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章日本曆史教科書對現代中國曆史的記述及演變(2 / 3)

“(提問)滿洲事變是在什麼樣的背景下發生的,世界是怎麼看待滿洲事變的?‘導致中國人排日運動更加激烈,屢次發生妨礙列車和迫害日本人的事件’。”(扶桑社2005年版)

教科書沒有追述之前的《二十一條》帶給中國人的恥辱,也沒有分析日本對中國的經濟掠奪,繼續將排日運動作為因,侵略活動作為果。右翼扶桑社版教科書則花大量的篇幅,將中國在廢除和約時的態度描述成“責備列國”、“叫喊打倒帝國主義”、“詛咒列國的帝國主義”,而把日本塑造成忍辱負重學習先進文化、改革國家,最終被國際承認的形象,並將兩者進行對比。然而作為外交官,幣原和馬克謨不可能不了解中國政府在廢除不平等條約上作出的努力和在建設民主國家上的嚐試

李育民:《中國廢約史》,北京:中華書局,2005年,第11頁。。但是扶桑社教科書編寫者似乎不甚了解,甚至將這些內容津津樂道地拿來作為論據,一而再地將近代中國描寫成一個野蠻落後,與民主差距甚遠的國家,與此同時將日本扮演為一個遵守國際法的文明形象。

就像扶桑社版教科書忽略了中國政府在廢約上的努力一樣,他們也顯然忘記了日本也有排外的攘夷誌士的存在。這種斷章取義的描述,本質上是為了維護本國的侵略利益。將這些後來被驗證為錯誤的觀點作為本應具有權威性和科學性的教科書內容,隻會讓日本學生對中國產生錯誤的印象,認為中國國民是吃軟怕硬,無視法律的暴民。與之對比,日本軍隊的暴行被完全美化,變成了被害者。這種教科書編撰取向,對學生人生觀、價值觀、世界觀的形成、發展,將會造成非常惡劣的影響。同時,日本曆史教科書中關於當時日本國民的態度,是如此記述的:

“軍部譴責政府不能妥善處理居住在滿洲的日本人受排日運動的窘境,以及排日運動對滿洲權益的威脅。日本國民對軍部的期待。”“(滿洲事變後)政府不能解決日本人在滿洲受到的非法行為迫害,關東軍收到大筆捐款。”(扶桑社2005年版)

“日本政府最初試圖避免戰爭的擴大,但沒有控製住關東軍的行動,之後承認了事變。國內報道對軍部的這一行動大肆報道,多數國民對此也表示出了狂熱的支持。”(清水書院2005年版)

“滿洲事變後,在日本國內,眾多的報刊都寫文章表示強烈支持日本軍的行動,批判日本政府應該采取更加強硬的態度。”(教育出版2005年版)

帝國書院版的教科書將“九一八事變”稱為“滿洲事變”,將“九一八事變”的根本原因解釋為由於經濟危機的打擊,民眾生活無著落,“產生了一種呼聲:統治‘滿洲’”,對之後日本政府的政策美化為“不擴大方針”。以後之所以事態會擴大,是因為“不景氣使得政府失去了人們的信賴,沒有力量抑製軍部,結果隻得協助軍部”。“二二六事變”之後,“加強了軍部力量,軍國主義思想更加強大,國民終於不能夠與軍部對抗”。在這兩段看似自相矛盾的文字中,日本國民到底是怎樣的立場?在帝國書院版教科書中,軍部是唯一要求擴大戰爭的因素,民眾與政府都是站在軍部的對立麵的,最終出於無奈屈從了軍部(其實大多數教科書也都采取了這種觀點)。然而看到以上這段文字,讓人不禁要問:向中國東北擴張是“民眾的呼聲”,而之後日本的繼續擴張的方針又是違背國民的意願的,那麼日本國民的意願到底是什麼?日本是不是要以日本國民的意願來掩蓋日本政府對戰爭的責任?其實這也正是當時日本人民所處的矛盾立場,這和當時的日本輿論教育導向有關。

日本政府在二戰期間對日本國民進行了大量的針對教育和輿論控製,使得日本國民無法知道戰爭的真相,成為日本發動對外戰爭的犧牲品。教科書沒有分析這種情況正是軍國主義輿論教育的結果,使得教科書本身因為自相矛盾而欠缺邏輯性。

日本占領東三省是對中國主權赤裸裸的侵犯,但是多本教科書聲稱是為了確保日本在滿洲的利益,先是將滿洲從中國分離出來,同時又假以利益想要使這種侵略行為合理化。

“為了確保日本在滿洲的利益,當地軍部主張把滿洲從中國分離出來。”(東京書籍2005年版)

