾遺都是諫官,意思就是以諷諫彌補皇帝的缺失。

【譯文】

我和你同步走上朝廷,分屬兩個官署而站立在兩邊。早上隨著皇上的依仗隊上朝,黃昏沾染著禦香爐中的馨香回來。我的頭發花白,悲歎花已落去,遠望青天,羨慕那些飛鳥。如今皇帝聖明而沒有缺憾之事,自然感覺到勸諫的奏折少了。

登兗州城樓

東郡趨庭日,南樓縱目初。

浮雲連海岱,平野人青徐。

孤嶂秦碑在,荒城魯殿餘。

從來多古意,臨眺獨躊躇。

【作者簡介】

杜甫(公元712~770),漢族,字子美,河南鞏縣(今鄭州鞏義)人,世稱杜工部、杜拾遺,自號少陵野老,是我國唐代偉大的現實主義詩人,為國為民,詩聖,世界文化名人,與李白並稱“大李杜”。杜甫祖籍襄陽(今湖北襄樊市),遠祖為晉代功名顯赫的杜預,乃祖為初唐詩人杜審言,杜甫曾任左拾遺、檢校工部員外郎,因此後世稱其杜拾遺、杜工部。杜甫生活在唐朝由盛轉衰的曆史時期,其詩多涉筆社會動蕩、政治黑暗、人民疾苦,他的詩被譽為“詩史”。杜甫憂國憂民,人格高尚,詩藝精湛,被後世尊稱為“詩聖”。杜甫一生寫詩一千四百多首,其中很多是傳頌千古的名篇,比如“三吏”和“三別”,並有《杜工部集》傳世;其中“三吏”為《石壕吏》《新安吏》和《潼關吏》,“三別”為《新婚別》《無家別》和《垂老別》。杜甫的詩對後世影響深遠。

【注釋】

(1)兗州:唐代州名,在今山東省。杜甫父親杜閑任兗州司馬。

(2)東郡趨庭:到兗州看望父親。

(3)海岱:東海、泰山。

(4)青徐:青州、徐州。

(5)秦碑:秦始皇命人所記得的歌頌他功德的石碑。

(6)魯殿:漢時魯恭王在曲阜城修的靈光殿。

(7)古意:傷古的意緒。

【譯文】

我在來到兗州看望我父親的日子裏,初次登上城樓放眼遠眺,飄浮的白雲連接著東海和泰山,一馬平川的原野直入青州和徐州。秦始皇的石碑像一座高高的山峰屹立在這裏,魯恭王修的靈光殿隻剩下一片荒蕪的城池。我從來就有懷古傷感之情,在城樓上遠眺,獨自徘徊,心中十分感慨。

送杜少府之任蜀川

城闕輔三秦,風煙望五津。

與君離別意,同是宦遊人。

海內存知已,天涯若比鄰。

無為在歧路,兒女共沾巾。

【作者簡介】

王勃:(650—676),字子安,絳州龍門(今山西河津)人。少有“神童”之稱,博學多才。十五歲舉幽素科,授朝散郎。後為沛王府侍讀,因戲作鬥英王雞檄文,觸怒高宗,斥逐出府。遂南遊巴蜀,漂泊西南。返長安後,補虢州參軍,因事免官,其父亦受累貶交趾令。赴交趾省親,渡海墮水,受驚而死。善為文,與楊炯、盧照鄰、駱賓王齊名,時稱“四傑”。後人評其詩,亦列初唐四傑之首。所作詩清新流暢,質樸自然,是新舊詩風過渡的標誌。

【注釋】

(1)城闕:指唐代都城長安。

(2)輔:護衛。

(3)三秦:現在陝西省一帶;輔三秦即以三秦為輔。

(4)五津:四川境內長江的五個渡口。

【譯文】

古代三秦之地,拱護長安城垣宮闕。風煙滾滾,望不到蜀州岷江的五津。與你握手作別時,彼此間心心相印;你我都是遠離故鄉,出外做官之人。四海之內隻要有了你,知己啊知己,不管遠隔在天涯海角,都象在一起。請別在分手的岐路上,傷心地痛哭;象多情的少年男女,彼此淚落沾衣。

送崔融

君王行出將,書記遠從征。

祖帳連河闕,軍麾動洛城。

旌旃朝朔氣,笳吹夜邊聲。

坐覺煙塵掃,秋風古北平。

【作者簡介】

杜審言(約645~708),字必簡,襄州襄陽人,是大詩人杜甫的祖父。高宗鹹亨進士,中宗時,因與張易之兄弟交往,被流放峰州。曾任隰城尉、洛陽丞等小官,累官修文館直學士,少與李嶠、崔融、蘇味道齊名,稱“文章四友”,是唐代“近體詩”的奠基人之一,作品多樸素自然。其五言律詩,格律謹嚴。

【譯文】

(1)行出將:命令將軍出征。

(2)書記:崔融為節度使掌書記之官。

(3)祖帳:餞行。

(4)軍麾:軍旗。

(5)朔氣:北方的寒氣。

(6)坐覺:頓覺。

(7)北平:郡名,今河北省東部一帶。此處泛指北方邊地。

【譯文】

君王命令將士出師討伐,作為書記官,你也跟隨遠征。餞行的朝臣很多,自宮闕之外一直延續到河洛,軍旗飄揚震動了整個洛陽城。出征邊地,早上要迎著北方來的寒風,夜裏能聽到警衛的胡笳之聲。不多久戰爭就會勝利結束,古老的北方邊地秋風來得早來得猛,請你多加保重。

扈從登封途中作

帳殿鬱崔嵬,仙遊實壯哉。

曉雲連幕卷,夜火雜星回。

穀暗千旗出,山鳴萬乘來。

扈從良可賦,終乏掞天才。

【作者簡介】

宋之問,字延清,一名少連,汾州(今山西汾陽市)人。一說虢州弘農(今河南靈寶縣)人。初唐時期的著名詩人。

——

宋之問約生於唐高宗顯慶元年(656年?~712年),並沒有顯赫的門第家世。父親宋令文起自鄉閭,矢誌於學,交友重義,“比德同道。理閫探索詞源論討”,多才多藝,不僅“富文辭,且工書,有力絕人,世稱三絕。”唐高宗時做到左驍衛郎將和校理圖書舊籍的東台詳正學士,饒著聲譽。在父親的影響下,宋之問和弟弟宋之悌,宋之遜自幼勤奮好學,各得父之一絕;宋之悌驍勇過人,宋之遜精於草隸,宋之問則工專文詞,成當時佳話美談。上元二年(675年),長得身材高昂、儀表堂堂的宋之問進士及第,登臨“龍門”,踏上了仕進正途。

【注釋】

(1)扈從:擔任隨皇帝出巡時的侍從。登封:河南省登封縣。

(2)帳殿:用錦賬圍成的宮殿。

(3)穀暗:山穀幽暗。

(4)萬乘:皇帝的車駕。

(5)掞[音“善”]:抒發。

【譯文】

錦帳圍成的宮殿坐落在鬱鬱蔥蔥的高山上,有如神仙一樣的出遊,實在壯觀。清晨的雲彩和帳幕一起翻卷,晚上的燈火和天上的星星交雜回旋。幽暗的山穀裏千杆旌旗擁出,山裏雷鳴喧囂,皇帝的車駕到來。我跟隨皇上出遊應該獻詞賦詩,可惜我缺乏頌揚皇上德仁的天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