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章 烹飪知識(四)
為什麼淡水魚有土腥味
淡水魚種類很多,如鯉魚、鯽魚、草魚等,都是烹調菜肴的
原料:,味道鮮美,營養豐富。淡水魚多生長在土質肥沃的池塘、河川、湖泊中,由於水中腐爛植物較多,很適合微生物的生長繁殖,所以在魚體表麵和消化道內附著了大量的細菌。這些細菌在生長繁殖過程中分泌出一種具有土腥味的褐色物質。這些物質通過魚鰓而進入魚的血液中,故食之有一股土腥味。
為什麼冰魚解凍後更易腐敗
采用冰凍的方法保存鮮魚,是最簡單、最經濟實用的貯藏方法之一,但冰魚解凍後腐敗變質的速度很快。這是因為魚體在冰凍時,由於水分結晶的作用,肌肉組織遭到了一定程度的破壞;解凍後,各種營養物質會隨著液汁滲透出來,成為細菌繁殖的良好培養基。細菌會很快繁殖並分解蛋白質,而產生有毒物質—組胺,魚會很快腐爛變質,腥臭異常,失去鮮美的味道,甚至不能食用。
魚的前期處理小竅門
宰魚後要放血
有的時候,我們買來活魚,宰殺後不知道要放血。因為活魚隻有放血後再烹調,吃起來才更加鮮嫩。魚放血的方法很簡單,隻要在魚鰓下橫拉一刀,控一下血就可以了,然後再去魚鰓、魚鱗及內髒等,洗淨後烹製成菜肴即可。
魚肉用鹽喂,烹飪不易碎
魚肉的肌肉纖維細軟,切成丁、片後,如不采取措施,在加工過程中很容易破碎,影響菜肴質量。在烹製加工前,您不妨在加工好的魚肉上放少許鹽醃一下,這樣就不易碎了。這是因為魚肉中的蛋白質在適量鹽的作用下,發生凝固、收縮,成為具有彈性的網狀結構,使魚肉具有一定的韌性從而不易破碎了。
為什麼有些魚要從嘴中抽出內髒
適合從魚嘴中抽取內髒的魚類很多,如黃花魚、銅鑼魚、大王魚等。這些魚類口腔較大,內髒少而小,腹部極薄,肉質細嫩。從口中抽取內髒,烹製時能避免因魚腹外翻造成魚肉破碎,保持魚體完整,豐潤飽滿,形態自然美觀,保證菜肴質量,突出風味特色。方法是:先在魚肛門處橫切一刀,再用兩根筷子從魚嘴插入鰓兩側至腹內,轉攪2~3下抽出,如果一次抽取不淨,可再抽攪一次。內髒除淨後,用清水反複衝淨,瀝幹後即可烹製。
剖魚腹時刀口要略偏向一側
剖魚腹時刀口略偏向一側,這種做法在行業內又稱“偽開”。這樣做的好處是,魚腹部刀口形成大小麵,菜肴烹製成熟後,裝盤時小麵朝下,見不到剖腹的刀口,外形猶如一條完整的魚,使魚體的外觀形態自然美觀。
魚膽破了,可以用堿來處理
剖魚的時候,不小心把苦膽弄破了是常見的事,膽汁汙染了魚肉,使肉帶有苦味,很不好吃。破了苦膽的魚,隻用水洗不大管用,您可以用純堿來解決。具體的方法是,先用涼水將魚衝洗幹淨,將被膽汁染黃處洗白,再撒點純堿,稍等片刻,再用水衝洗。如果膽汁汙染麵大,可把魚放到稀純堿液中浸泡片刻,然後再洗淨,苦味便可消除。
洗魚的竅門
洗鮮魚時,隻要在放魚的盆中滴入1~2滴生植物油,即可除去魚身上的黏液。
如何刮除魚鱗
我們在前期處理魚的時候,魚鱗不易刮洗幹淨,可先將魚放入冷水中,再加入適量米醋(每升水放2湯勺)浸泡2小時,魚鱗就容易刮幹淨了。此外,刮魚鱗之前,先在魚鱗上抹上米醋,魚鱗也容易去掉。
根據魚的鮮度確定烹調方法
魚按其新鮮程度可分為新鮮、次新鮮、不太新鮮3種。家庭中可根據魚的新鮮程度來確定烹調方法。如新鮮的魚,可用於汆湯、清蒸等方法製作菜肴,此類烹調方法烹製出的菜肴,可體現魚肉質鮮嫩的特點。亦可以運用於軟炸、清炒、幹煎、鍋貼等方法來烹製,同樣可使菜肴色澤光潤、風味佳美。次新鮮的魚,一般采用燒燴、紅燜等方法製作菜肴為宜。不太新鮮的魚並不是腐敗變質的魚,一般適宜采用幹燒、紅燒、焦炸等方法製作菜肴,口味上要濃厚一些,如麻辣口味、糖醋口味等,以通過調味料和菜肴的色澤來消除異味,使食用者不易產生不愉快的感覺。