“在中國實行統一的國民黨政府的影響逐漸波及日本權益集中的滿洲。”(大阪書籍2005年版)

“國民黨為了統一中國,一方麵鎮壓曾有合作關係的中國共產黨,一方麵試圖向北方擴大勢力範圍,收回外國在中國的權益。在這種情況下日本擔心失去在大陸的勢力範圍才向山東出兵,並在1931年負責警備滿洲租借地的日軍為製造這種契機。”(清水書院2005年版)

“1928年進入北京後,國民黨的勢力逐漸影響到日本權益集中的滿洲。”(日本書籍2005年版)

“為了解決來自北方的蘇聯的威脅,以及南方國民黨勢力的逼近,關東軍一部分將校開始策劃軍事占領滿洲。”(扶桑社2005年版)

這些將日本描寫為戰爭的受害者的方法,是日本對於東三省主權歸屬中華民國的漠視。這和日本將台灣從中國孤立出去一樣,都是為了掩蓋自己的侵略罪行。

(三)滿洲國

日本部分曆史教科書用“擁立”來顯示滿洲國建立是深得人心的,是合法的政權。

而且,部分教科書還極盡詭辯之能事,暫不說它侵占東北毫無道歉之意,就說國聯要求日本從中國東北撤軍這件事,教科書認為是國際社會在打壓日本,促其退出國聯,成為日本加強軍備,發動世界大戰的原因,把日本侵略的野心隱藏了。大部分教科書能指出滿洲國是被日本控製的,是個殖民機構,但是沒有揭示溥儀隻是日本的政治傀儡,建立滿洲國是日本安撫東北三省百姓的手段。

“建立了滿洲國,但其實權卻為關東軍所掌握。”(清水書院1986年版)

“日軍建立滿洲國,迎奉清末帝為執政,實權由日本掌握。”(學圖出版社1992年版)

“但事實上,滿洲國的統治權力全部被日本人掌握,除讓日本公司進入滿洲,還從中國人民手中廉價收購土地,讓日本農民集中移住到滿洲,從事墾荒。”(大阪書籍2005年版)

“1932年建立了由日本控製的‘滿洲國’(滿洲事變)。”(日本書籍2005年版)

“日本於1932年建立滿洲國。實權為日本掌握,支配產業。”(帝國書院2005年版)

“關東軍占領了滿洲主要地區以後,於1932年擁立清朝最後的皇帝溥儀為元首建立滿洲國。”(東京書籍2005年版)

“擁立原清朝最後的皇帝溥儀為元首,成立了‘滿洲國’,事實上,日本掌握著滿洲國的實權。中國認為這一行動是日本的侵略,向國際聯盟提出申述。國際聯盟根據調查團的報告,於1933年勸告‘不承認滿洲國,日本軍從占領地撤退。’但是日本沒有接受這一勸告”……“接下來,擁立原清朝最後的皇帝溥儀為元首,成立了‘滿洲國’,事實上,日本掌握著滿洲國的實權。”(教育出版2005年版)

“1932建立了由日本控製的‘滿洲國’。”(日本書籍2005年版)

部分教科書通過李頓調查團暗示日本對中國東北是侵略行為,但是仍然沒有勇氣承認侵略事實,用“不承認滿洲國”來代替。

“國聯總會以42∶1的比例,通過不承認滿洲國,要求日本軍隊撤離的決議。”(大阪書籍2001年版)

“國聯接受了中國的申訴,派遣調查團調查實情,決議不承認滿洲國。”(日本文教2005年版)

日本文教版的教科書也采取通過李頓調查團暗示日本對中國東北的侵略行為,但是很遺憾的是,教科書仍然不敢明確使用“侵略”二字,描述上也顯得軟弱無力。

“1932年日本建立滿洲國,國際聯盟接到中國的申訴,派遣調查團調查實際情況,決議否認了滿洲國。日本對此不滿,退出了國際聯盟,從世界上孤立。”(日本文教2005年版)

為了掩蓋日本對東北三省的經濟掠奪,扶桑社版教科書甚至如此描述滿洲國:“滿洲國以五族共和、建設王道樂土為口號,再加上日本重工業的進駐,經濟逐漸成長,大量吸引包括來自中國等地人口的移入,”以此不實之現象來掩蓋日本對東北三省的經濟掠奪以及強製華工高強度勞動的殖民事實,美化其醜惡行為。

