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本人在談及如何和中國人相處時,往往將中國人的感想排斥在外。這並不是日本特有的,而是東亞各民族大多存在的問題。聰明的東亞人,總是喜歡揣摩對方的想法,卻不大願意大膽說出對彼此的想法。這也許正是儒家文化圈的性格特點。研究日本曆史教科書正是傾聽日本人想說什麼的好途徑。與以往僅僅針對盧溝橋事變、南京大屠殺等焦點問題的研究不同,本著試圖從日本曆史教科書中整理出一條線索,探究日本人是如何審視他們的國家和中國共同走過的那麼多年的曆史的。
日本中學曆史教科書乃至日本曆史教學中的中國到底是怎樣的形象?這是一個相當值得探討的問題。
研究日本曆史教科書不僅不是對日本內政的幹涉,反而是了解中日文化的端口。在單一的國家視野教育下成長起來的國民,對他國固有的印象可能是正確的,也可能有一定的偏差,甚至可能是一種政治性和文化性的偏見,它將直接影響該國國民在支持政府行動中判斷的感情色彩,也必然會影響該國將來在國際交往中所作的決策。如果曆史教科書問題隻是一個國家要求他國按照自己的意願修改其教科書,那麼,教科書中存在的最根本問題,即單一的國家視野問題並沒有改變,偏見依舊會存在,並且讓當事國產生被強製幹涉內政的感覺。但是如果與曆史教科書問題相關的各方麵人士,能夠將教科書內容的研討當作改變這種文化性和政治性偏見、改善兩國關係的一種途徑,並且為之努力,那麼這場目前表現很激烈的文化衝突,必將加深兩國人民的相互理解,建立兩國健康長久的平等對話關係。希望通過對日本曆史教科書的分析,起到中日溝通橋梁的作用,達到雙方坦誠相待、共同發展的目的。
作為曆史教育者的我們堅信,教育的目的是為了引領人類走向更好的未來。日本如果要繼續現代民主社會的發展,必然需要合格的現代公民,這對於民主社會的維係和發展至關重要。如何培養合格的現代公民?中學的曆史課是公民教育的核心內容,曆史教育建構、記憶、傳承一個民族的曆史,而曆史教科書則是最重要的傳承曆史記憶的媒介。“曆史教科書具有官方性、權威性、正式性、普及性的特征,它將一個民族的曆史記憶深深地嵌入青少年一代的精神世界。而這種記憶又在很大程度上形塑著新一代公民的認同:我是誰?我與國家或民族(國族)是怎樣的關係?作為一個公民,應該如何想、如何做?如何看待與外國的關係?”
叢日雲:《曆史記憶與公民教育》,作為\[美\] 勞拉·赫茵、 \[美\] 馬克·塞爾登著《審查曆史——日本、德國和美國公民身份與曆史記憶》序,北京: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2012年。因此曆史教科書如何編寫,關係到是否能夠培養出具有現代視野和價值觀的、充分知情的公民。本書的研究,不僅可以幫助我們探究日本曆史教育中公民教育的建構,也可以幫助我們思考其他國家包括中國在內曆史教育中的公民意識塑造問題。
本著和以往對日本教科書研究的最大不同之處在於涉及麵更加廣泛,以日本民族發展過程中的中日關係為核心內容,比較全麵地考察日本中學曆史教科書中的有關中國的內容。為使本項研究工作具有高信度,本書在資料與方法層麵作了積極的探索:收集分析了自20世紀80年代以來,日本在全國範圍內采用過的10個有教科書編寫發行權的出版社在不同時期出版的中學曆史教科書,對日本官方前後授權的這10家中學曆史教科書的出版社做到了全覆蓋,這些出版社分別是:日本教育社、東京書籍社、大阪書籍社、清水書院社、帝國書院社、日本文教出版社、教育出版社、日本書籍新社、中教出版社、扶桑社。梳理調查各版日本中學曆史教科書中有關中國曆史的記述內容,並作全麵的分析,同時在此基礎上,按年代和專題,將日本中學曆史教科書中有關中國的曆史記述加以輯錄、翻譯、分類,整理出清晰統一的具體資料,以供各界人士作更深入的了解和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