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章
杜甫(公元712~770),漢族,字子美,河南鞏縣(今鄭州鞏義)人,世稱杜工部、杜拾遺,自號少陵野老,是我國唐代偉大的現實主義詩人,為國為民,詩聖,世界文化名人,與李白並稱“大李杜”。杜甫祖籍襄陽(今湖北襄樊市),遠祖為晉代功名顯赫的杜預,乃祖為初唐詩人杜審言,杜甫曾任左拾遺、檢校工部員外郎,因此後世稱其杜拾遺、杜工部。杜甫生活在唐朝由盛轉衰的曆史時期,其詩多涉筆社會動蕩、政治黑暗、人民疾苦,他的詩被譽為“詩史”。杜甫憂國憂民,人格高尚,詩藝精湛,被後世尊稱為“詩聖”。杜甫一生寫詩一千四百多首,其中很多是傳頌千古的名篇,比如“三吏”和“三別”,並有《杜工部集》傳世;其中“三吏”為《石壕吏》《新安吏》和《潼關吏》,“三別”為《新婚別》《無家別》和《垂老別》。杜甫的詩對後世影響深遠。
【注釋】
(1)玄武禪師屋:是一佛寺,故址在今四川省三台縣。玄武禪師是一位和尚的法號。
(2)顧虎頭:晉代畫家顧愷之。
(3)滄洲:濱水的地方。古稱隱士所居之地。
(4)錫飛常近鶴:這是一個典故。梁時,僧侶寶誌與白鶴道人都想隱居山中,二人皆有靈通,因此梁武帝令他們各用物記下他們要的地方。道人放出鶴,誌公則揮錫杖並飛入雲中。當鶴飛至山時,錫杖已先立於山上。梁武帝以其各自停立之地讓他們築屋居住。
(5)杯渡不驚鷗:這是畫麵上畫的另一個典故。昔有高僧乘木杯渡海而來,於是稱他為杯渡禪師。
(6)惠遠:東晉時高僧,住廬山。惠,應作“慧”。
【譯文】
是哪一年顧愷之在這滿壁上畫了這一幅隱士居地的風景圖?鮮紅的太陽映照著石林,雲霧繚繞;青天邊接著江海,日夜奔流。誌公和尚的禪杖飛舞靠近白鶴道人的仙鶴,高僧乘木杯渡海輕快敏捷得連海鷗都不驚動。看了這幅壁畫,就好像得到入廬山的道路,真的要隨慧遠高僧遠遊。
終南山
太乙近天都,連山到海隅。
白雲回望合,青靄入看無。
分野中峰變,陰晴眾壑殊。
欲投人處宿,隔水問樵夫。
【作者簡介】
王維(701~761),字摩詰,盛唐時期的著名詩人,官至尚書右丞,原籍祁(今山西祁縣),遷至蒲州(今山西永濟),崇信佛教,晚年居於藍田輞川別墅,漢族。其詩、畫成就都很高,蘇東坡讚他“味摩詰之詩,詩中有畫;觀摩詰之畫,畫中有詩。”,尤以山水詩成就為最,與孟浩然合稱“王孟”,晚年無心仕途,專誠奉佛,故後世人稱其為“詩佛”。著有《王右丞集》,存詩400首。善畫人物、叢竹、山水。唐人記載其山水麵貌有二:其一類似李氏父子,另一類則以破墨法畫成,其名作《輞川圖》即為後者。可惜至今已無真跡傳世。傳為他的《雪溪圖》及《濟南伏生像》都非真跡。王維在唐詩的範疇顯然有更高的成就,他是唐代山水田園派的代表。開元進士科第一(即狀元)。任過大樂丞、右拾遺等官,安祿山叛亂時,曾被迫出任偽職,後兩京收複,降職為太子中允,複累遷至給事中,終尚書右丞。
【注釋】
終南山:又名中南山或南山,即秦嶺,西起甘肅省天水,東至河南省陝縣,綿亙千餘裏。太乙:終南山的主峰,亦為終南山別名。分野:我國古代天文學家把天上的星宿和地上的區域聯係起來,地上的某一區域都劃定在星空的某一範圍之內,稱為分野。中峰:指主峰太乙。這句指以太乙為標誌,東西兩邊就分屬不同星宿的分野了。