八、關於中日戰爭(抗日戰爭)

此部分的內容包括 “盧溝橋事變(中日戰爭)”和 “陷入泥淖的戰爭(中日戰爭持續化)”。綜觀各版教科書,我們再次領教它們敘述侵略戰爭事實時偷工減料、含糊不清、輕描淡寫、語焉不詳之能事,明顯感到日本社會要改寫曆史的心態。日本自明治政府以來對中國種種侵略行為都使中國各階級、各階層都切身感受到日本對東亞大國垂涎三尺、欲吞入口的態勢,所以盧溝橋事變是日本蓄謀已久的、必然會爆發的戰爭,現借日本人之口反觀中國人的體會:“(中國—蔣介石的談話):從這次事件的經過可以看出,日本侵華是經過長時間策劃的結果,和平不可能容易得到”。正是如此,盧溝橋事變僅是日本全麵侵華的開始,隨後,日軍按計劃逐步擴大戰線,加上中國人民頑強的抵抗,最終使日本陷入了戰爭的泥淖,中日戰爭持續發展。然而,日本教科書對這段曆史又是如何自圓其說的呢?

(一)“武力衝突”掩蓋“侵略”實質

中日戰爭由何而起?日本各版本教科書的說法如下:

“1937年(昭和12年)7月,日中兩軍在北京郊外發生衝突。”(學圖出版社1992年版)

“1937年7月,駐紮在華北的日軍在北京郊外的盧溝橋與中國軍隊發生衝突(日華事變)。”(中教出版社1992年版)

“1937年(昭和12年)7月7日,在北京郊外的盧溝橋,日軍與中國軍發生衝突。”(日本書籍2001年版)

“1937年(昭和12年)7月以北京郊外的日中兩軍發生衝突的盧溝橋事件為契機,日中戰爭開始了。”(帝國書院2002年版)

“1937年(昭和12年)7月駐屯在華北的日軍在北京郊外的盧溝橋與中國軍隊發生衝突。”(日本文教2002年版)

“1937年7月7日在北京郊外盧溝橋發生了日中兩國軍隊的武力衝突,日中戰爭開始了”(東京書籍2005年版)

“1937年7月,在北京郊外的盧溝橋,中國軍隊與日本軍隊發生了衝突。”(大阪書籍2005年版)

“1937年,在中國北京郊外,日中兩國軍隊發生衝突。”(日本教育2005年版)

“1937年,在北京郊外日中兩國軍隊發生衝突。”(清水書院2005年版)

從以上摘錄可以看出,除扶桑社版教科書用“戰鬥狀態”外,其他教科書一律使用“衝突”一詞,使人分不清是非真偽,誰是蓄意誰是防禦。因為“衝突”意味著中國也存在不當行為,也應承擔戰爭責任,這種不負責任的定性,嚴重掩蓋了曆史真相。俗話說:“講事實擺道理”,教科書模糊處理了事件過程,沒有“過程”的“事實”強行冠以“武力衝突”,這個“道理”,實在可以說明問題。日本“徑自舉行軍事演習”、“詭稱兩名士兵失蹤”、“中國拒絕這種無理要求(日軍要進宛平城搜查)、日軍竟開始攻擊中國駐軍”這等過程怎能縮減?如果縮減,至少也應在“武力衝突”之前實事求是地注明“日本故意挑起”。

讓日本承認其“侵略”行為,實非易事。我們尚能在清水書院1986年版找到“侵略”兩字,之後,難覓蹤跡;日本書籍和日本文教版教科書用“擴張勢力”來回避“侵略”。扶桑社版教科書甚至倒打一耙,說是中國軍隊首先挑起的,意指日本發動盧溝橋事變是自衛行為。這種教育下的日本學生,很難對日本的侵略史實有清醒的認識。

“日本在滿洲事變之後向蒙古、華北擴張勢力。”(日本書籍1993年版)

“1937年(昭和12年)7月7日晚上,有人對正在北京郊外盧溝橋上演習的日軍進行炮擊。第二天早晨,日軍與中國國民黨軍隊之間就形成戰鬥狀態(盧溝橋事件)。”(扶桑社2001年版)

“日本繼滿洲後,企圖再向南擴張勢力。”(日本文教2005年版)

(二)關於盧溝橋事件

日本教科書模糊地處理了事件過程,對於日本徑自舉行軍事演習、詭稱日軍士兵失蹤、中國拒絕要求、日軍率先攻擊中國駐軍的過程,使用了“日中兩國軍隊的武力衝突”這樣分不清是非真偽、誰對誰錯、誰是蓄意誰是防禦的字眼混淆視聽。

