緒論
今又甲午,曆史的慘痛記憶依然影響著中日關係。現今東亞的政治氣氛不但影響著中日兩國的關係,也影響著眾多其他國家的政策。世人期盼兩國國民能更為審慎地來觀察曆史對中日兩國關係的影響,更希望人們能從曆史與現實中預見未來東亞地區所存在的危險。本著的努力是希望從曆史教學角度幫助人們了解中日兩國在相關曆史敘述中的巨大差異,尤其是在公民教育中最重要的中學曆史教育階段的事態,幫助人們更好理解今天兩國關係之間所存在重要症結,以期能建立起進一步理解的基礎。
在東亞地區,中國和日本是兩個占主導地位的國家,同時,這兩個國家又有著漫長的互相關聯的發展曆史。在曆史的發展進程中,一衣帶水的中國和日本,有著和平相處的時候,也有著衝突矛盾的時候:中古時期,中國文明對日本文明的發展產生過重大而深刻的影響;近代時期和現代早期,日本對中國虎視眈眈,多次對中國發動侵略戰爭;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後,特別是1972年中日恢複邦交正常化以及1978年中日兩國締結《和平友好條約》之後,中日關係進入了一個全新的曆史時期,建立起全新的雙邊關係。然而,一係列原因,其中主要是曆史的傷痛,特別是近代以來日本對中國發動了一係列侵略戰爭(1894年中日甲午戰爭、1900年八國聯軍侵華戰爭、1931—1945年的侵華戰爭等)卻不能客觀正視對中國所犯下的侵略罪行,導致中日之間的雙邊關係目前存在著“政冷經熱”的現象——政治方麵的交往和經濟貿易方麵的發展存在比較嚴重的失衡狀況。一部分日本人片麵的曆史觀猶如幽靈一般盤繞在東亞的上空,這對中日之間發展健全的雙邊關係產生著較大的幹擾。曆史可以被寬容,但是不能被遺忘。如何妥善地處理好中日之間的曆史問題,特別是日本對待近代以來對中國發動的一係列侵略戰爭的態度,成為促使中日兩國關係向良性發展的重要因素。
戰後近70年來,無論是中國,還是日本,抑或其他國家,都從不同維度對戰爭進行了反思。在反思過程中,已然存在種種不同觀點,從各方相左的觀點中可知,對曆史的反思已經超越了中日兩國的範疇,成為全世界關注的焦點——這不僅僅是曆史,更是東亞乃至世界的現在與未來的預示。
“一切曆史都是當代史”,究其言,是後人在建構、審視曆史時,通過借助曆史來表述當代的精神與情緒。在中日關係乃至整個東亞關係中,由於政治因素的影響,一些曆史的真相被塗改得麵目全非,日漸失真。然而無論出於怎樣的政治目的,顛倒黑白、企圖抹殺人類曆史最醜陋的一麵,不僅不利於世界走向和平、進步,而且會讓曆史的陰影籠罩在東亞人民的頭頂,讓仇恨激發更大的仇恨。當然,除了政治因素外,曆史中形成的誤解和偏見、彼此間溝通的缺乏、對他國文化的不寬容、過激的狹隘民族主義等等,都是導致對曆史產生錯誤認識的重要原因。與此同時,以上種種因素對政治導向又有著重大的影響。麵對這一嚴峻形勢,我們不禁要問,東亞國家之間關係的出路在哪裏?怎樣才能有效消除籠罩在東亞地區之上的陰霾以及積極有效地推進地區之間的合作?
中日關係的焦點問題之一是日本如何客觀認識自身的侵略曆史。就日本曆史教科書內容而言,其中涉及中國方麵的敘述存在有相當部分的單方麵認識,我們需要做的工作就是拂去表麵的塵埃,探究其背後的原因。當然,就中日兩國來說,如果僅研究日本人在說什麼是不夠的,更為重要的是發掘蘊含在日本曆史教科書中日本人的中國觀。在此過程中,可以探尋日本是如何描述中國並將其呈現於國民眼前(而這些內容卻不曾與中國人進行交流);可以分析日本為什麼會有這樣的想法,這其間又有怎樣的誤解和偏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