【譯文】
終南山接近京城長安,崇山峻嶺相連一直到海邊。四邊觀望,白雲繚繞,聚合不散;遠處青青的煙雲,接近後又看不見了。地域的分野在主峰成為分界,向陽背陰的山峰山穀陰晴各不相同。想到有人居住的地方投宿,隔著流水詢問砍柴的樵夫。
登總持閣
高閣逼諸天,登臨近日邊。
晴開萬井樹,愁看五陵煙。
檻外低秦嶺,窗中小渭川。
早知清淨理,常願奉金仙。
【作者簡介】
岑參(cénshēn)(約715~770)唐代詩人,原籍南陽(今屬河南新野),遷居江陵(今屬湖北)。荊州江陵(現湖北江陵)人,享年55歲.出身於官僚家庭,曾祖父、伯祖父、伯父都官至宰相。與高適並稱“高岑”父親也兩任州刺史。但父親早死,家道衰落。他自幼從兄受書,遍讀經史。二十歲至長安,獻書求仕。求仕不成,奔走京洛,漫遊河朔。天寶三載(744,三十歲)中進士,授兵曹參軍。天寶八載,充安西四鎮節度使高仙芝幕府書記,赴安西,十載回長安。十三載又作安西北庭節度使封常清的判官,再度出塞。安史亂後,至德二載才回朝。前後兩次在邊塞共六年。他的詩說:“萬裏奉王事,一身無所求。也知邊塞苦,豈為妻子謀。”(《初過隴山途中呈宇文判官》)又說:“側身佐戎幕,斂任事邊陲。自隨定遠侯,亦著短後衣。近來能走馬,不弱幽並兒。”(《北庭西郊候封大夫受降回軍獻上》)可以看出他兩次出塞都是頗有雄心壯誌的。他回朝後,由杜甫等推薦任右補闕,以後轉起居舍人等官職,大曆元年官至嘉州刺史,世稱岑嘉州。以後罷官,客死成都旅舍。
【注釋】
(1)總持閣:在終南山上。
(2)諸天:天空。
(3)井樹:井邊之樹。
(4)渭川:渭水。
(5)金仙:用金色塗抹的佛像。
【譯文】
總持閣高峻直逼雲天,登上樓閣好像靠近日邊。晴天俯視,萬井之樹盡收眼底,五陵煙霧迷茫動人愁思。憑靠欄杆,看那秦嶺低矮;站在窗邊,看那渭水細小。早知佛教教清淨之理,希望經常侍奉佛像。
寄左省杜拾遺
聯步趨丹陛,分曹限紫微。
曉隨天仗入,暮惹禦香歸。
白發悲花落,青雲羨鳥飛。
聖朝無闕事,自覺諫書稀。
【作者簡介】
岑參(cénshēn)(約715~770)唐代詩人,原籍南陽(今屬河南新野),遷居江陵(今屬湖北)。荊州江陵(現湖北江陵)人,享年55歲.出身於官僚家庭,曾祖父、伯祖父、伯父都官至宰相。與高適並稱“高岑”父親也兩任州刺史。但父親早死,家道衰落。他自幼從兄受書,遍讀經史。二十歲至長安,獻書求仕。求仕不成,奔走京洛,漫遊河朔。天寶三載(744,三十歲)中進士,授兵曹參軍。天寶八載,充安西四鎮節度使高仙芝幕府書記,赴安西,十載回長安。十三載又作安西北庭節度使封常清的判官,再度出塞。安史亂後,至德二載才回朝。前後兩次在邊塞共六年。他的詩說:“萬裏奉王事,一身無所求。也知邊塞苦,豈為妻子謀。”(《初過隴山途中呈宇文判官》)又說:“側身佐戎幕,斂任事邊陲。自隨定遠侯,亦著短後衣。近來能走馬,不弱幽並兒。”(《北庭西郊候封大夫受降回軍獻上》)可以看出他兩次出塞都是頗有雄心壯誌的。他回朝後,由杜甫等推薦任右補闕,以後轉起居舍人等官職,大曆元年官至嘉州刺史,世稱岑嘉州。以後罷官,客死成都旅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