“1937年7月7日在北京郊外盧溝橋發生了日中兩國軍隊的武力衝突,日中戰爭開始了。”(東京書籍2005年版)

“1937年在北京郊外的盧溝橋,中國軍隊與日本軍隊發生了衝突,雖然在當地簽署了停戰協議,但由於日本政府沒有明確方針,戰火擴大到了上海,中日在沒有宣戰的情況下爆發了全麵戰爭。”(大阪書籍2005年版)

“1937年,在北京郊外日中兩國軍隊發生衝突,事件發生後,當地駐軍和陸軍內部擴大派與不擴大派產生對立,政府的和平談判也遭失敗,戰火向著全麵戰爭繼續擴大。”(清水書院2005年版)

“1937年7月由於發生在北京郊外日中兩軍衝突的盧溝橋事件,中日戰爭爆發。”(帝國書院2005年版)

“1937年(昭和12年)7月,在北京郊外盧溝橋,駐紮華北的日本軍與中國軍發生了衝突。以此為契機,日中戰爭爆發。”(日本文教2005年版)

“1937年7月在中國北京的郊外日中兩軍發生衝突,以此為契機,日中戰爭爆發了。8月份在上海也發生了衝突,沒有宣戰的狀態下,日本軍接連不斷地擴大戰線。”(教育出版2005年版)

這種曖昧的態度,回避了戰爭爆發的真相,也逃避了戰爭的責任。同時教科書在各處對日本的目的進行了非常平淡的描寫,無視其所作是違反國際法的侵略行為。“武力衝突”意味著中國軍隊也存在的不當行為,教科書沒有明確指出這場武力衝突是由日本故意挑起的。

(三)把戰爭持續化歸咎於中國或日本軍部

中國大陸戰爭持續化,一方麵是日本侵略策略的結果,另一方麵也是國共兩黨組建抗日民族統一戰線,團結一致、頑強抗日的結果,多數教科書能夠體現當時的真相。但是,有的教科書則將戰爭持續化歸咎於中國,認為是由於中國接受外國的援助或者是中國共產黨欲乘機奪權而有意之行為,還有的教科書把責任推給軍部,是“軍部執意擴大戰爭,政府被迫接受”,這種牽強的借口連日本民眾都難以置信。

“(七七事變後)日軍無視日本政府的方針擴大戰線,最終攻擊上海,演變為全麵戰爭。”(學圖出版社1992年版)

“近衛內閣雖然發布不擴大方針,但現地軍隊無視這一方針,獨自采取行動。被軍隊無視的政府隻得改變了不擴大方針。”(中教出版社1992年版)

“當中國大陸的戰爭陷入僵局,不知何時才能結束時,與國民黨聯手的中國共產黨反而將對日戰爭視為有助奪權的良機,因而致力於戰爭長期化。”(扶桑社2001年版)

“中國政府接受美國、英國、法國和蘇聯援助,繼續抗戰, 擴大戰線,進入長期作戰。”(帝國書院2002年版)

“事件(七七事變)發生後,在當地駐軍和陸軍內部裏擴大派與不擴大派間形成了對立,政府力主的和平談判也遭到失敗,戰火遂朝著全麵戰爭的方向擴大了(中日戰爭)。”(清水書院2005年版)

“曾經有過一些推動和平解決的工作(莫非指的是汪偽政權?),但是軍部要求持續戰爭的強硬政策不斷占據優勢。”(扶桑社2005年版)

日本多個版本的曆史教科書都避免使用“侵略”二字,如日本文教和日本書借用“擴展”取代“侵略”。

“日本繼滿洲之後,把勢力繼續向南方擴展。導致中國的抗日運動更加高漲。”(日本文教2005年版)

“到了1935年,日本為了謀求新的資源及市場,準備從滿洲向華北擴展,引起中國抗日運動的迅速高漲。”(日本書籍2005年版)

至於戰爭持續的原因,在中國大陸的戰爭長期化,一方麵是日本侵略策略的結果,另一方麵也是中國人民積極抗日的結果。但是,多數版本教科書對於戰爭的長期化,采用“軍部執意擴大戰爭,政府被迫接受”這一說法。教育出版版教科書采用了“日本軍占領了中國各地,但是一直都沒有能夠使中國屈服,在中國民眾的頑強抵抗下,戰爭演變成為長期戰。”的說法。這也是多個版本教科書中稍能體現對當時曆史真相的敘述。