巧定活魚烹飪時間
一般人認為,活魚現殺現燒味道較好,營養價值也最高。其實並不是這樣,因為活魚剛宰殺後,蛋白質未分解成氨基酸,如果馬上烹製,不僅影響肉質鮮美的程度,而且不利於人體充分吸收其營養。烹製的最合適時間,是活魚宰殺的2~5小時後(天熱短些,天冷長些),待魚中蛋白質分解成人體更易吸收的各種氨基酸時再煎燒,味道才最鮮美,營養價值也最高。
蒸魚的技巧
撒鹽法:將魚洗淨後控幹,撒上細鹽,均勻地抹遍魚身,如果是大魚,應在腹內也抹上鹽,醃漬半個小時,再製作。經過這樣處理的魚,蒸熟不易碎,成菜能入味。
加雞油法:做清蒸魚時,除了放好作料外,再把成塊雞油放在魚肉上麵,這樣魚肉吸收了雞油,蒸出來後便滑溜好吃了。
沸水上屜法:蒸魚時,等水沸後再上屜蒸,而且要將鍋蓋蓋嚴,這樣蒸出來的魚便會新鮮可口,香味純正。
塗抹幹粉法:蒸魚時,先在魚上塗抹一些幹粉,蒸時不揭鍋蓋。如250克重的魚,在魚身厚薄一致的情況下,蒸8~10分鍾即可,每增重250克,多蒸5分鍾。
剩魚清蒸法:清蒸魚如1次吃不完,再吃時可打入1個雞蛋,做成魚蒸蛋,這樣做的魚不腥且蛋有幹貝味。
蒸小魚頭:小魚頭富有營養,但吃起來肉少。如先將魚頭放在案板上,用刀剁成細屑,放入碗中,加適量的麵粉及味精、料酒、胡椒粉、蔥薑末,攪拌均勻後,用旺火蒸10多分鍾,那麼美味可口的魚頭羹就做好了。
去魚腥味的技巧
除黑膜去味法:做魚時,先把魚肚內的黑膜洗幹淨,烹調時再放一點酒或醋,魚就沒有腥味了。
白酒去味法:魚洗淨後,用白酒塗遍魚身,1分鍾後用水洗去,能除去腥味。
溫茶水去味法:將魚放在溫茶水中浸泡一下可去魚腥味。一般1~1.5千克魚用1杯濃茶對水,將魚放入浸泡5~10分鍾後撈出。因為茶葉裏含有的鞣酸具有收斂的作用,故可減少腥味的擴散。
紅葡萄酒去味法:把魚剖肚,用紅葡萄酒醃一下,酒中的鞣酸及香味可將腥味消除。
生薑去味法:做魚時,先燒一會兒,等魚的蛋白質凝固了再添加生薑,去腥效果最好。
食糖去味法:在烹魚時放少許糖,即可去除魚的腥味。
橘皮去味法:燒魚時,放一點橘皮,可去掉魚腥味。
牛奶去味法:燉魚時,在鍋裏放點牛奶,這樣不僅能去除魚的腥味,而且能使魚變得酥軟而味美。炸魚前,先將魚放在牛奶中浸泡片刻,既能除去腥味,又可增加鮮味。
做魚片、魚絲菜肴的魚
適宜烹製魚片、魚絲菜肴的魚,必須肌肉組織細密,富有彈性,且纖維長,結締組織少,肉質肥厚少刺,色澤潔白,如鯉魚、草魚、黑魚、青魚等,其製成的魚片、魚絲在烹製時不易散碎,肉質鬆軟柔嫩。而黃魚、帶魚、加吉魚、鯧魚等不適宜製成魚片、魚絲,否則製成的菜肴會散碎成“粥狀”,影響菜肴的質量。
切魚片的竅門
魚片一般是用作溜、炒菜肴的。選擇新鮮的活魚是前提,否則魚肉質地鬆軟、無彈性,切片後容易碎,味道也不好。買回魚後要及時活殺,洗淨,切下魚頭魚尾,沿脊椎骨平刀剖開,去魚皮和魚骨。然後將魚肉橫攤在砧板上,斜刀自上而下地切成3厘米長的魚片,放在容器裏,上漿掛糊待用。
魚絲不宜切得過細
切製魚絲時,無論選用什麼魚,絲切得都不宜過細。因為魚肉含水分較多,質地鬆軟,肌肉纖維細嫩,呈束狀,短而拉力小,結締組織短薄且少。切絲時,如果切得細小,在醃漬、沾掛漿糊,以及烹製時,就容易破碎散斷,變成粒末狀,黏糊成一團,失去絲的形態。一般魚絲切5厘米長,1厘米見方即可。
用三成熱的油滑魚片
油滑魚片時,要用三成熱的油,這是因為魚片質地異常鮮嫩,滑油時溫度過高,會使原料的鮮味和水分受熱而揮發,菜肴的質地變老,失去鮮嫩的特點。油滑魚片時用三成熱油,既能保持原料的潔白色澤,又可防止斷絲破碎,成菜滑嫩爽口,營養豐富,形狀美觀,風味突出。