九、關於南京大屠殺

這是個沉痛的話題。有時日本人在中國人眼中是“殘暴”的,不在於它對中國隻有這一次血債,還有其他:甲午中日戰爭時,日本在旅順實行大屠殺;為了阻止蔣介石北伐,日本在山東濟南進行大屠殺。中國也不是個愛記仇的民族,實在是南京大屠殺時間之長久、數量之巨大、手段之殘酷,為世間罕見。無論出於怎樣的政治目的,其本身是極端醜惡和可恥的。南京大屠殺嚴重違反人道主義,藐視國際法,剝奪人民的基本生存權,是日本帝國主義全麵侵華過程中所犯下的滔天大罪,這樣的暴行是無法用“戰爭中不可避免的暴行”這種言詞掩飾過去的。南京大屠殺中被殺害與被淩辱的不僅僅是生命本身,更是人類的信仰以及生存的意義。它也絕不僅僅是日本民族的恥辱,更是整個人類世界的慘劇,是對民主、自由、人權的嘲弄和踐踏。這種傷害不是一代人的身體毀滅,而是幾代人的心理陰影。日本對亞洲鄰國做出此等野蠻暴行,讓人難以相信這會是同是東亞文明圈、齒唇相依的國家之行為。但是,血淋淋的事實依然曆曆在目。在這裏我們要討論的是日本教科書如何對南京大屠殺進行記述的。

(一)客觀披露大屠殺時國際國內現狀,但未能揭示深層次原因

一些教科書在揭露當時日本國內外的現狀方麵,較為客觀。

“作為南京大屠殺受到了外國的指責。可是日本的普通國民,被迫不能知道那個事實。”(東京書籍1986年版)

“這時期,中國大量的民眾遭到屠殺(南京大屠殺事件),但日本的國民並不知道此事。”(中教出版社1986年版)

“占領首都南京後,殺害了包括婦女與兒童在內的多數的中國人的情況被各國報道後,受到譴責……但是日本國民並不知情。”(大阪書籍2001年版)

“1937年年末、日軍占領了當時中國首都南京,殺害了據說達20萬人的俘虜與市民,並且日軍的暴行與掠奪也曾出不窮,因而遭到了國際社會的嚴厲譴責(南京事件)。大多數日本人,在戰爭結束之前對此事件一無所知。”(日本書籍2001年版)

“但是, 日本國民對此事一無所知。”(帝國書院2002年版)

“各國對南京大屠殺事件進行了強烈譴責。但是當時的日本國民幾乎無人知道這個事實。”(清水書院2005年版)

“日軍占領南京的時候,屠殺了大量的中國民眾(南京大屠殺事件),遭到國際性的譴責,日本國民卻對此一無所知。”(日本文教2005年版)

可以看到,教科書都在強調此事件遭到國際譴責,但同時也都在強調日本國民對此一無所知。所有版本都沒能揭示為什麼“各國報道”(大阪書籍2001年版)這場大屠殺而唯獨“日本國民對此事一無所知”?其中深層次原因是日本法西斯專政的特點,即對外瘋狂擴張、野蠻侵略,對內專製獨裁、封閉統治。曆史教育的功能是什麼?是“以史為鑒”,初中學生無法從這樣的教科書中“以史為鑒”,也就無所謂守護現在的民主社會,不能不說這是曆史教育的失敗之處,令人遺憾。

(二)用模糊的性質和不確定的數字來淡化大屠殺的嚴重性

南京大屠殺的暴行在一些教科書中(如大阪書籍、教育出版、日本書籍)被簡化為“南京事件”,而扶桑社版教科書不僅將南京大屠殺簡化為“南京事件”僅僅是以注釋的形式出現。

“1937年年末、日軍占領了當時中國首都南京,殺害了據說達20萬人的俘虜與市民,並且日軍的暴行與掠奪也曾出不窮,因而遭到了國際社會的嚴厲譴責(南京事件)。”(日本書籍2001年版)

“日軍以為如果攻陷國民黨政府的首都南京,蔣介石就會投降,遂於12月占領南京(這時,由於日軍占領,有許多民眾死傷。即南京事件)。”(扶桑社2001年版)

南京大屠殺是一場慘絕人寰的大屠殺,而注釋中僅僅以“許多民眾的死傷”,完全回避了“屠殺”的字眼。如果聯係扶桑社版教科書內容“20世紀的戰爭和極權主義的犧牲者”,其掩蓋日本侵略暴行的用心顯然可見。

至於南京大屠殺遇難民眾的數字更加眾說紛紜,用“許多”、“大量”、“據稱”、“據說”、“多數”、“數十萬”、“被推定上升至多數”等不確定詞彙淡化大屠殺的嚴重性,掩蓋自己的罪行,大阪書籍和扶桑社版教科書索性說數字有爭論,尚未確定。

“日本軍於同年年底占領了首都南京。在這一過程中,殺害了包括婦女和兒童在內的大量中國人。”(東京書籍2005年版)

“那時候,日本軍在混亂中,殺害了多數俘虜和居民,遭到國際上的非難(南京事件)。”(日本教育2005年版)

“但是,關於被害人數,各種調查和研究還在進行,尚未確定。”(大阪書籍2005年版)

“事件中犧牲人數等真實情況在資料上出現疑點,見解內各種各樣,爭論持續至今。”(扶桑社2005年版)

對南京大屠殺的描寫相比較於教科書不遺餘力地介紹美軍對日本投擲原子彈後的廣島的慘狀,形成極大的反差。南京大屠殺沒有任何照片資料,或者日本侵略者當時的新聞報道,以及被殺中國人的數量。

“占領了國民黨政府的首都南京,殺害了包括俘虜,婦女兒童在內的多數市民(南京事件)。”(大阪書籍2005年版)

在90年代大阪書籍出版的教科書中還能見到“占領南京後20萬民眾被殺”,也能見到“朝鮮慰安婦”等字眼,還有“朝鮮慰安婦紀念戰爭結束50周年去東京遊行的照片”,但是在最新的版本中“南京大屠殺、慰安婦、‘三光’政策、中國勞工和731部隊”等這部分內容全部被刪除。

“在南京不僅士兵,還殺害了包括婦女和兒童在內眾多的中國人,各外國指責‘日本軍的蠻行’(南京大屠殺)。但是,這件事情日本國民並不知道。”(帝國書院2005年版)

“外國各國強烈譴責了這一南京大屠殺事件”“推算當時的死亡人數包括戰死的士兵達到了許多”……“當時的日本人幾乎無人知道這件事實。”(清水書院2005年版)

“日本軍占領南京時,殺害了大量的中國民眾(南京屠殺事件),遭到國際性指責,但這件事沒有告訴日本的國民。”(日本文教2005年版)

“同年12月占領了中國的首都南京。這時,日本軍在混亂之中殺害了眾多俘虜以及居民,受到了國際性的譴責(南京事變)。”(教育出版2005年版)

“日本軍在年底占領了首都南京,屆時殺害了據說達20萬人的俘虜及市民,暴行及掠奪不斷,遭到了國際言論的嚴厲譴責(南京事件)。”(日本書籍2005年版)

從這些蒼白無力的文字中,人們難以看到當年南京如同地獄般的景象,人們難以感受到中國人民所受到的屈辱。日本教科書在南京大屠殺事件上的記述,很難稱得上是一種負責任的表現和對戰爭暴行的深刻反思。

十、關於“大東亞共榮圈”背景下的太平洋戰爭爆發

日本以“大東亞共榮圈”為幌子向東南亞侵犯,影響到歐美國家在亞太地區的既得利益,美國對日本實行經濟製裁,禁止向日本出口重要戰略物資——石油。於是日美關係惡化並最終導致太平洋戰爭的爆發,第二次世界大戰進一步擴大了。

(一)“大東亞共榮圈”的本質

1938年日本首相近衛內閣聲明要建設東亞新秩序,即建設所謂的提倡從亞洲趕走歐美勢力,求得亞洲各民族共同繁榮的“大東亞共榮圈”。關於“大東亞共榮圈”的性質,一些教科書記述道:

“日本……提倡從亞洲趕走歐美勢力,求得亞洲各民族繁榮的‘大東亞共榮圈’。”(東京書籍2005年版)

“從歐美的統治下‘解放’出來,建設僅是亞洲各民族的繁榮‘大東亞共榮圈’”。(帝國書院2005年版)

“明確提出戰爭的名目是排除歐美勢力,建設亞洲人的‘大東亞共榮圈’。”(扶桑社2005年版)

涉及“大東亞共榮圈”的5個出版社的教科書,隻有大阪書籍、日本書籍和清水書院版教科書提到其隻不過是虛幻的、欺騙的宣傳口號而已。

“當時的日本政府聲稱此次戰爭為‘大東亞戰爭’,日本的戰爭目的是要‘建設大東亞共榮圈’,將東南亞各國從歐美諸國手中解放出來,與日本共存、共榮。但實際上,日本不過代替歐美對以上國家實施統治而已。”(清水書院1980年版)

“日本軍對外宣傳說要在東南亞各國,建設從歐美殖民地支配中解放,亞洲各民族繁榮的‘大東亞共榮圈’,約在6個月間陸續占領。但是,實際並不承認獨立,征收石油、鐵等資源和糧食,要求住民協助戰爭。”(大阪書籍2005年版)

“深化學習:虛幻的‘大東亞共榮圈’(對於太平洋戰爭開戰的深化學習) 但是上述口號沒有說服力,一邊高喊亞洲人的亞洲,一邊與亞洲的大國中國長期處於戰爭狀態。另外,一邊講解放殖民地,日本自身卻沒有放手朝鮮和台灣。……‘大東亞共榮圈’隻不過是標語。”(日本書籍2005年版)

我們在多個版本教科書中看到了當時“大東亞共榮圈”的外交口號,但遺憾的是,教科書對其本質缺乏深刻的分析。事實上,“大東亞共榮圈”隻不過是日本向整個亞洲擴大侵略的幌子,實質是日本企圖排除歐美在亞太地區的殖民勢力,對東南亞各地居民進行政治壓迫與經濟剝削,企圖以戰養戰,支撐日本侵略戰爭的政策。它的本質從1942年7月日本“大東亞建設審議會”所提出的《大東亞建設基本綱領》可獲知。這個綱領規定東南亞為日本的礦業、農業基地,主要供應所需的石油、礦物和農業資源。各地軍政府成立後,立即宣布對被占領地區的鐵路、船舶、港口、航空和郵電部門實行軍管,對外貿易及彙兌也進行管製。日本的軍事法西斯統治和超經濟的掠奪政策,以及殖民奴化教育,暴露了它的侵略野心,剝下了它在入侵初期打扮的“解放者”和“保護者”的外衣,加劇了它與東南亞各國人民之間的民族矛盾,激起了各國人民抗日民族解放鬥爭的高漲。

除了扶桑社版教科書外,日本大部分版本的教科書能夠客觀指出當年日軍在外交上和軍事上的矛盾:

“日本軍隊宣傳將各國從歐美殖民地的支配下解放出來……在短短的6個月內幾乎占領了整個東南亞,但實際上日本並沒有承認各國獨立,隻獲取石油、鋼鐵等資源及食物。”(大阪書籍2005年版)

“一個時期日本也曾支援過當地的民族運動,在飽嚐歐美殖民地統治痛苦的東南亞,也有像印度尼西亞一樣,最初把日本軍作為為贏得獨立的解放軍來歡迎的地區”,隻是由於占領後因為“戰局不利,開始勝於歐美的殘暴統治使民眾受盡痛苦,民眾的民心才轉向,抗日運動在各地開展起來。”…… “對亞洲各被占領國實施軍政,征收當地物資,確保向礦山、工廠供應勞力等殖民統治,……日本的占領政策等於是代替歐美的殖民地統治。”(清水書院2005年版)

“日本把這場戰爭定位為把亞洲民族從歐美殖民中解放出來的戰爭,稱之為大東亞戰爭。但是,否認殖民地的獨立,將占領區的居民征用為勞工。為補充日本的勞力不足,把大約70萬朝鮮人、大約4萬中國人強行帶到日本,從事煤炭等嚴酷的勞動。”(日本文教2005年版)

“長期北歐美各國殖民地統治的亞洲人民曾經對日本有所期待。但是在占領地,日本軍迫使從事嚴酷的勞動,征收戰爭的必要物資。並且鎮壓反對占領的人們。為此,東南亞出現了抵抗日本軍,朝向獨立的動態。”(教育出版2005年版)

“日軍在東南亞國家的幫助下進軍。”(扶桑社2005年版)

扶桑社版教科書的說法完全掩蓋了當時日本帝國主義的侵略行為,教育出版社版教科書所謂的“獨立”也隻是日本扶持的傀儡政權。至於日軍占領新加坡後對華人的大屠殺和占領菲律賓後強迫俘虜行軍所造成的大量死亡,乃至強迫新馬華人繳納“奉納金”等等事件,教科書根本就隻字不提。對於日軍對當地人民的迫害,殖民統治的強製性、殘暴性,強製當地居民從事繁重的勞役,對物資和食品強行管製,造成饑荒和困苦,強製發行軍票,導致物價飛漲,對反對占領者加以殺害等等往往記述不足,有時輕描淡寫日本隻是代替歐美國家進行殖民統治,顯然是不夠客觀的。

(二)太平洋戰爭爆發原因

對於太平洋戰爭爆發的原因,日本多個版本的曆史教科書描述各不相同,甚至有的采取了完全相反的表述。除扶桑社版教科書公然聲稱太平洋戰爭是“自存自衛戰爭”外,大阪書籍社版、清水書院版認為是美國等國家禁止向日本出口資源,日本決定與美國開戰;而帝國書院版、日本文教版則認為是日本推進向東南亞的侵略,美國等國家禁止向日本出口資源;教育出版描述為“為了掐斷美國的補給線”;日本書籍版描述為日本唯恐失去戰爭利益而引發戰爭。差異如此之大的觀點,反映出日本社會本身對此問題很難取得一致,還存在相當大的爭議。

強調美國禁止向日本出口石油而引發戰爭的有:

“美國反對日本侵占中國,限製出口日本的軍需物資,……然後,是年7月,日軍進入法國領地印度南部,美國由此更進一步禁止了向日本出口石油。”(東京書籍1986年版)

“……美國與英國、荷蘭等采取壓迫日本經濟的方針。”(學圖出版社1992年版)

“對日本親近德國的舉動懷有強烈戒備心的美國,為了與其抗衡,禁止向日本出口石油,試圖斷絕日本用於繼續戰爭的資源……”(清水書院2005年版)

“美國表麵上保持中立,但之前之後都公然支持蔣介石。這也是導致日美戰爭的對立原因之一。1939年美國通告不延長《日美通商航海條約》。日本以石油為中心許多物資依靠從美國進口,自然而然地經濟被逼上困苦局麵。”“日本對英美發出宣戰公告,宣稱這場戰爭是‘自存自衛’的戰爭。”(扶桑社2005年版)

“美國針對日本侵略東南亞,與英國、荷蘭等加強了戒備,禁止向日本輸出石油,要求日軍從東南亞撤退……”(日本文教2005年版)

強調日本向東南亞進軍,美國等國禁止向日本輸出石油的有:

“鞏固北方勢力的日本,開始積極向東南亞進兵。1941年7月,日軍到達法國領印度支那南部。已經對日本在美資產實行控製的美國全麵禁止對日本的石油輸出。日本雖然與美國不斷進行交涉,但在私下卻積極備戰。11月,由於交涉未取得結果,日本決定突入戰爭。”(中教出版社1992年版)

“日本為了切斷支援中國的英美經由東南亞的援助道路,以及獲得這方麵的資源,準備南方侵略。對此,美國禁止向日本輸出石油和廢鐵,與英國、荷蘭等,在經濟上嚴酷壓迫日本。”(帝國書院1992年版)

“日本軍隊為了打破中日戰爭的僵局,決定向東南亞進軍獲取資源,同時切斷美國英國對中國的支援渠道。1940年日本進軍印度支那北部……在東南亞擁有殖民地的美英和荷蘭對日本的行動加強警戒,實行經濟封鎖。特別是一直與日本保持對話關係的美國,禁止向日本出口石油和鋼鐵,要求日本從印度支那和中國撤軍。因此,日本決定與美國開戰。”(大阪書籍2005年版)

“隨著日本對印度支那南部的進攻,美國開始禁止向日本輸出石油、鐵等,要求日軍撤出中國和東南亞,雙方的對立由此高漲。為解決問題,日美間的交涉雖然一直在持續,但停滯不前,日本終於踏上與美國交戰之路。”(日本教育2005年版)

強調日本唯恐失去戰爭利益而引發戰爭的有:

“美國要求日本軍從中國撤兵,日本政府唯恐失去通過戰爭獲得的權益,私下決定對美開戰。”(日本書籍2005年版)

日本教科書關於太平洋戰爭爆發原因的敘述主要有以上三種不同觀點,說明日本社會對此問題存在相當大的爭議性,沒有達成共識;同時,不難發現不管哪種觀點,日本將戰爭的原因和責任盡可能地推給美國,給人一種日本突襲珍珠港實屬無奈之舉的錯覺。

(三)用“奇襲”強調日本對戰爭的讚賞態度

有幾個版本的教科書客觀地評價日本進攻東南亞是“侵略”行為,比如:

“一邊秘密進行戰爭準備的日本於1941年12月8日,侵略馬來半島,也進攻了位於夏威夷的美國軍事基地(珍珠港),太平洋戰爭開始了。”(大阪書籍1991年版)

“日本為了切斷支援中國的英美經由東南亞的援助道路,以及獲得這方麵的資源,準備南方侵略。”(帝國書院1992年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